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版2 > 科学家风采 > 陈景 > 报道

陈景: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要走很长的路

作者:张雯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21-08-18

原标题:陈景院士: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要走很长的路

陈景

■本报记者 张雯雯

“从面积为31平方公里、蓄水量6.04亿立方米的云南阳宗海——这个高原湖泊水体——中去除砷污染绝非易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陈景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阳宗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第三大深水湖泊。2002年以来,其水质一直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砷浓度小于每升0.006毫克,具有生活饮用水水源的功能。

但在2008年6月,负责监测水质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湖水砷浓度出现异常波动,并不断升高恶化。到当年9月16日,阳宗海湖水平均砷浓度高达每升0.128毫克,远远超过每升0.010毫克的饮用水安全标准。

经过调查,专家组认定位于阳宗海湖面西南角山坡上的锦业工贸公司化工厂违规排放的高砷废水是造成污染事件的元凶。

该厂2004年底擅自改扩建年产2.8万吨硫酸生产线两条,年产8万吨磷酸一铵生产线一条。在改扩建过程中,该公司使用了砷含量严重超标的硫化锌浮选精矿和硫铁矿,并将生产中产生的含砷废水未经处理合格即在厂内外排放。这些废水通过所谓“落水洞”向地下渗透,在雨季还以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阳宗海,最终,导致水体砷浓度快速上升。

为此,2009年10月,陈景带领项目组承担了云南省政府要求在3年左右时间内将阳宗海水质恢复到Ⅲ类的水体降砷任务。

2009年10月项目组开展作业后,水体砷浓度逐月显著下降。2010年8月至10月和2011年3月至10月期间,全湖平均砷浓度值低于每升0.050毫克,最低值为每升0.022毫克,湖体水质连续保持在Ⅱ~Ⅲ类。

尽管任务完成,但陈景并不满意。未能把阳宗海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Ⅱ类标准,一直是他的心病。

“我们的水体降砷工作一直是在污染源未完全截断的条件下进行,一旦污染源彻底消除,我们采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沉淀吸附法一定能使阳宗海湖泊水体砷浓度降低到污染前可以饮用的程度。”陈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陈景指出,沉淀吸附法既降砷、又除磷,并且在大量喷洒过程中不改变水体的pH值,不引入有害元素,生态安全,除砷率高达84.3%。同时,扩大工程化总经费仅为2900万元,远远低于全球招标时有关专家预计的40亿~70亿元经费。按两次持续降砷处理水体11亿立方米计算,处理每立方米湖水的费用仅为0.03元。

然而,由于达到了云南省科技厅的合同技术指标,并且经费用尽,经批准,该项目组在2011年10月,全湖砷浓度为每升0.044毫克时,停止喷洒作业,撤出治理基地。但是,陈景认为达到每升≤0.050毫克的Ⅲ类水质的砷浓度要求,对于砷污染治理来说,还不能画上满意的句号。

为此,他建议,水体降砷目标应提高到使水质恢复到污染之前,并继续得到有效的治理。

《中国科学报》 (2012-11-20 第1版 要闻)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陈景: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要走很长的路

作者:张雯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21-08-18

原标题:陈景院士:阳宗海砷污染治理要走很长的路

陈景

■本报记者 张雯雯

“从面积为31平方公里、蓄水量6.04亿立方米的云南阳宗海——这个高原湖泊水体——中去除砷污染绝非易事。”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大学教授陈景日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了解,阳宗海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第三大深水湖泊。2002年以来,其水质一直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Ⅱ类标准,砷浓度小于每升0.006毫克,具有生活饮用水水源的功能。

但在2008年6月,负责监测水质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湖水砷浓度出现异常波动,并不断升高恶化。到当年9月16日,阳宗海湖水平均砷浓度高达每升0.128毫克,远远超过每升0.010毫克的饮用水安全标准。

经过调查,专家组认定位于阳宗海湖面西南角山坡上的锦业工贸公司化工厂违规排放的高砷废水是造成污染事件的元凶。

该厂2004年底擅自改扩建年产2.8万吨硫酸生产线两条,年产8万吨磷酸一铵生产线一条。在改扩建过程中,该公司使用了砷含量严重超标的硫化锌浮选精矿和硫铁矿,并将生产中产生的含砷废水未经处理合格即在厂内外排放。这些废水通过所谓“落水洞”向地下渗透,在雨季还以地表径流的方式进入阳宗海,最终,导致水体砷浓度快速上升。

为此,2009年10月,陈景带领项目组承担了云南省政府要求在3年左右时间内将阳宗海水质恢复到Ⅲ类的水体降砷任务。

2009年10月项目组开展作业后,水体砷浓度逐月显著下降。2010年8月至10月和2011年3月至10月期间,全湖平均砷浓度值低于每升0.050毫克,最低值为每升0.022毫克,湖体水质连续保持在Ⅱ~Ⅲ类。

尽管任务完成,但陈景并不满意。未能把阳宗海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Ⅱ类标准,一直是他的心病。

“我们的水体降砷工作一直是在污染源未完全截断的条件下进行,一旦污染源彻底消除,我们采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沉淀吸附法一定能使阳宗海湖泊水体砷浓度降低到污染前可以饮用的程度。”陈景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陈景指出,沉淀吸附法既降砷、又除磷,并且在大量喷洒过程中不改变水体的pH值,不引入有害元素,生态安全,除砷率高达84.3%。同时,扩大工程化总经费仅为2900万元,远远低于全球招标时有关专家预计的40亿~70亿元经费。按两次持续降砷处理水体11亿立方米计算,处理每立方米湖水的费用仅为0.03元。

然而,由于达到了云南省科技厅的合同技术指标,并且经费用尽,经批准,该项目组在2011年10月,全湖砷浓度为每升0.044毫克时,停止喷洒作业,撤出治理基地。但是,陈景认为达到每升≤0.050毫克的Ⅲ类水质的砷浓度要求,对于砷污染治理来说,还不能画上满意的句号。

为此,他建议,水体降砷目标应提高到使水质恢复到污染之前,并继续得到有效的治理。

《中国科学报》 (2012-11-20 第1版 要闻)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