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科研路上,伉俪情深-携手相伴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1-01-05

原标题:他们伉俪情深六十四年,科研道路上携手相伴

“我喜欢读书,他也喜欢,这样就比较谈得来,而且他学习比较突出,我们就经常一起讨论问题。”陈宜张的夫人徐仁宝回忆说。

陈宜张和夫人徐仁宝因书结缘。1948年,徐仁宝从东北转到浙江大学医学院读书,遇到了陈宜张。“他这个人很正派,从来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徐仁宝这么评价陈宜张

1951年浙江大学医学院结业(女,左起:徐仁宝,严微辉,王纯香,柯士钫;坐,左起:祝轶白,姜起立,章燕程,冯镇沅,鲍亦钟;站,左起:阮光烈,张慈爱,徐英念,胡之同,陈宜张,郁望耀)

作为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张心无旁骛,扎根教学科研第一线六十余年。他的夫人徐仁宝是病理生理学教授,也一辈子潜心教育和科研工作。自1956年7月结婚以来,两人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工作上相互鼓励和交流,携手相伴六十四年,伉俪情深。

1958年,陈宜张和徐仁宝的长子出生。当时,陈宜张工作繁忙,经常要去各地出差,初为人母的徐仁宝很希望丈夫能多留在身边帮助照顾孩子,但她也了解陈宜张南北奔走是为科研和二人志趣相投的事业,所以深明大义的徐仁宝总是说:“放心去吧,家里有我。”

对此,陈宜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直以来,他都非常感激夫人对家庭不可替代的付出,也感谢她对自己工作方面的理解和帮助。

陈宜张曾从亲人和科研战友的立场评价徐仁宝:“我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离不开夫人的付出,她的工作任务也很繁重,但她能妥善兼顾家庭,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她在受体理论和实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我能懂得一点受体知识,主要是向夫人学习。”

2000年,陈宜张和徐仁宝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连同工资,在浙江大学医学院设立了“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

徐仁宝认为,“两人的工资收入能解决温饱就够了!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浙大给你的!你还是还给浙大!还给浙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设立奖学金。”这与陈宜张所想不谋而合。

原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回忆,陈宜张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任职4年多,学校给他的工资没有多少,但陈宜张在学校设置奖学金,建立奖学金的款数比浙大给他的工资要多,而且多出不少。

日常生活中,这对双鬓皆霜的科学家创造了一种“散步相对论”的谈心方式。从1975年以来,两人每天一起散步,散步时谈论一些家庭小事。不过更多的是讨论两人都感兴趣的科研问题,像徐仁宝研究的甾体激素受体或是陈宜张研究的神经细胞。后来,陈宜张准备研究心理应激的实验模型,谈论的内容就更为丰富。

研究生郭佐毕业论文答辩(左起:徐仁宝、郭佐、陈宜张

陈宜张说:“平时大家工作都很忙,所以充分利用散步的时间谈论科研和各自工作中的进展,也谈一些她管的油盐柴米和孩子的教育管理等,这样既解决问题又增加家庭的和谐气氛。”

虽然两人的研究领域并不相同,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总是能从科学思考的角度,发现对方存在的问题,这种浪漫又兼具科学内涵的交流方式持续至今。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究脑穷源探细胞——陈宜张传》,熊家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科研路上,伉俪情深-携手相伴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1-01-05

原标题:他们伉俪情深六十四年,科研道路上携手相伴

“我喜欢读书,他也喜欢,这样就比较谈得来,而且他学习比较突出,我们就经常一起讨论问题。”陈宜张的夫人徐仁宝回忆说。

陈宜张和夫人徐仁宝因书结缘。1948年,徐仁宝从东北转到浙江大学医学院读书,遇到了陈宜张。“他这个人很正派,从来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徐仁宝这么评价陈宜张

1951年浙江大学医学院结业(女,左起:徐仁宝,严微辉,王纯香,柯士钫;坐,左起:祝轶白,姜起立,章燕程,冯镇沅,鲍亦钟;站,左起:阮光烈,张慈爱,徐英念,胡之同,陈宜张,郁望耀)

作为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宜张心无旁骛,扎根教学科研第一线六十余年。他的夫人徐仁宝是病理生理学教授,也一辈子潜心教育和科研工作。自1956年7月结婚以来,两人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工作上相互鼓励和交流,携手相伴六十四年,伉俪情深。

1958年,陈宜张和徐仁宝的长子出生。当时,陈宜张工作繁忙,经常要去各地出差,初为人母的徐仁宝很希望丈夫能多留在身边帮助照顾孩子,但她也了解陈宜张南北奔走是为科研和二人志趣相投的事业,所以深明大义的徐仁宝总是说:“放心去吧,家里有我。”

对此,陈宜张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直以来,他都非常感激夫人对家庭不可替代的付出,也感谢她对自己工作方面的理解和帮助。

陈宜张曾从亲人和科研战友的立场评价徐仁宝:“我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离不开夫人的付出,她的工作任务也很繁重,但她能妥善兼顾家庭,让我没有了后顾之忧;她在受体理论和实验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我能懂得一点受体知识,主要是向夫人学习。”

2000年,陈宜张和徐仁宝用平时节省下来的钱,连同工资,在浙江大学医学院设立了“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

徐仁宝认为,“两人的工资收入能解决温饱就够了!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浙大给你的!你还是还给浙大!还给浙大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设立奖学金。”这与陈宜张所想不谋而合。

原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回忆,陈宜张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任职4年多,学校给他的工资没有多少,但陈宜张在学校设置奖学金,建立奖学金的款数比浙大给他的工资要多,而且多出不少。

日常生活中,这对双鬓皆霜的科学家创造了一种“散步相对论”的谈心方式。从1975年以来,两人每天一起散步,散步时谈论一些家庭小事。不过更多的是讨论两人都感兴趣的科研问题,像徐仁宝研究的甾体激素受体或是陈宜张研究的神经细胞。后来,陈宜张准备研究心理应激的实验模型,谈论的内容就更为丰富。

研究生郭佐毕业论文答辩(左起:徐仁宝、郭佐、陈宜张

陈宜张说:“平时大家工作都很忙,所以充分利用散步的时间谈论科研和各自工作中的进展,也谈一些她管的油盐柴米和孩子的教育管理等,这样既解决问题又增加家庭的和谐气氛。”

虽然两人的研究领域并不相同,但是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总是能从科学思考的角度,发现对方存在的问题,这种浪漫又兼具科学内涵的交流方式持续至今。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究脑穷源探细胞——陈宜张传》,熊家钰,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