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史料

陈登原与子女合影

日期:2016-11-17

20世纪30年代陈登原与子女合影(左起:长子陈宜张、次子陈宜和、女陈宜振)。

父亲对我们子女的教育,在言辞方面的教育较少,实际上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在于身教。我对父亲的深刻印象是他一生勤奋于文史著作,现在国内有很多媒体上都报道他的著作《国史旧闻》。

在这本书的第四册中说,礼仪起于富足,就是有礼貌起源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我的大哥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得很好,正是遵循了父亲的教导。

我父亲善于收集资料和整理运用。他主张勤奋写作,他教育我们要勇于写论文和投稿。如果一个人20岁时感到贡献太少,30岁时不成熟,到了40岁时去投稿,被退回来那不是脸上无光吗。如此,20岁、30岁、40岁岂不是一辈子无所作为吗?他要我们要有勇气,不要害怕,大胆写作投稿。受父亲的鼓励,陈宜张在1956年便在《生理学报》上发表文章。我在大学里没有读过高深的力学课程,但是经过勤奋自学,我在1962年《力学学报》上发表论文,实际上我在1959年就开始写论文和投稿,在当时西安地区大学助教中是第一名。2003年,我在英国出版了《断裂力学的独立问题》专著,迄止2012年,我在国外发表了285篇论文,在力学杂志也发表很多学术文章。

我父亲一生珍惜时间。他说,一个人的一生不要追求拥有多少金钱物质,享有多少荣华富贵,而是要给后代留下一些文化财富,因为享福是短暂的,你活60岁、80岁都是短暂的,而后者是永恒的。一个人很重要的就是离开人世时,总要给后代留下一些文化方面的遗产。陈宜张学术勤奋,盖源于我父亲自学精神的熏陶和启发。(注:陈宜周访谈,2013年3月5日,上海,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陈登原与子女合影

日期:2016-11-17

20世纪30年代陈登原与子女合影(左起:长子陈宜张、次子陈宜和、女陈宜振)。

父亲对我们子女的教育,在言辞方面的教育较少,实际上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在于身教。我对父亲的深刻印象是他一生勤奋于文史著作,现在国内有很多媒体上都报道他的著作《国史旧闻》。

在这本书的第四册中说,礼仪起于富足,就是有礼貌起源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我的大哥在勤俭节约方面做得很好,正是遵循了父亲的教导。

我父亲善于收集资料和整理运用。他主张勤奋写作,他教育我们要勇于写论文和投稿。如果一个人20岁时感到贡献太少,30岁时不成熟,到了40岁时去投稿,被退回来那不是脸上无光吗。如此,20岁、30岁、40岁岂不是一辈子无所作为吗?他要我们要有勇气,不要害怕,大胆写作投稿。受父亲的鼓励,陈宜张在1956年便在《生理学报》上发表文章。我在大学里没有读过高深的力学课程,但是经过勤奋自学,我在1962年《力学学报》上发表论文,实际上我在1959年就开始写论文和投稿,在当时西安地区大学助教中是第一名。2003年,我在英国出版了《断裂力学的独立问题》专著,迄止2012年,我在国外发表了285篇论文,在力学杂志也发表很多学术文章。

我父亲一生珍惜时间。他说,一个人的一生不要追求拥有多少金钱物质,享有多少荣华富贵,而是要给后代留下一些文化财富,因为享福是短暂的,你活60岁、80岁都是短暂的,而后者是永恒的。一个人很重要的就是离开人世时,总要给后代留下一些文化方面的遗产。陈宜张学术勤奋,盖源于我父亲自学精神的熏陶和启发。(注:陈宜周访谈,2013年3月5日,上海,资料存于采集工程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