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翟裕生院士漫谈科研工作的体会

来源:腾讯科技       日期:2017-03-06

腾讯科技讯 2008年4月29日10时,中科院翟裕生院士做客腾讯网,与网友漫谈了他的科研工作的体会。

中科院翟裕生院士做客腾讯网

以下为此次访谈实录:

郭桐兴:各位观众,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院士访谈栏目,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长翟裕生院士。他曾任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地矿部北京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组评委等职,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和地质教育家,翟老师,您好!

翟裕生:您好!

郭桐兴:首先请你介绍一下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

翟裕生:我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矿床学,也叫矿床地质学,它是地球科学里面的分支。

郭桐兴:研究矿床学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翟裕生:矿床地质学是关于矿产资源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能源和矿产资源、如石油、煤、金银铜铁等金属以及非金属矿,这些多种多样的矿产是怎样形成的?形成在什么时代?分布情况怎样?为什么我们国家有些矿种多?有些矿种少等等。矿床学主要是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和分布规律,其目的是指导找矿勘探和矿山开发工作。

郭桐兴:请您介绍一下您是如何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的?您的研究工作历程?

翟裕生:1948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当时正是全国解放前夕。为什么考地质系?我生在河北平原,中学在天津上,从来没有看过山,很向往名山大川。另外,搞地质工作可以广泛地接触农村、山区的老百姓。我当时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学地质可以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了解民间疾苦。为什么考北大地质系,因为北大地质系是我们国家成立最早的,有100年历史了,是李四光先生参加建立的。这个系学风严谨、求实,学习环境和条件很好,我们班上一共有12个同学,都很刻苦地学习,接受了很多名师的教诲,为我们打下很好的专业基础。另外,当时地质系里面地下党的力量很强,很关心和培养我们,教给我们先进的思想,帮助我们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无论从德育还是智育方面都受到了相当好的教育。

1952年大学毕业,当时我们国家的大学进行院系调整,要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专门人才。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由北大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等整合组成。我被分配到北地的矿床教研室当助教,在几位老前辈——冯景兰、袁见齐、张炳熹教授等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年轻同志在业务上和学风上都受到了锻炼和提高,进步得比较快。另外,当时主张学习苏联,请了一些苏联专家来学校讲课。组织上培养我先到哈尔滨工大学了半年俄语,要求基本上能说、能听、能读、能写,回来以后就当苏联专家的翻译和助手。1955到1957年,有一个矿床学的苏联专家,由教育部指派分到长春地院,组织上又派我到那里读了两年研究生。当时我研究的矿床是河北承德大庙,也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做矿床学的研究工作,写成了论文。

1958年咱们国家搞“三面红旗”,大炼钢铁,我们被分到江西,当时带了100多个同学,在各个县里面帮助地方找矿,尽管当时在路线上有问题,但是广大师生跟老百姓接触,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另外,通过半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对江西省地质矿产情况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开阔了视野。1960年,教研室领导给了我一个任务,要开一门新的课程,叫“矿田构造学”。原来这门课程是请苏联专家来讲,但60年前后中苏关系紧张,他们不再派专家。可是这门课程又比较重要,所以教研室的领导就把讲这个课程的任务交给了我。我觉得压力很大,为了开展好这门课,我首先出去调查研究。当时东北老矿山很多,我就一个人到那里调查,条件艰苦。当时那里的旧坑道低矮、又湿又冷,空气质量差,有的地方高不到1米,我个子比较高,就得爬着过去。为了考察一个断层、一个构造,怎么把矿断掉?矿怎么连接?我仔细观察测量,有时是冒着塌方的危险,我收集了不少第一性资料。回校后又看了苏联和欧美的有关文献,最后比较顺利地开出这门课程。当时在国内还是比较早地开了这门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苏联和欧美的矿田构造研究只是侧重构造对矿体形态、产状的控制,在机理和动力方面考虑得比较少。根据我们的体验,又结合矿床成因研究,提出了将构造作用与成矿机理结合研究的思路,这样可以更深刻地阐明这个学科的学术思想。这一新的论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逐渐被引用。

郭桐兴:等于填补了国内这个专业领域的一个空白?

翟裕生:也可以这样说。之后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十年动乱期间,我作为系领导也受过冲击与批判,还被分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了一年多。北京地质学院在1975年被迫迁校到了武汉。现在武汉校区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我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当过系主任、当过副校长,主管过科研和研究生工作,也做了一些教课和研究工作。到1985年我又奉调回北京,参加主持北京校区的恢复和建设。

1978年以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道路又走上了正轨。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又恢复了高考。这样,我又开始搞教学,搞科学研究工作。这时候研究思路也扩展了,从矿床点上的研究到区域上的研究,再到全国性的矿床学研究。我们参加和主持了多个重大的矿产资源研究项目,研究梯队也逐渐增强、完善,做出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多年来我的工作体会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地质人才,需要矿产资源,需要矿床学理论探索。社会需求是推动教育和科研发展的原动力。我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幸参加和经历了矿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郭桐兴:您从52年开始参加工作,从事工作有50多年的时间了?

翟裕生:有56年了。

郭桐兴:可见您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是非常深刻的。还想请您介绍一下您一生从事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有那些?

翟裕生:因为做了这么多年的工作,对这个学科有了一些了解。有时候经常回顾往事,看看自己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最近把我多年的研究工作体会概况成二十个字。

郭桐兴:哪二十个字?

翟裕生:头一组字,是四个字,“兴趣、责任”,这是科学研究的动力。

郭桐兴:能不能介绍一下具体的内涵?

翟裕生:兴趣就是爱好,我对地质学科开始是不了解的,一旦深入、钻进去以后,就感到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奇妙无穷的。大家现在都知道金矿、铁矿、铜矿都是我们国家比较急需的,这些矿到底怎么形成的?比如铁在地壳里面含量只有5.6%,它富集到了30%以后才能成为矿石。铜在地壳里面的含量更低,它需要富集到80倍才能形成矿石。

郭桐兴:这个富集是什么概念?

翟裕生:这些元素在岩石中一般是分散存在的。只有经过长期的特定的地质作用,把这些元素富集在一个较小空间,成为矿体,这样我们开采起来就比较方便。像金、银这些元素原来在地壳里面的含量很少,它要富集到2000-3000倍,我们才可以开采。再比如铂族元素在地壳里面的含量就更低了,就需要富集到几千倍甚至上万倍才可能成矿。这些现象都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在地质博物馆看到很多光彩夺目的辉锑矿、金刚石、宝玉石标本,它们怎么形成?为什么产在这些地方而不在那些地方?我们怎么样利用这些规律把矿找出来?这些都引人入胜。我钻进去之后感到这里面有很多奥秘,有浓厚的兴趣,慢慢地对它就有了深厚的感情。有了兴趣就主动地接近它,研究它。

但是仅仅有兴趣还不够。我是党员教师,组织上要求我研究好矿床学,教好矿床学,这也是我的职业,也是社会给我的责任,我热爱这个岗位。有了兴趣,又有责任心,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就有了刻苦钻研、克服困难的动力。我举几个例子。我长期在勘探系里做负责人;另一方面,我又爱学习,为了教好学生,我自己首先要学好,有时候也抓紧搞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潮是很强的,当时把政治和业务分离起来,认为像我这样的人不是党所要求的“又红又专”。批评我光钻研业务,忽视政治。当时一些非党的老师,业务很强,就批评他们是走了“白专道路”。而给我取了一个新名词,写大字报批判我走的是“粉红色道路”。

郭桐兴:就是白和红的中间色?

翟裕生:对。受到批评我当时也不愉快,但很快就过去了。觉得自己做老师就应该钻研更多的业务。这个初衷还应坚持。还有一件事,是去干校,1970年严冬,学校大部分教职工都被迁到江西干校去劳动,把房子退了,家具也变卖了,全家老小都要到农村劳动改造。我从学生时候就比较喜欢收集地质方面的资料。当时别人说把这些东西处理了吧,下干校用不到它。我觉得还可能用得上,就把16箱书籍资料从北京托运到江西,带到干校去。有时候晚上不劳动的时候,找出几本书读。因为对它有感情了,就觉得舍不得。从这件事来说,虽然经历了这样的动荡,但我还能坚持做研究工作。

郭桐兴:可见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很强的。后面的四个字是哪四个字?

翟裕生:“学习、实践”。

郭桐兴:应该怎么理解?

翟裕生:先说说“学习”。大家都知道学习使人聪明,使人精神上富有。我从小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培养了我比较爱学习的习惯。我向老师学,向同辈学,向学生学,向古今中外学。我想尽可能地多学习一些。古人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说“二人行,也有我师”,把古训给修改了。这主要是表明我学习的愿望和决心,我想与我通行的另一个人只要不是坏人,他肯定在某些方面,或者专业的,或者非专业或者是某一方面,总会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举个例子,我们研究工作主要在矿山,经常会下到几百米深的坑道去观察研究矿床是怎样变化的,研究矿体的特征。在这里我除了向矿山工程师学习,还要向第一线的井下操作的工人师傅学习。为什么?因为工程师不可能每天都在井下工作,而在那里坚持采矿,从头到尾看到这个矿是怎么变化的?这边矿石富,到那边就贫了,……这些新鲜的生动的动态信息谁掌握得最清楚,只有那些一线矿工,特别是一些老矿工,因为他们最有体验了。

我也向我的学生学习。因为,就矿床学科整体来说,我知道的多一些,可对学生有所帮助。而研究生做论文,深入一个矿区,掌握实际资料多,考虑问题更细致,所以我会向他们学习。我觉得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任务,要抓紧时间学,要随时随地学。举个例子,电脑已很普及,前几年我对电脑是文盲。我的科研文件需要助手来做,一方面占用他们时间,另一方面这样的效率不高。我下决心在前年寒假,利用两个多星期时间,由我的读中学的孙子教给我了一些电脑基本功。现在一般的材料、文件都是我自己来处理,当然还有些疑难地方还要请助手帮忙。我现在感觉岁数大了,精力不足了,但学习的愿望还是很强的,还要坚持继续学下去。

郭桐兴:“实践”这部分应该怎样理解?

翟裕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实践是我们搞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主体部分。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这对于地质科学来说,更加重要,因为地质科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验室在高山、平原、盆地、海洋,油田和矿山。我们搞教学与研究工作,经常到野外、矿山,到地质队去,在现场调查研究,学习和掌握到第一性的资料。当然这个实践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时间长了,我们也习惯了,而且是乐在其中。在实践中也会碰到一些危险和困难。多年来为了获得研究成果,我也克服了不少困难和危险。人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又改成“入虎穴、得虎子?”。因为可能第一次去了,母老虎带着小老虎散步去了,我扑空了。第二次去母老虎和公老虎都在,就把你抓伤了,……我的意思是经过一次、两次的困难挫折,不一定能探索到科学问题的核心秘密,而只是得到外围的信息。要反复、锲而不舍地不断地克服困难,这样才有可能“登堂入室”,得到科学上的“虎子”。

郭桐兴:不畏艰险?

翟裕生:我平常到野外,很投入,一看到有特别现象,就什么都不顾了。有一次我在一个矿山采场上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正要记录时,我当时的助手赶紧把我往后拉,退了三四米后,上面的废石就塌方了,这是一次险情。还有一次是我一个人到东北的一个矿山坑道里调查,人家事先提醒我,到了哪个坑道后,跟采场工人打个招呼。可是我看到了好现象之后,就忘记了提醒上面的作业工人。我刚刚走过一个溜矿口两三米远,大块的矿石就溜下来了,险些把我轧在下面。因为太投入,有粗心,危险性比较大。我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终究是越过不少艰险。至于学术上遇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的艰苦探索过程就更多了

在实践中我还有一个体会是要专注,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可能有敏感,有灵感,深刻地领会我们探索的问题,及时捕捉和发现新的现象、新的事物。

郭桐兴:第三组内容是什么?

翟裕生:第三组叫“思考、总结”。“思考”就是动脑子想问题,这个对于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我年轻的时候,我们教研室老教授袁见齐院士教我说,“翟裕生,你脑子里面要经常思考一两个问题”,当然思考的是科学问题或者教学问题。经常思考的问题,就容易深入,容易触类旁通,容易有感悟。我认为,要勤于和善于思考,更要尽可能做到独立思考。要对同行的某些结论,自己能够独立地分析判断,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这样才可能深入下去。可以设想,如果两个同学水平差不多,一个人善于思考,一个人不太爱动脑筋,一个月、两个月看不出来,可能过了三五年你就会看到,善于思考的这个人进步很快,不善于思考的人会进展得慢一些。所以,我觉得思考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思考,还要辩证地思考、系统的思考。

郭桐兴:思考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

翟裕生:对,有辩证的思维、系统的思维、整体的思维、反向的思维等等,这样有助于我们客观看待事物,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

郭桐兴:“总结”怎么来理解?

翟裕生:这也很重要,我们学习了,实践了,也思考了,通过总结才能提高。总结是分析综合,形成条理,整合知识,认识本质。可以小事小总结,大事大总结。我讲完一门课程就要总结,认识到哪些方面不够,进行改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做一个研究项目后也做总结。有时候工作一两个月之后,我也会回顾一下,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科研工作通过总结,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样时间长了,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点、科学思路、科学方法,直至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有了自己的东西就可以运用自如,豁然开朗,在科学海洋中畅游。所以,总结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郭桐兴:等于自己把自己的学习、实践所得到的一些知识系统化?

翟裕生:对,系统化、理性化。

郭桐兴: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更加扎实、基础?

翟裕生:对。另外,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出来都是多年工作实践、研究、总结得出的结果。

郭桐兴:还有四个字?

翟裕生:交流、合作。

郭桐兴:应该怎样交流呢?

翟裕生:科学工作本身就是开放的,科学工作需要交流,需要相互探讨。各种信息、各种经验、各种知识,在同行之间可以充分交流,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交流的结果是丰富自己,惠及他人。怎样更好的交流?要不断增长自己口头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国语和外文水平要不断提高。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经验、论点让别人更充分地理解、吸收。另外,对别人提出的交流内容,要善于抓住其要点和亮点,反复分析、钻研其研究思路,了解问题的背景、条件,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就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就可以了解比较深入的东西。当今信息异常丰富,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过交流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郭桐兴:跟大家一起分享?

翟裕生:对,分享这些知识财富,达到一个共赢的结果。

郭桐兴:合作怎么理解?

翟裕生:我觉得现在已经不是中世纪,一个人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发现新事物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共同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大的方面不说,就说我们今天这个活动,没有大家的合作,我们今天这个交流就完不成。所以,我感觉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们要做一些比较大的事情,就需要更好的合作。这么多年,我们的团队,通过合作,大家都得到了提高。怎么样搞好合作?对我们个人来说,要多予少取,多为集体做贡献,自己尽可能少伸手。第二,要尊重他人,善待同行,互相尊重。还有一点是要宽容大度。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有比较宽阔的胸怀,善于发现和吸收别人的优点。对别人不足的地方,也能够很友好地对待。林则徐先生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过去说“宰相肚里能乘船”。一些做大事的人心胸都比较宽阔,能团结人的。

郭桐兴:只有不去计较小的得失,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

翟裕生:对,这一点,在团队的合作共事中,大家都比较宽容。举个例子,我带的第一个博士生,现在是武汉地大的教授,他研究长江中下游的姑山铁矿,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个矿的成因跟我的观点不一样。我们认为是富铁的矿浆上来的,他的观点跟我的观点不太一样。他迟迟不把论文拿出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顶撞老师,因为这个观点跟老师不太一样。我让他拿来给我看,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是经过比较扎实的工作,根据那个矿的具体条件得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作为一个博士生,能独立思考,不受老师观点的限制,这很可贵。我就鼓励他,让他写好。还组织一些专家对他的论文进行答辩,之后我又资助他将论文正式出版。这样就鼓励了他的探索精神,其他同学也从中得到了启发。我一贯认为,作为老师,只是在某些方面长于学生,而学生在某些方面也会长于自己的老师。

主持人郭桐兴与翟裕生院士

郭桐兴:您继“交流、合作”之后应该还有一组?

翟裕生:最后是“积累、开创”。

郭桐兴:“积累”怎么理解?

翟裕生:现在大家都讲创新,我觉得创新要有一个好的基础,就是积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万丈高楼平地起”,科研需要一步步积累。积累,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有理论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还有各种方法技能的积累以及其他。这些积累应该是结构很完整的,既要基础宽厚,在专业上又要精深。而且自己的研究领域又是在国内外走得比较靠前的。这样就像一个金字塔式的积累。我们常说一句话“厚积薄发”,有了雄厚的积累就会有所突破。

最后一个是开创,刚才说的学习、实践、思考、总结、积累,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创,就是在科学研究上有创新,能够发现新的事物,发现新的矿床,发现新的知识和理论观点。在前人基础上自己迈近一步。开创,灵感很重要。有时候一个问题很久没有解决,突然某件事物、某人一句话,一个现象就会给你带来一个冲击,你就会有了灵感,豁然开朗,你就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论点。开创有各种类型,根据每个人的条件、环境不同,学科不同,有一些不同的创新,有些是原始性创新,有的是技术创新,有些是集成性创新。

大致这“二十个字”就是这样的理解。

郭桐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的二十个字第一组“兴趣加责任”,应该把它理解成您的研究事业的一个动力?

翟裕生:对。

郭桐兴:“学习加实践”,是您工作、研究的一个基础?

翟裕生:对。

郭桐兴:“思考加总结”?

翟裕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郭桐兴:“交流加合作”呢?

翟裕生:这是一个基本条件。

郭桐兴:“积累加创新”呢?

翟裕生: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积累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创新。

郭桐兴:实际上获得创新成果后,又是新一轮研究的开始?

翟裕生:很对,到了这个阶段,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郭桐兴:又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翟裕生:对。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

郭桐兴:很精彩!

翟裕生:这些只是个人的体会,也是老生常谈。

郭桐兴:但是您这56年的研究工作感悟应该有很深的内涵,我们听完后很受教育,很受启发。最后,翟老师,希望您用几句话给我们青年学生提一些建议?

翟裕生: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年轻朋友,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还是有曲曲折折,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代。但现在的年轻朋友,我感觉你们是很幸福的一代。我们祖国越来越强大,将来走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前列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正是现在年轻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个时代太好了,期望你们加油,勤奋学习,勇于开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郭桐兴:谢谢翟老师就“科学研究工作的体会”这一话题做了这么精彩的讲话。再次感谢翟老师!同时也感谢大家收看《院士访谈》,下期《院士访谈》再见!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翟裕生院士漫谈科研工作的体会

来源:腾讯科技  日期:2017-03-06

腾讯科技讯 2008年4月29日10时,中科院翟裕生院士做客腾讯网,与网友漫谈了他的科研工作的体会。

中科院翟裕生院士做客腾讯网

以下为此次访谈实录:

郭桐兴:各位观众,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来到院士访谈栏目,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请到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中国地质学史研究会长翟裕生院士。他曾任武汉地质学院副院长、北京地质教育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地矿部北京管理干部学院院长;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田构造组主席、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组评委等职,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和地质教育家,翟老师,您好!

翟裕生:您好!

郭桐兴:首先请你介绍一下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

翟裕生:我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矿床学,也叫矿床地质学,它是地球科学里面的分支。

郭桐兴:研究矿床学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翟裕生:矿床地质学是关于矿产资源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能源和矿产资源、如石油、煤、金银铜铁等金属以及非金属矿,这些多种多样的矿产是怎样形成的?形成在什么时代?分布情况怎样?为什么我们国家有些矿种多?有些矿种少等等。矿床学主要是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形成和分布规律,其目的是指导找矿勘探和矿山开发工作。

郭桐兴:请您介绍一下您是如何从一个学生变成一位著名的大学教授的?您的研究工作历程?

翟裕生:1948年我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当时正是全国解放前夕。为什么考地质系?我生在河北平原,中学在天津上,从来没有看过山,很向往名山大川。另外,搞地质工作可以广泛地接触农村、山区的老百姓。我当时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学地质可以遍游祖国名山大川,了解民间疾苦。为什么考北大地质系,因为北大地质系是我们国家成立最早的,有100年历史了,是李四光先生参加建立的。这个系学风严谨、求实,学习环境和条件很好,我们班上一共有12个同学,都很刻苦地学习,接受了很多名师的教诲,为我们打下很好的专业基础。另外,当时地质系里面地下党的力量很强,很关心和培养我们,教给我们先进的思想,帮助我们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无论从德育还是智育方面都受到了相当好的教育。

1952年大学毕业,当时我们国家的大学进行院系调整,要为新中国建设培养专门人才。新成立的北京地质学院,由北大地质系、清华大学地质系、北洋大学地质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系等整合组成。我被分配到北地的矿床教研室当助教,在几位老前辈——冯景兰、袁见齐、张炳熹教授等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年轻同志在业务上和学风上都受到了锻炼和提高,进步得比较快。另外,当时主张学习苏联,请了一些苏联专家来学校讲课。组织上培养我先到哈尔滨工大学了半年俄语,要求基本上能说、能听、能读、能写,回来以后就当苏联专家的翻译和助手。1955到1957年,有一个矿床学的苏联专家,由教育部指派分到长春地院,组织上又派我到那里读了两年研究生。当时我研究的矿床是河北承德大庙,也是我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做矿床学的研究工作,写成了论文。

1958年咱们国家搞“三面红旗”,大炼钢铁,我们被分到江西,当时带了100多个同学,在各个县里面帮助地方找矿,尽管当时在路线上有问题,但是广大师生跟老百姓接触,受到了很深刻的教育。另外,通过半年的野外地质调查,对江西省地质矿产情况有了比较多的了解,开阔了视野。1960年,教研室领导给了我一个任务,要开一门新的课程,叫“矿田构造学”。原来这门课程是请苏联专家来讲,但60年前后中苏关系紧张,他们不再派专家。可是这门课程又比较重要,所以教研室的领导就把讲这个课程的任务交给了我。我觉得压力很大,为了开展好这门课,我首先出去调查研究。当时东北老矿山很多,我就一个人到那里调查,条件艰苦。当时那里的旧坑道低矮、又湿又冷,空气质量差,有的地方高不到1米,我个子比较高,就得爬着过去。为了考察一个断层、一个构造,怎么把矿断掉?矿怎么连接?我仔细观察测量,有时是冒着塌方的危险,我收集了不少第一性资料。回校后又看了苏联和欧美的有关文献,最后比较顺利地开出这门课程。当时在国内还是比较早地开了这门新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苏联和欧美的矿田构造研究只是侧重构造对矿体形态、产状的控制,在机理和动力方面考虑得比较少。根据我们的体验,又结合矿床成因研究,提出了将构造作用与成矿机理结合研究的思路,这样可以更深刻地阐明这个学科的学术思想。这一新的论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逐渐被引用。

郭桐兴:等于填补了国内这个专业领域的一个空白?

翟裕生:也可以这样说。之后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在十年动乱期间,我作为系领导也受过冲击与批判,还被分到江西“五七”干校,劳动了一年多。北京地质学院在1975年被迫迁校到了武汉。现在武汉校区已经发展得很好了,我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当过系主任、当过副校长,主管过科研和研究生工作,也做了一些教课和研究工作。到1985年我又奉调回北京,参加主持北京校区的恢复和建设。

1978年以来,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道路又走上了正轨。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又恢复了高考。这样,我又开始搞教学,搞科学研究工作。这时候研究思路也扩展了,从矿床点上的研究到区域上的研究,再到全国性的矿床学研究。我们参加和主持了多个重大的矿产资源研究项目,研究梯队也逐渐增强、完善,做出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

多年来我的工作体会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地质人才,需要矿产资源,需要矿床学理论探索。社会需求是推动教育和科研发展的原动力。我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幸参加和经历了矿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郭桐兴:您从52年开始参加工作,从事工作有50多年的时间了?

翟裕生:有56年了。

郭桐兴:可见您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是非常深刻的。还想请您介绍一下您一生从事研究工作的心得体会有那些?

翟裕生:因为做了这么多年的工作,对这个学科有了一些了解。有时候经常回顾往事,看看自己这条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最近把我多年的研究工作体会概况成二十个字。

郭桐兴:哪二十个字?

翟裕生:头一组字,是四个字,“兴趣、责任”,这是科学研究的动力。

郭桐兴:能不能介绍一下具体的内涵?

翟裕生:兴趣就是爱好,我对地质学科开始是不了解的,一旦深入、钻进去以后,就感到这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奇妙无穷的。大家现在都知道金矿、铁矿、铜矿都是我们国家比较急需的,这些矿到底怎么形成的?比如铁在地壳里面含量只有5.6%,它富集到了30%以后才能成为矿石。铜在地壳里面的含量更低,它需要富集到80倍才能形成矿石。

郭桐兴:这个富集是什么概念?

翟裕生:这些元素在岩石中一般是分散存在的。只有经过长期的特定的地质作用,把这些元素富集在一个较小空间,成为矿体,这样我们开采起来就比较方便。像金、银这些元素原来在地壳里面的含量很少,它要富集到2000-3000倍,我们才可以开采。再比如铂族元素在地壳里面的含量就更低了,就需要富集到几千倍甚至上万倍才可能成矿。这些现象都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在地质博物馆看到很多光彩夺目的辉锑矿、金刚石、宝玉石标本,它们怎么形成?为什么产在这些地方而不在那些地方?我们怎么样利用这些规律把矿找出来?这些都引人入胜。我钻进去之后感到这里面有很多奥秘,有浓厚的兴趣,慢慢地对它就有了深厚的感情。有了兴趣就主动地接近它,研究它。

但是仅仅有兴趣还不够。我是党员教师,组织上要求我研究好矿床学,教好矿床学,这也是我的职业,也是社会给我的责任,我热爱这个岗位。有了兴趣,又有责任心,把这两个结合起来,就有了刻苦钻研、克服困难的动力。我举几个例子。我长期在勘探系里做负责人;另一方面,我又爱学习,为了教好学生,我自己首先要学好,有时候也抓紧搞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但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潮是很强的,当时把政治和业务分离起来,认为像我这样的人不是党所要求的“又红又专”。批评我光钻研业务,忽视政治。当时一些非党的老师,业务很强,就批评他们是走了“白专道路”。而给我取了一个新名词,写大字报批判我走的是“粉红色道路”。

郭桐兴:就是白和红的中间色?

翟裕生:对。受到批评我当时也不愉快,但很快就过去了。觉得自己做老师就应该钻研更多的业务。这个初衷还应坚持。还有一件事,是去干校,1970年严冬,学校大部分教职工都被迁到江西干校去劳动,把房子退了,家具也变卖了,全家老小都要到农村劳动改造。我从学生时候就比较喜欢收集地质方面的资料。当时别人说把这些东西处理了吧,下干校用不到它。我觉得还可能用得上,就把16箱书籍资料从北京托运到江西,带到干校去。有时候晚上不劳动的时候,找出几本书读。因为对它有感情了,就觉得舍不得。从这件事来说,虽然经历了这样的动荡,但我还能坚持做研究工作。

郭桐兴:可见您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很强的。后面的四个字是哪四个字?

翟裕生:“学习、实践”。

郭桐兴:应该怎么理解?

翟裕生:先说说“学习”。大家都知道学习使人聪明,使人精神上富有。我从小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培养了我比较爱学习的习惯。我向老师学,向同辈学,向学生学,向古今中外学。我想尽可能地多学习一些。古人讲“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说“二人行,也有我师”,把古训给修改了。这主要是表明我学习的愿望和决心,我想与我通行的另一个人只要不是坏人,他肯定在某些方面,或者专业的,或者非专业或者是某一方面,总会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举个例子,我们研究工作主要在矿山,经常会下到几百米深的坑道去观察研究矿床是怎样变化的,研究矿体的特征。在这里我除了向矿山工程师学习,还要向第一线的井下操作的工人师傅学习。为什么?因为工程师不可能每天都在井下工作,而在那里坚持采矿,从头到尾看到这个矿是怎么变化的?这边矿石富,到那边就贫了,……这些新鲜的生动的动态信息谁掌握得最清楚,只有那些一线矿工,特别是一些老矿工,因为他们最有体验了。

我也向我的学生学习。因为,就矿床学科整体来说,我知道的多一些,可对学生有所帮助。而研究生做论文,深入一个矿区,掌握实际资料多,考虑问题更细致,所以我会向他们学习。我觉得学习是一个终身的任务,要抓紧时间学,要随时随地学。举个例子,电脑已很普及,前几年我对电脑是文盲。我的科研文件需要助手来做,一方面占用他们时间,另一方面这样的效率不高。我下决心在前年寒假,利用两个多星期时间,由我的读中学的孙子教给我了一些电脑基本功。现在一般的材料、文件都是我自己来处理,当然还有些疑难地方还要请助手帮忙。我现在感觉岁数大了,精力不足了,但学习的愿望还是很强的,还要坚持继续学下去。

郭桐兴:“实践”这部分应该怎样理解?

翟裕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实践是我们搞科学研究最基本的主体部分。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这对于地质科学来说,更加重要,因为地质科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实验室在高山、平原、盆地、海洋,油田和矿山。我们搞教学与研究工作,经常到野外、矿山,到地质队去,在现场调查研究,学习和掌握到第一性的资料。当然这个实践还是比较艰苦的,但时间长了,我们也习惯了,而且是乐在其中。在实践中也会碰到一些危险和困难。多年来为了获得研究成果,我也克服了不少困难和危险。人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又改成“入虎穴、得虎子?”。因为可能第一次去了,母老虎带着小老虎散步去了,我扑空了。第二次去母老虎和公老虎都在,就把你抓伤了,……我的意思是经过一次、两次的困难挫折,不一定能探索到科学问题的核心秘密,而只是得到外围的信息。要反复、锲而不舍地不断地克服困难,这样才有可能“登堂入室”,得到科学上的“虎子”。

郭桐兴:不畏艰险?

翟裕生:我平常到野外,很投入,一看到有特别现象,就什么都不顾了。有一次我在一个矿山采场上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现象,正要记录时,我当时的助手赶紧把我往后拉,退了三四米后,上面的废石就塌方了,这是一次险情。还有一次是我一个人到东北的一个矿山坑道里调查,人家事先提醒我,到了哪个坑道后,跟采场工人打个招呼。可是我看到了好现象之后,就忘记了提醒上面的作业工人。我刚刚走过一个溜矿口两三米远,大块的矿石就溜下来了,险些把我轧在下面。因为太投入,有粗心,危险性比较大。我不断地吸取经验教训,终究是越过不少艰险。至于学术上遇到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的艰苦探索过程就更多了

在实践中我还有一个体会是要专注,要全身心投入,这样才可能有敏感,有灵感,深刻地领会我们探索的问题,及时捕捉和发现新的现象、新的事物。

郭桐兴:第三组内容是什么?

翟裕生:第三组叫“思考、总结”。“思考”就是动脑子想问题,这个对于科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我年轻的时候,我们教研室老教授袁见齐院士教我说,“翟裕生,你脑子里面要经常思考一两个问题”,当然思考的是科学问题或者教学问题。经常思考的问题,就容易深入,容易触类旁通,容易有感悟。我认为,要勤于和善于思考,更要尽可能做到独立思考。要对同行的某些结论,自己能够独立地分析判断,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这样才可能深入下去。可以设想,如果两个同学水平差不多,一个人善于思考,一个人不太爱动脑筋,一个月、两个月看不出来,可能过了三五年你就会看到,善于思考的这个人进步很快,不善于思考的人会进展得慢一些。所以,我觉得思考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思考,还要辩证地思考、系统的思考。

郭桐兴:思考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

翟裕生:对,有辩证的思维、系统的思维、整体的思维、反向的思维等等,这样有助于我们客观看待事物,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

郭桐兴:“总结”怎么来理解?

翟裕生:这也很重要,我们学习了,实践了,也思考了,通过总结才能提高。总结是分析综合,形成条理,整合知识,认识本质。可以小事小总结,大事大总结。我讲完一门课程就要总结,认识到哪些方面不够,进行改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做一个研究项目后也做总结。有时候工作一两个月之后,我也会回顾一下,哪些做得对,哪些做得不对。科研工作通过总结,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样时间长了,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观点、科学思路、科学方法,直至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有了自己的东西就可以运用自如,豁然开朗,在科学海洋中畅游。所以,总结也是很重要的环节。

郭桐兴:等于自己把自己的学习、实践所得到的一些知识系统化?

翟裕生:对,系统化、理性化。

郭桐兴:为以后的工作学习奠定更加扎实、基础?

翟裕生:对。另外,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出来都是多年工作实践、研究、总结得出的结果。

郭桐兴:还有四个字?

翟裕生:交流、合作。

郭桐兴:应该怎样交流呢?

翟裕生:科学工作本身就是开放的,科学工作需要交流,需要相互探讨。各种信息、各种经验、各种知识,在同行之间可以充分交流,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交流的结果是丰富自己,惠及他人。怎样更好的交流?要不断增长自己口头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国语和外文水平要不断提高。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经验、论点让别人更充分地理解、吸收。另外,对别人提出的交流内容,要善于抓住其要点和亮点,反复分析、钻研其研究思路,了解问题的背景、条件,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就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就可以了解比较深入的东西。当今信息异常丰富,一个人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通过交流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郭桐兴:跟大家一起分享?

翟裕生:对,分享这些知识财富,达到一个共赢的结果。

郭桐兴:合作怎么理解?

翟裕生:我觉得现在已经不是中世纪,一个人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发现新事物的情况已经不多见了。现在很多事情需要大家共同齐心协力才能完成。大的方面不说,就说我们今天这个活动,没有大家的合作,我们今天这个交流就完不成。所以,我感觉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们要做一些比较大的事情,就需要更好的合作。这么多年,我们的团队,通过合作,大家都得到了提高。怎么样搞好合作?对我们个人来说,要多予少取,多为集体做贡献,自己尽可能少伸手。第二,要尊重他人,善待同行,互相尊重。还有一点是要宽容大度。这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有比较宽阔的胸怀,善于发现和吸收别人的优点。对别人不足的地方,也能够很友好地对待。林则徐先生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过去说“宰相肚里能乘船”。一些做大事的人心胸都比较宽阔,能团结人的。

郭桐兴:只有不去计较小的得失,才有可能成就大事业?

翟裕生:对,这一点,在团队的合作共事中,大家都比较宽容。举个例子,我带的第一个博士生,现在是武汉地大的教授,他研究长江中下游的姑山铁矿,经过仔细研究,他认为这个矿的成因跟我的观点不一样。我们认为是富铁的矿浆上来的,他的观点跟我的观点不太一样。他迟迟不把论文拿出来,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怕顶撞老师,因为这个观点跟老师不太一样。我让他拿来给我看,觉得有一定的道理,是经过比较扎实的工作,根据那个矿的具体条件得出的一些观点。我认为作为一个博士生,能独立思考,不受老师观点的限制,这很可贵。我就鼓励他,让他写好。还组织一些专家对他的论文进行答辩,之后我又资助他将论文正式出版。这样就鼓励了他的探索精神,其他同学也从中得到了启发。我一贯认为,作为老师,只是在某些方面长于学生,而学生在某些方面也会长于自己的老师。

主持人郭桐兴与翟裕生院士

郭桐兴:您继“交流、合作”之后应该还有一组?

翟裕生:最后是“积累、开创”。

郭桐兴:“积累”怎么理解?

翟裕生:现在大家都讲创新,我觉得创新要有一个好的基础,就是积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万丈高楼平地起”,科研需要一步步积累。积累,对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有理论的积累、知识的积累、经验的积累,还有各种方法技能的积累以及其他。这些积累应该是结构很完整的,既要基础宽厚,在专业上又要精深。而且自己的研究领域又是在国内外走得比较靠前的。这样就像一个金字塔式的积累。我们常说一句话“厚积薄发”,有了雄厚的积累就会有所突破。

最后一个是开创,刚才说的学习、实践、思考、总结、积累,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创,就是在科学研究上有创新,能够发现新的事物,发现新的矿床,发现新的知识和理论观点。在前人基础上自己迈近一步。开创,灵感很重要。有时候一个问题很久没有解决,突然某件事物、某人一句话,一个现象就会给你带来一个冲击,你就会有了灵感,豁然开朗,你就可以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一个新的论点。开创有各种类型,根据每个人的条件、环境不同,学科不同,有一些不同的创新,有些是原始性创新,有的是技术创新,有些是集成性创新。

大致这“二十个字”就是这样的理解。

郭桐兴: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您的二十个字第一组“兴趣加责任”,应该把它理解成您的研究事业的一个动力?

翟裕生:对。

郭桐兴:“学习加实践”,是您工作、研究的一个基础?

翟裕生:对。

郭桐兴:“思考加总结”?

翟裕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

郭桐兴:“交流加合作”呢?

翟裕生:这是一个基本条件。

郭桐兴:“积累加创新”呢?

翟裕生:这是一个长期探索积累的过程,最终的目的是创新。

郭桐兴:实际上获得创新成果后,又是新一轮研究的开始?

翟裕生:很对,到了这个阶段,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郭桐兴:又进入一个新的循环?

翟裕生:对。科学探索是无止境的

郭桐兴:很精彩!

翟裕生:这些只是个人的体会,也是老生常谈。

郭桐兴:但是您这56年的研究工作感悟应该有很深的内涵,我们听完后很受教育,很受启发。最后,翟老师,希望您用几句话给我们青年学生提一些建议?

翟裕生:我非常羡慕现在的年轻朋友,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总体来说比较顺利,但还是有曲曲折折,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代。但现在的年轻朋友,我感觉你们是很幸福的一代。我们祖国越来越强大,将来走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前列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这正是现在年轻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个时代太好了,期望你们加油,勤奋学习,勇于开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很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郭桐兴:谢谢翟老师就“科学研究工作的体会”这一话题做了这么精彩的讲话。再次感谢翟老师!同时也感谢大家收看《院士访谈》,下期《院士访谈》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