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七月下旬,黄祖洽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研究生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室工作,从此开始了在核物理、反应堆和核武器等有关原子能的学科方面三十余年的理论研究。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从事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它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为中国“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制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就建在这里。可以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的专门研究机构,确立了我国核科学技术最初的研究方向,也聚集了一批我国核科学技术研究的高级人才,从1950年起,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吸纳进了许多国内的科学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也争取到了许多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归国工作。
1950年,黄祖洽硕士毕业,那一年正是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的年份,所里确立了当时主要的研究方向,即: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和放射化学。国务院任命了吴有训为所长,钱三强为副所长。黄祖洽所在的理论室里,还有几个也是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校友。当时的近代物理研究所设在东皇城根甲42号院内,有一栋包括了实验室、图书室和办公室的办公楼,还有一间给理论室用作办公室的西厢房和几幢作工场、仓库、厨房和食堂用的小平房。在这样一个不大的环境里,却聚集着全国最有名的物理学家,从事着最尖端的物理学研究——通过计算轻核的结合能来探讨低能区域核子间作用力(假设有两个力程)的可能形式。黄祖洽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报到后,发现当时的理论室已经有了金星南、邓稼先和叶龙飞等人在工作,这些专家后来有的成为“两弹”的元勋,有的成为中国核能科学领域第一支计算数学队伍的领导和组建者,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当然最让黄祖洽感到高兴的是,在这里,可以和自己的恩师彭桓武先生一起工作,这时候彭桓武兼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室的主任,大家都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从师生变成了同事关系,这时候的黄祖洽既高兴,也感觉到了深深的压力。
由于是一毕业就到了近代物理研究所报到,所以报到之后,研究所给了黄祖洽一段休息的时间用来调整,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于是黄祖洽利用这短短的假期去了趟东北。他先去了沈阳,然后又去大连看望了当时已经在大连大学(后改名大连工学院)工作的同窗何泽庆。直至8月上旬,他才回到北京,正式开始了工作。
彭桓武先生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研究如何用忽鲁登变分法计算低能区质子和质子的散射。当时彭桓武和其他几位专家正在研究原子核里面核子和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要研究这个相互作用力通常来说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研究一些少数核子组成的比较轻的原子核,用理论来估算它的结合能,探究其跟核子和核子中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另外一个途径是统计核子和核子碰撞的实验数据,从而探究其跟核子和核子中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彭桓武先生跟另外的一个科学家曾经做过质子和中子之间的散射,但是质子和质子之间的散射除掉核里的相互作用以外还有电相互作用,因为两个质子都是带电的,故有电相互作用。核相互作用是短程的,它的作用范围很小,而电相互作用范围却是长程的、大范围的。所以计算起来,两个质子的散射要比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的散射要复杂得多。而当时的研究所虽然集中了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和人员,但对这种较为尖端的实验来说,还不具备完整的实验条件,黄祖洽就找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数据,运用这些已经发表过的数据先做验算,再自己做一些理论上的计算。
黄祖洽迅速投入在了这项工作中,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竟发生了一场意外。1950年8月27日,星期天,近代物理所里几个同从清华分来的同学约黄祖洽一起回清华园玩,大家都准备骑自行车去。黄祖洽自己没有自行车,便从同理论室的叶龙飞那里借了一辆自行车,和大家一起骑着去了清华园。到了清华之后,大家都很高兴,见到了一些以前的同学,聊了聊各自的近况,很快半天时间就过去了。到了下午的时候,同来的几个人又一起骑着自行车回城,天气很晴朗,北京的夏天快要结束了,但暑气还是很盛,大家都想快点骑回去早点休息。他们一起出了清华西门,过了北大西门,向海淀骑过去。在通过海淀西街的时候,黄祖洽被后面驶来的一辆大客车撞倒,一时间晕倒在地,失去了意识。
1950年七月下旬,黄祖洽作为新中国的第一批研究生从清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室工作,从此开始了在核物理、反应堆和核武器等有关原子能的学科方面三十余年的理论研究。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前身,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也是中国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从事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核科学技术研究的综合性研究基地。它在20世纪50—60年代曾为中国“两弹一艇”的成功研制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就建在这里。可以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建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的专门研究机构,确立了我国核科学技术最初的研究方向,也聚集了一批我国核科学技术研究的高级人才,从1950年起,在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吸纳进了许多国内的科学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也争取到了许多国外的中国科学家归国工作。
1950年,黄祖洽硕士毕业,那一年正是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的年份,所里确立了当时主要的研究方向,即: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和放射化学。国务院任命了吴有训为所长,钱三强为副所长。黄祖洽所在的理论室里,还有几个也是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校友。当时的近代物理研究所设在东皇城根甲42号院内,有一栋包括了实验室、图书室和办公室的办公楼,还有一间给理论室用作办公室的西厢房和几幢作工场、仓库、厨房和食堂用的小平房。在这样一个不大的环境里,却聚集着全国最有名的物理学家,从事着最尖端的物理学研究——通过计算轻核的结合能来探讨低能区域核子间作用力(假设有两个力程)的可能形式。黄祖洽在近代物理研究所报到后,发现当时的理论室已经有了金星南、邓稼先和叶龙飞等人在工作,这些专家后来有的成为“两弹”的元勋,有的成为中国核能科学领域第一支计算数学队伍的领导和组建者,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当然最让黄祖洽感到高兴的是,在这里,可以和自己的恩师彭桓武先生一起工作,这时候彭桓武兼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室的主任,大家都在他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从师生变成了同事关系,这时候的黄祖洽既高兴,也感觉到了深深的压力。
由于是一毕业就到了近代物理研究所报到,所以报到之后,研究所给了黄祖洽一段休息的时间用来调整,以便更好地投入工作。于是黄祖洽利用这短短的假期去了趟东北。他先去了沈阳,然后又去大连看望了当时已经在大连大学(后改名大连工学院)工作的同窗何泽庆。直至8月上旬,他才回到北京,正式开始了工作。
彭桓武先生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研究如何用忽鲁登变分法计算低能区质子和质子的散射。当时彭桓武和其他几位专家正在研究原子核里面核子和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要研究这个相互作用力通常来说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研究一些少数核子组成的比较轻的原子核,用理论来估算它的结合能,探究其跟核子和核子中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另外一个途径是统计核子和核子碰撞的实验数据,从而探究其跟核子和核子中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个问题,彭桓武先生跟另外的一个科学家曾经做过质子和中子之间的散射,但是质子和质子之间的散射除掉核里的相互作用以外还有电相互作用,因为两个质子都是带电的,故有电相互作用。核相互作用是短程的,它的作用范围很小,而电相互作用范围却是长程的、大范围的。所以计算起来,两个质子的散射要比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的散射要复杂得多。而当时的研究所虽然集中了国内最先进的设备和人员,但对这种较为尖端的实验来说,还不具备完整的实验条件,黄祖洽就找了许多国外的研究数据,运用这些已经发表过的数据先做验算,再自己做一些理论上的计算。
黄祖洽迅速投入在了这项工作中,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竟发生了一场意外。1950年8月27日,星期天,近代物理所里几个同从清华分来的同学约黄祖洽一起回清华园玩,大家都准备骑自行车去。黄祖洽自己没有自行车,便从同理论室的叶龙飞那里借了一辆自行车,和大家一起骑着去了清华园。到了清华之后,大家都很高兴,见到了一些以前的同学,聊了聊各自的近况,很快半天时间就过去了。到了下午的时候,同来的几个人又一起骑着自行车回城,天气很晴朗,北京的夏天快要结束了,但暑气还是很盛,大家都想快点骑回去早点休息。他们一起出了清华西门,过了北大西门,向海淀骑过去。在通过海淀西街的时候,黄祖洽被后面驶来的一辆大客车撞倒,一时间晕倒在地,失去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