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版2 > 科学家风采 > 李博 > 报道

李博院士:我国草原生态学的领航者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日期:2016-08-03

他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老师,他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广袤的草原,他培养的学生如今已是行业的学术翘楚;他填补了国内草原学科的多项空白领域,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他留给我们无尽的知识财富,为我们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他就是我国草原生态学的奠基人与领航者——李博院士。

用双脚丈量内蒙古土地

李博于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被分配到北京大学,担任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生态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李继侗先生的助理。从1955年起,他开始对北京西山植被进行研究,并先后随李继侗先生参加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以及黑龙江大庆、河北坝上等草原考察。1956年,内蒙古筹建第一批国营牧场,他随李继侗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满怀着对草原的热爱,1959年他毅然放弃北京大学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同妻子蒋佩华一起调入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任教,并且一待就是几十年,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广袤的草原。在内蒙古工作的几十年,他几乎踏遍了内蒙古的每一个角落,走过很多荒无人烟的地方,被同事们称为“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

1959年,他带领18人的考察队租用了72只骆驼,携带考察器材及生活必需品,深入被称为“蟒螨之地”的世界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进行考察。在那里,他们顶着如火的烈日,踏着70℃高温的沙地,采集标本、描述样地、记笔记……。一次,大风突起,黄沙蔽日,李博和骆驼被流沙掩埋,多亏骆驼奋力挣扎,从沙土中钻了出来,他才得以死里逃生。经过20多天的考察,他们终于胜利纵穿巴丹吉林沙漠,获得了这一地区难得的动植物区系、植被、水文、地貌等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这一地区研究的空白。

成绩卓越的草业科学家

李博从事草业科学研究40余年,作为一名科学家,始终坚持勤奋严谨、身体力行的科研精神,坚持不懈地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智慧,致力于草原与植被的研究,成绩卓著,多项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1980年6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70年代,他参加了《中国植被》一书的编写,担任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编写组副组长。执笔总结了我国草原植被的基本规律,首次把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列为欧亚草原区的一个亚区。在朱彦丞先生和他执笔的“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单位与系统”一章,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分类系统。该书于1981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博还是我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开创者之一,在草原动态监测研究、草原植被研究与资源管理方面,成果卓著。1983年,他与北京大学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陈凯共同主持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前后组织了全国9所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展开研究,撰写了近百篇论文和专题报告,编制出包括地貌、土壤、植被、水资源、气象类型、草场类型、土地利用、生态分区等8种专题地图的草场资源系列图,使我国草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制图在方法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项成果于198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年,他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他提出以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工程方法改良和管理草原,主持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建立草地资源数据库,利用NOAA气象卫星信息与GIS,成功进行大面积草地估产、草畜平衡评估和监测,建立了我国北方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使植被研究从静态及瞬时研究进入大范围动态研究,使我国草地资源的信息管理步入国际先进行列。该监测系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试运转获得成功,并于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他筹备组建了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草地资源生态实验室”,为开创我国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与技术、草地资源永久持续利用途径及优化管理模式、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及灾害预测预报等新的研究领域作出了贡献。1995年,他建成了我国北方牧区221个县旗、300万平方公里的草地遥感估产与草畜平衡监测系统。他所领导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科研单位”,成为国内70个综合研究能力较强的研究所之一。

此外,他主持的“八五”国家攻关项目“北方草原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的研究”中的“鄂尔多斯高原沙质灌木草地绒山羊试验区研究”,荣获199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持的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我国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1995年出版了《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论文集。

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使者。1980—1998年间,他先后21次到世界各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考察、研究与讲学,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充实了科研与教学内容,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扩大了我国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省吃俭用,乘坐巴士考察了美国21个州,行程8 000多公里,摄制幻灯片千余张,收集购买的图书资料重达200多公斤。为了扩大青年学者的国际化视野,他积极倡导、筹划召集,于1994年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现代生态学讲座,自此在世界华人生态学界开创了一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面向青年学子、关注前沿动态”的高层次生态学讲习班,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位科学家和导师,他始终坚持开放创新、合作交流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态度。他的一生中,多次主办学术会议,为生态学科的发展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他先后主持召开了国际草地植被会议(IGVC)、国际草地资源会议(ISGR)、蒙古高原草地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SGM)等许多国际性学术会议,为学术发展与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他还是一位精力过人、不知疲倦的科学家。他曾担任过《中国草地》、《生态学报》、《遥感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专业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中国植被图编委会副主编、《生态学》教材主编等;参与翻译了《植物生理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等著作,参加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大纲》的起草工作,发表论文百余篇,可谓是笔耕不辍。

天道酬勤。他先后获得过国家级奖励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奖励多项以及多项国家与省部级荣誉称号,成就卓著,硕果累累。1993年,鉴于在植物生态学上的突出贡献,他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工作了40余年。即使在3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也没能陪伴在妻子的身边。他为了草原奔波一生,最终回归草原的怀抱。

师者学者永存的丰碑

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者。他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在学术上高屋建瓴。执教40余载,始终恪守信念、言传身教,奉献三尺讲坛、踏遍万里草原,为我国生态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创建平台,搭建桥梁,做了大量创造性、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专业,并先后担任植物生态学教研室主任、生物系主任、内蒙古自然资源研究所所长、所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所长、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内蒙古科协名誉主席等职。在他身后,缔造了一支以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科为源头的学术队伍,他用心血和知识浇灌出来的莘莘学子、得意门生,传承着先生的学养与精神,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学术翘楚和中坚力量,享誉海内外。

作为学者,他注重积累与创新、传承与发展。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搭建科学大厦,立于时代的潮头把握学科方向。他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在学科拓展、交叉融通、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以大师眼光、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实现了“抢滩登陆,快速发展,占领制高点”的目标,为我国生态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他以满腔热血,厚道自任,奉献一生,在内蒙古的草原生态事业和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征程上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演绎了一曲传世的颂歌。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李博院士:我国草原生态学的领航者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日期:2016-08-03

他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老师,他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广袤的草原,他培养的学生如今已是行业的学术翘楚;他填补了国内草原学科的多项空白领域,取得过骄人的成绩;他留给我们无尽的知识财富,为我们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他就是我国草原生态学的奠基人与领航者——李博院士。

用双脚丈量内蒙古土地

李博于1953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被分配到北京大学,担任我国著名植物学家、生态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李继侗先生的助理。从1955年起,他开始对北京西山植被进行研究,并先后随李继侗先生参加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以及黑龙江大庆、河北坝上等草原考察。1956年,内蒙古筹建第一批国营牧场,他随李继侗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满怀着对草原的热爱,1959年他毅然放弃北京大学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同妻子蒋佩华一起调入内蒙古大学生物系任教,并且一待就是几十年,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广袤的草原。在内蒙古工作的几十年,他几乎踏遍了内蒙古的每一个角落,走过很多荒无人烟的地方,被同事们称为“用双脚丈量过内蒙古土地的人”。

1959年,他带领18人的考察队租用了72只骆驼,携带考察器材及生活必需品,深入被称为“蟒螨之地”的世界第四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腹地进行考察。在那里,他们顶着如火的烈日,踏着70℃高温的沙地,采集标本、描述样地、记笔记……。一次,大风突起,黄沙蔽日,李博和骆驼被流沙掩埋,多亏骆驼奋力挣扎,从沙土中钻了出来,他才得以死里逃生。经过20多天的考察,他们终于胜利纵穿巴丹吉林沙漠,获得了这一地区难得的动植物区系、植被、水文、地貌等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这一地区研究的空白。

成绩卓越的草业科学家

李博从事草业科学研究40余年,作为一名科学家,始终坚持勤奋严谨、身体力行的科研精神,坚持不懈地投入自己的全部热情和智慧,致力于草原与植被的研究,成绩卓著,多项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1980年6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20世纪70年代,他参加了《中国植被》一书的编写,担任干旱、半干旱区植被编写组副组长。执笔总结了我国草原植被的基本规律,首次把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列为欧亚草原区的一个亚区。在朱彦丞先生和他执笔的“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单位与系统”一章,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分类系统。该书于1981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并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博还是我国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的开创者之一,在草原动态监测研究、草原植被研究与资源管理方面,成果卓著。1983年,他与北京大学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陈凯共同主持了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遥感在内蒙古草场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前后组织了全国9所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展开研究,撰写了近百篇论文和专题报告,编制出包括地貌、土壤、植被、水资源、气象类型、草场类型、土地利用、生态分区等8种专题地图的草场资源系列图,使我国草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制图在方法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项成果于1987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7年,他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他提出以生态系统理论、生态工程方法改良和管理草原,主持了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建立草地资源数据库,利用NOAA气象卫星信息与GIS,成功进行大面积草地估产、草畜平衡评估和监测,建立了我国北方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使植被研究从静态及瞬时研究进入大范围动态研究,使我国草地资源的信息管理步入国际先进行列。该监测系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试运转获得成功,并于1994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2年,他筹备组建了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草地资源生态实验室”,为开创我国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与技术、草地资源永久持续利用途径及优化管理模式、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及灾害预测预报等新的研究领域作出了贡献。1995年,他建成了我国北方牧区221个县旗、300万平方公里的草地遥感估产与草畜平衡监测系统。他所领导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被评为“全国优秀科研单位”,成为国内70个综合研究能力较强的研究所之一。

此外,他主持的“八五”国家攻关项目“北方草原畜牧业优化生产模式的研究”中的“鄂尔多斯高原沙质灌木草地绒山羊试验区研究”,荣获1997年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主持的国家“八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我国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1995年出版了《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论文集。

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使者。1980—1998年间,他先后21次到世界各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考察、研究与讲学,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充实了科研与教学内容,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扩大了我国生态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省吃俭用,乘坐巴士考察了美国21个州,行程8 000多公里,摄制幻灯片千余张,收集购买的图书资料重达200多公斤。为了扩大青年学者的国际化视野,他积极倡导、筹划召集,于1994年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现代生态学讲座,自此在世界华人生态学界开创了一个“特色鲜明、主题突出、面向青年学子、关注前沿动态”的高层次生态学讲习班,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位科学家和导师,他始终坚持开放创新、合作交流的学术思想和科研态度。他的一生中,多次主办学术会议,为生态学科的发展奔走呼号、不遗余力。他先后主持召开了国际草地植被会议(IGVC)、国际草地资源会议(ISGR)、蒙古高原草地管理国际学术会议(ISGM)等许多国际性学术会议,为学术发展与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

他还是一位精力过人、不知疲倦的科学家。他曾担任过《中国草地》、《生态学报》、《遥感学报》、《植物生态学报》等专业刊物的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中国植被图编委会副主编、《生态学》教材主编等;参与翻译了《植物生理生态学》、《草地生态学》等著作,参加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大纲》的起草工作,发表论文百余篇,可谓是笔耕不辍。

天道酬勤。他先后获得过国家级奖励5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奖励多项以及多项国家与省部级荣誉称号,成就卓著,硕果累累。1993年,鉴于在植物生态学上的突出贡献,他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工作了40余年。即使在3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也没能陪伴在妻子的身边。他为了草原奔波一生,最终回归草原的怀抱。

师者学者永存的丰碑

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者。他学养深厚、知识渊博,在学术上高屋建瓴。执教40余载,始终恪守信念、言传身教,奉献三尺讲坛、踏遍万里草原,为我国生态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创建平台,搭建桥梁,做了大量创造性、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植物生态学专业,并先后担任植物生态学教研室主任、生物系主任、内蒙古自然资源研究所所长、所务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所所长、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内蒙古科协名誉主席等职。在他身后,缔造了一支以内蒙古大学生态学科为源头的学术队伍,他用心血和知识浇灌出来的莘莘学子、得意门生,传承着先生的学养与精神,如今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学术翘楚和中坚力量,享誉海内外。

作为学者,他注重积累与创新、传承与发展。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搭建科学大厦,立于时代的潮头把握学科方向。他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领学科发展方向,在学科拓展、交叉融通、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以大师眼光、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实现了“抢滩登陆,快速发展,占领制高点”的目标,为我国生态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他以满腔热血,厚道自任,奉献一生,在内蒙古的草原生态事业和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的征程上铸就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演绎了一曲传世的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