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电报指示,正式批准南京农学院复校。当时,原南农的教师们欢欣鼓舞,毕竟这一刻来得太不容易了。
为了学校复校,原南农的师生们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早在1974年,要求南农复校的呼声就已经开始,当时30多名师生,由干部带领到江苏省教育局正式提出,但未得到答复。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教师,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多次呼吁要求复校,给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教育部、农林部和中共江苏省委写信,并有200多名干部、教师签名支持,但仍没有得到同意。直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中央有关部门,特别是农林部有关司局领导以及金善宝、张维城、刘锡庚、朱启銮等在京、在宁原南京农学院老领导的积极支持下,中共中央终于在1979年1月做出了恢复南京农学院的决定,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用加急电报发给中期王苏省委、农林部党组。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电报9天后,中共农林部党组、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发布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实施意见”,决定成立领导小组,曲胡宏为组长,何康、臧成耀、郑康为副组长。领导小组的建立,加快了南农的复校进程。学校内部也成立了南京农学院复校筹备小组,由陈西光、刘程九等组成。学校的搬迁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和7年前下放到扬州一样,迂回南京也是分几批次,农学系是第二批。在正式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师生们的喜悦达到了高潮。到1979年4月之前,南京农学院搬迁工作完成,原有教师、学生绝大部分均已回到南京,共计教师483人,大学生800人,研究生38人。至此,南京农学院下放扬州的历史正式结束!
南农复校后,师生们回到阔别已久的南京卫岗校本部原址,不过,当时的情景仍相当令人心酸。学校当初遗留下来的房屋已被五个单位占用,其中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地震局所占地盘最大;当时学校的许多实验设备遗失或损坏,图书资料亦损失较多。学校组织专人多方面斡旋协商,省委党校率先于1979年6月让出占据的食堂和宿舍,总算稍稍缓解了住房压力,但相对于1300多人的师生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直到1983年,714厂卫星地面站、地质勘探所才陆续归还所占教2楼主体部分和汽车房,江苏省地震局更是到1986年才按协议让出部分土地和房屋,但在此之前,学生、老师需要有教室上课,要有食堂吃饭,还要有宿舍睡觉,这些一刻都不能耽误。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一家三代只得在三间房子内“过渡”,十分拥挤,更多的教职工则是住在临时草棚、地震棚,更是简陋。刘大钧的家因原就在南京,因此其居住情况要稍好一些。
1979年1月2日上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电报指示,正式批准南京农学院复校。当时,原南农的教师们欢欣鼓舞,毕竟这一刻来得太不容易了。
为了学校复校,原南农的师生们一直在做不懈的努力。早在1974年,要求南农复校的呼声就已经开始,当时30多名师生,由干部带领到江苏省教育局正式提出,但未得到答复。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教师,特别是一些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多次呼吁要求复校,给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家教育部、农林部和中共江苏省委写信,并有200多名干部、教师签名支持,但仍没有得到同意。直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中央有关部门,特别是农林部有关司局领导以及金善宝、张维城、刘锡庚、朱启銮等在京、在宁原南京农学院老领导的积极支持下,中共中央终于在1979年1月做出了恢复南京农学院的决定,并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用加急电报发给中期王苏省委、农林部党组。
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电报9天后,中共农林部党组、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发布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实施意见”,决定成立领导小组,曲胡宏为组长,何康、臧成耀、郑康为副组长。领导小组的建立,加快了南农的复校进程。学校内部也成立了南京农学院复校筹备小组,由陈西光、刘程九等组成。学校的搬迁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和7年前下放到扬州一样,迂回南京也是分几批次,农学系是第二批。在正式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师生们的喜悦达到了高潮。到1979年4月之前,南京农学院搬迁工作完成,原有教师、学生绝大部分均已回到南京,共计教师483人,大学生800人,研究生38人。至此,南京农学院下放扬州的历史正式结束!
南农复校后,师生们回到阔别已久的南京卫岗校本部原址,不过,当时的情景仍相当令人心酸。学校当初遗留下来的房屋已被五个单位占用,其中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地震局所占地盘最大;当时学校的许多实验设备遗失或损坏,图书资料亦损失较多。学校组织专人多方面斡旋协商,省委党校率先于1979年6月让出占据的食堂和宿舍,总算稍稍缓解了住房压力,但相对于1300多人的师生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直到1983年,714厂卫星地面站、地质勘探所才陆续归还所占教2楼主体部分和汽车房,江苏省地震局更是到1986年才按协议让出部分土地和房屋,但在此之前,学生、老师需要有教室上课,要有食堂吃饭,还要有宿舍睡觉,这些一刻都不能耽误。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一家三代只得在三间房子内“过渡”,十分拥挤,更多的教职工则是住在临时草棚、地震棚,更是简陋。刘大钧的家因原就在南京,因此其居住情况要稍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