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强化学科交叉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6-04-07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管理层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政策,促使不同学科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很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首先,两院科技咨询应正式立法。由两院组成多种咨询委员会,组织多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和争论,写出公正的有权威性的咨询报告供政府部门参考,这对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规范各学科的研究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与交流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章程里面明确规定科学院、工程院都是国家最高科学、工程技术的咨询单位。中国现在缺乏这种正规性和权威性的咨询研究。虽然我们也说科学院、工程院有咨询功能,但是并没有给它们应有的立法地位,一些政府部门在制定科学政策时并不需要通过两院咨询。在两院也没有建立常设性的咨询委员会和严格的咨询制度和方法。

其次,要改进我国的教育和科技体制以促进学科交叉。我国的大学过去是建立在分立的小专业基础上的,现在大学在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将为学科之间的交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科研院所也有同样的问题,也是学科分立,缺乏多科性综合的。比如,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就有许多研究所,我们怎么能够在体制上促进它们至少先交叉合作,然后有些可以走到一体化。为了能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促进跨学科的发展,能不能也考虑建立一种研究所,由大学和科学院共同举办。

第三,要通过繁荣学会活动和学术出版来推动学科交叉。学会活动是实现学术交流和交叉的有力渠道。在我国,学会学术活动还不够踊跃,开会往往是看能不能发表文章,对提升职称是不是起作用。而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就不见得都发表文章,而重在交流,获得信息,促进合作。

最近,中国一些科学家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当然对提高中国的学术地位和声望大有帮助。但是积极鼓励在国内参与学术活动和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文章,提高国内学术团体和刊物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将在客观上鼓励科技人员打破学科交叉,产生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

李恒德材料科学专家。194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54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我国核材料和金属离子束材料改性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在离子束材料改性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00篇。曾任国际材联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管理层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政策,促使不同学科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很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首先,两院科技咨询应正式立法。由两院组成多种咨询委员会,组织多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和争论,写出公正的有权威性的咨询报告供政府部门参考,这对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规范各学科的研究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与交流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章程里面明确规定科学院、工程院都是国家最高科学、工程技术的咨询单位。中国现在缺乏这种正规性和权威性的咨询研究。虽然我们也说科学院、工程院有咨询功能,但是并没有给它们应有的立法地位,一些政府部门在制定科学政策时并不需要通过两院咨询。在两院也没有建立常设性的咨询委员会和严格的咨询制度和方法。

其次,要改进我国的教育和科技体制以促进学科交叉。我国的大学过去是建立在分立的小专业基础上的,现在大学在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将为学科之间的交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科研院所也有同样的问题,也是学科分立,缺乏多科性综合的。比如,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就有许多研究所,我们怎么能够在体制上促进它们至少先交叉合作,然后有些可以走到一体化。为了能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促进跨学科的发展,能不能也考虑建立一种研究所,由大学和科学院共同举办。

第三,要通过繁荣学会活动和学术出版来推动学科交叉。学会活动是实现学术交流和交叉的有力渠道。在我国,学会学术活动还不够踊跃,开会往往是看能不能发表文章,对提升职称是不是起作用。而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就不见得都发表文章,而重在交流,获得信息,促进合作。

最近,中国一些科学家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当然对提高中国的学术地位和声望大有帮助。但是积极鼓励在国内参与学术活动和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文章,提高国内学术团体和刊物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将在客观上鼓励科技人员打破学科交叉,产生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

李恒德材料科学专家。194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54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我国核材料和金属离子束材料改性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在离子束材料改性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00篇。曾任国际材联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强化学科交叉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6-04-07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管理层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政策,促使不同学科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很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首先,两院科技咨询应正式立法。由两院组成多种咨询委员会,组织多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和争论,写出公正的有权威性的咨询报告供政府部门参考,这对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规范各学科的研究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与交流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章程里面明确规定科学院、工程院都是国家最高科学、工程技术的咨询单位。中国现在缺乏这种正规性和权威性的咨询研究。虽然我们也说科学院、工程院有咨询功能,但是并没有给它们应有的立法地位,一些政府部门在制定科学政策时并不需要通过两院咨询。在两院也没有建立常设性的咨询委员会和严格的咨询制度和方法。

其次,要改进我国的教育和科技体制以促进学科交叉。我国的大学过去是建立在分立的小专业基础上的,现在大学在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将为学科之间的交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科研院所也有同样的问题,也是学科分立,缺乏多科性综合的。比如,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就有许多研究所,我们怎么能够在体制上促进它们至少先交叉合作,然后有些可以走到一体化。为了能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促进跨学科的发展,能不能也考虑建立一种研究所,由大学和科学院共同举办。

第三,要通过繁荣学会活动和学术出版来推动学科交叉。学会活动是实现学术交流和交叉的有力渠道。在我国,学会学术活动还不够踊跃,开会往往是看能不能发表文章,对提升职称是不是起作用。而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就不见得都发表文章,而重在交流,获得信息,促进合作。

最近,中国一些科学家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当然对提高中国的学术地位和声望大有帮助。但是积极鼓励在国内参与学术活动和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文章,提高国内学术团体和刊物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将在客观上鼓励科技人员打破学科交叉,产生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

李恒德材料科学专家。194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54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我国核材料和金属离子束材料改性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在离子束材料改性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00篇。曾任国际材联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管理层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科技政策,促使不同学科科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这是很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

首先,两院科技咨询应正式立法。由两院组成多种咨询委员会,组织多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和争论,写出公正的有权威性的咨询报告供政府部门参考,这对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对于规范各学科的研究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与交流也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在章程里面明确规定科学院、工程院都是国家最高科学、工程技术的咨询单位。中国现在缺乏这种正规性和权威性的咨询研究。虽然我们也说科学院、工程院有咨询功能,但是并没有给它们应有的立法地位,一些政府部门在制定科学政策时并不需要通过两院咨询。在两院也没有建立常设性的咨询委员会和严格的咨询制度和方法。

其次,要改进我国的教育和科技体制以促进学科交叉。我国的大学过去是建立在分立的小专业基础上的,现在大学在向综合性方向发展,将为学科之间的交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科研院所也有同样的问题,也是学科分立,缺乏多科性综合的。比如,中国科学院在中关村就有许多研究所,我们怎么能够在体制上促进它们至少先交叉合作,然后有些可以走到一体化。为了能把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相结合,促进跨学科的发展,能不能也考虑建立一种研究所,由大学和科学院共同举办。

第三,要通过繁荣学会活动和学术出版来推动学科交叉。学会活动是实现学术交流和交叉的有力渠道。在我国,学会学术活动还不够踊跃,开会往往是看能不能发表文章,对提升职称是不是起作用。而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就不见得都发表文章,而重在交流,获得信息,促进合作。

最近,中国一些科学家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这当然对提高中国的学术地位和声望大有帮助。但是积极鼓励在国内参与学术活动和在国内刊物上发表文章,提高国内学术团体和刊物的作用和地位,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将在客观上鼓励科技人员打破学科交叉,产生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

李恒德材料科学专家。1942年毕业于西北工学院,获学士学位;1954年毕业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获博士学位。我国核材料和金属离子束材料改性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多次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在离子束材料改性等方面发表学术论文200篇。曾任国际材联主席。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