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浩然:让国人不缺鱼吃
原标题:“养鱼”院士林浩然,让国人不缺鱼吃
林浩然,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生理学及养殖学专家。
他长期从事水产养殖研究,系统而创造性研究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理论和技术。建立石斑鱼的生殖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中国大鲵子三代全人工繁殖和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等,在华南地区推广应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获得两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01月01日因石斑鱼遗传多样性及其种质评价技术的研究这一项目获海南省科学技术奖,凭罗非鱼种质分析、良种选育和产业化这一项目获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凭罗非鱼优质品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这一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
有一位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水产养殖研究,系统而创造性的研究调控鱼类繁殖和生长的理论和技术,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鱼类生理学及养殖学专家——林浩然。
林浩然出生在社会动荡的1930年代,他的父亲十分重视教育,即使一家人经历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也从未停止过子女的学习。1950年,年仅16岁的林浩然考入岭南大学理学院生物系学习。在专业的选择上还有一个小插曲。
林浩然本来在岭南大学报的是医学院,因为他的父亲建议他当医生。结果医学院没有考取上,就选了生物系。
就这样,在1950年的夏天,林浩然就读岭南大学。
很快林浩然就发现我国鱼类养殖技术的落后,他意识到学习养鱼技术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这个学科也有很多可以学、可以做的事情,由此便喜欢上了这一专业。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在教授的建议下,林浩然开始研究稻田养鱼。当时岭南大学的园林科有几亩水田,种水稻的时候,他们就下点鱼种,做起了实验。
现在来看,在水稻田里养鱼,既可以增加鱼的生产,也可以对水稻的生长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对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所以现在稻田养鱼变成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湖北湖南水稻区得到推广。
1988年,林浩然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鱼类学家彼得(R.E.Peter)教授经过十几年的潜心研究和数百次的实验,终于阐明了鱼类产卵的奥秘,并据此研制成功了新型高活性鱼类催产剂。
这一应用技术被国际鱼类学界命名为“林彼方法(Linpe Method)”,从根本上解决了淡水鱼类养殖的苗种问题,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第三座里程碑”。
此后,全世界采用激素对鱼类人工催产,几乎都受益于“林彼方法”所开创的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