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1930年12月2日出生,广东花都市人。1953年毕业于华南农学院农学系。1980年至1982年公派赴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ofCalifornia,Davis)留学。1983年5月晋升教授,1986年7月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二、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生物学部副主任。1983年11月至1995年5月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于2019年8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广州逝世,享年89岁。
60年代初研究稻作遗传资源,划分我国水稻品种的光温生态型和气候生态型。70年代后,从事水稻遗传学的研究。根据矮生性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主要籼稻矮源分为2类4群。对水稻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进行基因分析,发现它们的育性恢复基因是相同的Rf1和Rf2。Rf为不完全显性,有剂量效应。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最少由6个基因座的花粉不育基因控制,提出“特异亲和基因”的新概念。首次建立原产我国三个野生稻种的粗线期核型。
出版专著2部(同别人合作),译著1部,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130多篇。1997年荣获“南粤杰出教师”特等奖,1998年获国家人事部和教育部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3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