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树:两份报纸珍藏了半个世纪
原标题:技术“小白”研发出热核材料,两份报纸被他珍藏了半个世纪
2017年,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的“坚守初心,为梦前行——老科学家捐赠资料选展”小型主题展上,两张《人民日报》备受关注,报纸上用鲜红的大字分别印着“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这两份半世纪前的报纸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宋家树珍藏并捐赠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的。
宋家树,我国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那两份保存了半个世纪的报纸,记录下了他曾面临的两个挑战。
首次挑战,从零研制核武器材料
宋家树,1932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作为家中长子,父母希望他能长大成才,有所建树,故起名为家树,而他用自己的成就回应了父母的期望。
大连工学院建校初期主教学楼
1950年,宋家树考入了大连工学院应用物理系,后因全国学院系进行调整,转入长春的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宋家树留校任教并被选定作为苏联专家莫洛佐夫的研究生,同时负责专家的技术翻译工作。
苏联专家莫洛佐夫辅导研究生宋家树的照片
1960年初,为发展新中国的核工业建设,宋家树进入第二机械工业部(核工业部前身),成为新中国原子弹研制团队中的一员。
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工业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核武器研制事业更是一片空白,零技术、零设备,连一份像样的技术资料都没有。宋家树被分配到金属物理研究室,任第一组组长,带领一批刚从学校毕业的科研人员,负责第一颗原子弹攻关任务中某特种材料。
无时无处不在的技术空白与障碍激起了宋家树骨子里不服输的干劲,他独立完成了高浓铀和钚的中子本底计算,确定了核材料杂质成分控制的原则,带着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了一个简易实用的精炼炉,解决了工艺实验所必须的设备。
参加国营03厂“质量月”表彰先进大会与先进个人合影
伴随着在简陋的设备上进行的一次次试验,中国第一批核材料技术骨干也成长壮大起来了。
而这仅仅是个开头。
1964年初,他奔赴大西北的海晏基地,负责组织核武器关键部件的制造和装配工作。在那里,他们不仅需要攻克技术难关,还需要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海拔3400多米,气压低、全年气温低、饭煮不熟、水在80℃就开了,更重要的是空气稀薄,缺氧。
1960年,宋家树在吉林大学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工作
在如此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大家却有极高的工作热情,整日埋头干活,天是冷的,但报国的心是热的。在一次次的实验、总结与反思下,宋家树团队如期拿出了合格产品,为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做出了贡献。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上空爆发出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标志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听到前方传来的喜报,宋家树不禁热泪盈眶。
再次挑战,研制热核材料部件
很快,第二场挑战接踵而来,还沉浸在喜报中宋家树就接到了研制热核材料部件的任务。
面对祖国的信任与需求,他毅然接受。
当时宋家树所面临的困境可归纳为“白、空、高”。
“白”是指他所带领的团队成员大部分是新手,都是一群研制热核材料部件的“小白”。仅有少数几位是早几年毕业的“老”技术员。虽然“小白”,但他们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宋家树的带领下,大家刻苦、努力、不怕苦、不怕累、热情高、干劲足。
“空”就是他们除了知道材料的简单理化性质外,其它一无所知,可谓是“脑袋空空”“两手空空”。
“高”就是要研制的热核材料各部件的质量要求极高。生产出的部件不能有裂纹、夹杂、不能有掉边、掉块等,有的部件密度要求严苛、高的要求接近理论密度,而且部件的密度均匀性要好,同时还必须保证制造出的部件长期储存不変质等要求。
时间紧,任务急。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宋家树带领多个行当、多个门类、多个学科、不同领域的研制生产,发挥了他“万能科学家”的才干。
为解决热核材料不易加工的问题,他与同事一道,从全国各地选取数十种涂料、进行了数百次试验,掌握了材料吸湿性能,形成了一套与加工和装配环节相关的质量保障措施。
在一次次实验研究中,建立起了从原材料到制件的组分分析、物理性能测试和无损诊断方法,特别是材料在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和制件在热加工过程的热应力等理论分析,对解决试验工艺过程的安全性和避免部件产生相关缺陷起到关键作用。
就这样,他们一步步稳扎稳,攻克突破一个个技术难题,终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将合格的热核材料部件生产出来。
宋家树在电脑前工作
1966年,大漠深处的第一次热核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实现氢弹原理的重大突破。
新的挑战,步入“军控研究”
多年工作和实践,宋家树一直秉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这一最朴素却又不简单的理念,他边学边干,以自己的变化去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迎接来自科学研究的各种挑战。
宋家树在杭州参加中国核材料学会年会合影
20世纪8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军控、裁军和环保等成为全球热点问题。宋家树应国家发展所需,再一次改行,主动迎接全新挑战。
1983年,与院、厂领导合影。左起:何文钊、常惠欣、邓稼先、李英杰、宋家树
1994年,他步入军备控制科学技术研究这一崭新的研究领域,为核军备控制研究做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和超前性研究储备,锻炼培养了一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为特色的核军备控制研究队伍。
1994年,宋家树(左)赴洛杉矶与J.Holdren教授(中)共同主持中国科学家军控小组和美国科学院CISAC委员会的第三次交流会
同时,宋家树投身于核裁军的国际交流舞台,与美国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关系,从科学与理性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和平外交与军备控制政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宋家树牢牢把握军控研究国际前沿跳动的脉搏,积极倡导科学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为我国防建设和外交斗争等问题提供了决策咨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宋家树与参加中物院战略研讨会参会者合影
回顾宋家树在各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科研贡献,从接受祖国号召到调整自身满足国家发展需要,从核武器的科研一线到核裁军的国际交流舞台,正是他的科研报国理想在一路支持着他,激励他一次又一次的战胜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安在线 《皖籍院士宋家樹:科研路上著華章》
http://ah.big5.anhuinews.com/system/2006/11/20/001608172.shtml
[2] 青海原子城纪念馆 《为了国家利益——金属物理学家宋家树谈“两弹”研制》
http://qhyzcjng.qhhb.gov.cn/html/3674/202134.html
[3] 中国科学院《宋家树:铸核抑核两相宜》
http://m.cas.cn/cmsm1/201701/t20170123_4589253.html
[4]张藜.坚守初心 为梦前行——2017年度老科学家捐赠资料选展材料背后的故事[J].今日科苑,2017(09):3-4.
[5]本文图片均来自采集工程,采集工程馆藏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