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仑院士与母亲的二三事
在山仑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过程中,除了对他在科学研究方面造诣的崇拜,我更为他对母亲的感情所深深触动和钦佩。
在谈到个人成长与家庭关系时,山院士多次提到,“在我心中,祖国和母亲是两个最感人的称呼,最神圣的字眼。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也是最伟大的爱”。
的确,当山仑回首自己的生命历程,特别是学习生涯,他多次谈到,母亲李文对他的影响是终生的,无人可替代的。
山仑院士的母亲高中文化,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样的学历在女性中是极少有的。山仑回忆,母亲聪慧博学,加上刻苦努力,认真负责,抗战前在老家山东黄县的一所农村小学当老师,教高年级数学和语文,对学生循循善诱,深得师生喜爱。
后来,胶东地区被日寇占领,母亲就不去教书了,因为学校课本中有歌颂日本和虚伪褒扬中日友好方面的内容,在母亲朴素的想法中,一个中国人坚决不能为日本人教书。
由于不再工作,父亲又在外地谋生,家里很大一部分经济来源中断了,生活陷入困境,可是母亲宁肯借钱,变卖家产,仍坚持不去学校教书。山院士至今都记得,有一年冬天外祖母借的钱无法偿还,一群人来到自己家里抬走了他最喜爱的衣柜,他非常不舍,难过地大哭了一场。
后来,实在因为生活所迫,母亲又做起了家庭教师,就住在上课学生家中,教其他孩子的同时,也顺便教自己的儿子,教材由母亲本人选定内容,所以在山仑看来,他的启蒙教育完全来自母亲。
在山仑心中,母亲是对孩子很严格的人。从记事起,母亲就常常对自己和哥哥强调“不吃苦中苦,难成人上人”的观念,她反对孩子们长大后从政或者经商,她认为努力学习并掌握一门技术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
和母亲之间的一些故事,多少年过去了,至今都还深刻记在山仑的心中,在口述采访时被山仑多次提及。
第一件,母亲爱国,读过书,懂历史。当时,由于经济所迫,父亲离开家乡去青岛工作,母亲在老家教育山仑和其兄长8年,在类似“私塾”的课堂上和家里,母亲常常给孩子们讲1840年鸦片战争,还有她崇拜的人物,比如孙中山、岳飞、林则徐等的故事。
第二件,母亲“严格”,尤其对学习抓得紧,寒暑假都不放过。假期刚开始,她买来下学期要用的课本,让兄弟俩至少要提前学习课本的一半内容,而且每课都要求背诵,还要天天写日记、写小楷,检查从不间断。
第三件,母亲“自律”。初中一年级时,山仑因为反日情绪不想学日语,所以成绩不好,有时还不及格。关系到学习,对日本人同样仇视的母亲态度顿时大反转。为了提高儿子的日语成绩,她自己竟然报名上了日语夜校,而且成绩非常好,为此,夜校还免了她的学费。之后,母亲将自己所学认真理解消化,再教授于孩子。
当时山仑对母亲的态度还很不解,不明白为何仇视日本的母亲忽然喜欢上了日语,随着年龄增长,才终于明白,对母亲尤感敬佩和感动。生于旧时代的母亲,将知识学习和战争侵略分得很清楚。如今回首过往,山仑深刻感受到为了自己的成长,母亲倾注了所有心血。
第四件,母亲“坚持”。读高二时,山仑想参加“南下工作团”(解放初期,南方还未解放,解放军继续往前打,南下过程中带些人在地方工作,解放一个地方,留下一部分人。)但是,“南下”就意味着不能念书了,这有悖于母亲的教诲,所以母亲一再坚持让儿子多读书,没有让去。
山仑的学生时代,虽然国家动荡,家庭经济拮据,但是母亲从未放松儿子的学习,始终激励儿子要发奋读书,要靠知识生存,最终是母亲的坚持不懈,让山仑进入了通往科学圣殿的大门。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母亲很兴奋,很快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各种主张,又重新走上教育岗位开始教学了。她教扫盲班的夜校青年,积极投入到街道妇女工作和扫盲工作中,后来还曾以街道妇女代表的身份成为青岛市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并当选为执行常委。
1950年,在一心希望儿子通过读书争取好前途的母亲的极力支持下,山仑考取了山东大学农学院农学系,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
1954年8月,大学毕业后,凭着“服从党的分配,哪里需要到哪里去”的革命热情,带着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的豪迈和激情,特别是母亲的希冀,山仑来到了陕西杨陵,参与正在筹建的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开始了扎根杨陵60多年的科研事业。
都说母亲的品质决定孩子的未来,两年多的采访,笔者深深感到正是有了这样的母亲一路的坚持,才有了山仑院士事业的发展,让他在追求科技目标的路途中能够执着地坚持下去,勇敢面对困难。
据山仑院士回忆,他的母亲性情急躁,做事泼辣,好胜心强,不甘落后,同时也善良、正直,对人十分诚实和宽厚,身上折射出一代中国母亲共有的品德。
采访中,山仑院士一直说“我很怀念和感恩我的母亲”。如今看来,或许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位母亲,才成就了今天的山仑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