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云:提着脑袋搞实验
近日,有消息称西南交大有时速500公里高速动车组开跑。随后消息澄清高速动车组开跑并非时速500公里,而是时速350公里。不管是哪种,都意味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铁再度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而这次西南交大新高速动车组开跑与沈志云脱离不了关系。这位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机车车辆动力学专家。曾为了建设相关实验室,感受到了“提着脑袋”的压力。
高速动车组开跑:技术突破 沈志云:提着脑袋搞实验
3月23日,有消息称,中国时速500公里动车组25日将在西南交大牵引动力实验室试验,这款“更高速度试验列车”被车迷称之为“CIT500”。但也有消息澄清,进行试验的并不是CIT500,而是南北车研发的时速350公里的最新一代中国标准动车组,未来将取代CRH380A、B、C、D四个车型,成为中国未来高速动车组的主力车型。也会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主力车型。无论是时速500公里的新高铁试验,还是最新一代标准动车组,都意味着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铁再度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时速500公里开展运营环境下的基础理论研究是当今世界高速铁路界尚未深入探索的领域,在此高速下,传统认识的力学现象与行为极限状态如何不得而知。而早在二十多年前,西南交大的沈志云院士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速度,“提着脑袋”在西南交大建立了国际一流的试验平台,试图解开轮—轨这个黑匣子。
1978年沈志云就提出了建立一个试验台的想法。1988年国家计委启动了第二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申报,沈志云再次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车辆振动滚动试验台。他说轮轨关系虽然看似简单,但科技发展到今天,人类依然无法准确地把握轮轨相互作用,“要使上百吨的机车车辆在试验台上自由滚动和振动,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非如此不能解开轮—轨这个黑匣子”。德国的慕尼黑研究所试验台世界最先进,其试验时速达到了500公里,我们若做不到500公里,可以先做450公里,“在精度上、在功能上超过他们”。当时列车的一般时速为60~70公里,450公里显然是很多人都未曾认真思考过的速度。沈志云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力排众议,支持沈志云联合校内各方力量申报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这次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共有275家申报,只有50个指标。沈志云领衔的机车车辆滚动振动试验台在申报评审中脱颖而出。
西南交通大学让沈志云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建设。从设计理念,到挑选骨干,沈志云作了周详的考虑。1989年4月,国家计委委派专家到西南交通大学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考察结束时专家问沈志云:“建这么大的实验室,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你想过没有?”沈志云一愣,只好如实回答说:“如此大的设备,如果搞成功了,非常有用;如果失败了,那就是一堆废铁,是很大的浪费。”专家说:“这么巨大的浪费,恐怕你的性命难保哦。”此后几年,沈志云时常感受到“提着脑袋”的压力,未敢有丝毫懈怠。
如今,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了中国最响亮的名片,走向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沈志云近二十年为中国高铁发展奔走呼吁,其高铁战士、高铁卫士的形象在中国高铁发展史上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