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论著目录
论文
[1]沈志云,詹斐生,卢孝棣.两轴转向架式机车的数学模型及参数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1(3):1-10.
[2]沈志云.利用数学模型作机车横向振动的振型分析及参数研究[J].铁道科技动态,1981(5):1-9.
[3]沈志云,卢孝棣,方景阳,等.两轴转向架式机车横向振动的振型分析和参数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1982(1):18-40.
[4]詹斐生,沈志云,卢孝棣.两轴转向架机车的数学模型及其数值计算结果[J].铁道学报,1982(2):1-13.
[5]Shen Zhiyun,Zhan Feishen,Lu Xiaodi.Mathmatical Model of Two-Axle Bogie Locomotive and Main Results of Numerical Calculations[J].Vehicle System Dynamics,1981(10):2-3.
[6]沈志云.英国大学一瞥[J].教学研究,1982(2):49-53.
[7]沈志云.铁路机车车辆非线性稳态曲线通过的简化计算[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2(3):1-12.
[8]Z Y Shen,J K Hedrick,J A Elkins.A Comparison of Alternative Creep Force Models for Rail Vehicle Dynamics Analysis[J].Vehicle SystemDynamics,1983(12): 1-3.
[9]毛家驯,严隽耄,沈志云.迫导向转向架的原理及应用(上)[J].铁道车辆,1985(11):22-27.
[10]毛家驯,严隽耄,沈志云.迫导向转向架的原理及应用(下)[J].铁道车辆,1955(12):5-8.
[11]严隽耄,沈志云,王开文.杠杆式迫导向转向架曲线通过性能的初步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6(1):56-64.
[12]沈志云.论轨道润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6(2):1-7.
[13]Z Y Shen,J K Hedrick.The Influence of Rail Lubrication on Freight Car Wheel/Rail Wear Rate[J].Vehicle System Dynamics,1985(14)1-3.
[14]Shen Zhiyun,Li Chenghui.Bond Graphs in Vibration Analysis of Rail Vehicle Structures[J].Bond Graphs,1987,1(2):511-515.
[15]沈志云,李成辉.结构振动分析中的键图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58(4):22-30.
[16]李植松,沈志云.键图模拟在轮轨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9(1):36-43.
[17]沈志云.低动力作用货车转向架动力性能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1(1):5-13.
[18]李自力,沈志云.两种新型径向转向架动力性能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1(1):61-67.
[19]张卫华,沈志云.接触网动态研究[J].铁道学报,1991(4):26-34.
[20]沈志云.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协会情况简介[J].铁道学报,1992(1):46.
[21]沈志云,曾京.我国迫导向货车转向架的研制[J].铁道车辆,1992(1):1-6.
[22]沈志云.轮轨磨损的动力学预测及减少轮轨磨损的措施[J].铁道学报,1992(2):64-71.
[23]张卫华,沈志云.受电弓动力学研究[J].铁道学报,1993(1):24-32.
[24]沈志云.第十三届国际车辆系统动力学大会学术交流概况[J].国外铁道车辆,1994(1):1-3.
[25]沈志云.努力发展车辆系统动力学[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4(2):161-162.
[26]沈志云.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J].中国铁路,1994(8):26-29.
[27]沈志云,严隽耄,曾京,等.高速客车转向架的动态环境和设计原理[J].铁道学报,1994(S1):1-7.
[28]沈志云.为我国机车车辆工业的腾飞贡献力量[J].铁道车辆,1995(1):1-2.
[29]沈志云.轮轨关系研究现状及发展——参加第四届轮轨系统接触力学及磨损国际学术研讨会总结[J].铁道车辆,1995(2):1-6.
[30]张卫华,沈志云.车辆系统非线性运动稳定性研究[J].铁道学报,1996(1):29-35.
[31]金学松,薛弼一,沈志云.接触问题的余能原理及其在轮轨滚动接触研究中的应用[J].铁道学报,1996(5):30-35.
[32]沈志云.高速列车的动态环境及其关键技术[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6(5):1-7.
[33]沈志云.高速铁路建设必须“九五”起步[J].中国铁路,1996(8):36-37.
[34]Zhiyun Shen ,Zili Li.A fast non-steady state creep force model based on the simmplified theory[J].WEAR,1996(191): 242-244.
[35]沈志云.鼓舞鞭策四十年[J].神州学人,1997(11):6-7.
[36]沈志云.关于高速铁路及高速列车的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1998(1):1-7.
[37]金学松,沈志云,陈良麒,等.单轮对轮轨蠕滑力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1998(4):1-6.
[38]沈志云.迎接高速铁路发展新高潮[J].人民日报,1998-06-04.
[39]沈志云,杨名利.摆式列车专家研讨会综述[J].中国铁路,1998(8):33-37.
[40]沈志云,钱清泉.京沪高速铁路建设[J].中国工程科学,2000(7):28-34.
[41]沈志云.展望21世纪的铁路运输[J].小学自然教学,2000(12):1.
[42]沈志云.高速磁浮列车对轨道的动力作用及其与轮轨高速铁路的比较[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1):1-6.
[43]金学松,沈志云.轮轨滚动接触力学的发展[J].力学进展,2001(1):31-45.
[44]金学松,沈志云.轮轨滚动接触疲劳问题研究的最新进展[J].铁道学报,2001(2):92-109.
[45]沈志云,张卫华,金学松,等.轮轨接触力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国铁道科学,2001(2):1-14.
[46]沈志云.京沪高速铁路技术方案的探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2):10-13.
[47]沈志云.繁荣交通运输科技研究促进交通运输科技成果转化——写在《交通运输工程学报》创刊之际[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4):1.
[48]沈志云.2001年第四届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青年学术会议上的讲话[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4):2.
[49]沈志云.轮轨高速是最佳选择[J].建设科技,2003(5):56-57.
[50]沈志云,葛昌纯,甘子钊.2008年奥运会前在北京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高温超导磁浮列车运行线的建议[J].学部通讯,2003(5):29.
[51]沈志云,葛昌纯.在我国建设世界上第一条高温超导磁浮列车试运行线的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28.
[52]沈志云.对磁浮高速列车技术认识的两个错误观点[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4(1):1-2.
[53]吕可维,曾京,沈志云.铁道车辆系统周期解的延续算法[J].工程力学,2004(1):174-180.
[54]沈志云.高速、重载轮轨接触表面波浪形磨损及接触疲劳的研究[J].学术动态,2004(2):19-23.
[55]沈志云.我国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方案[J].学术动态,2005(1):1-7.
[56]沈志云.关于我国发展真空管道高速交通的思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2):133-138.
[57]沈志云.高速列车的动态环境及其技术的根本特点[J].铁道学报,2006(4):1-5.
[58]王勇,沈志云.考虑液体晃动的三大件转向架罐车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6(4):137-138.
[59]沈志云.北京奥运催生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J].中国工程科学,2008(8):4-11.
[60]沈志云.高速列车的关键技术[J].轨道交通,2008(12):34-37.
[61]沈志云.论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发展的优势[J].科学通报,2012(8):594-599.
著作
[62]李自力译,沈志云、孔祥安校.三维弹性体的滚动接触[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63]Zhiyun Shen.The Dynamics of Vehicles on Roads and on Tracks[M].Swets and Zeitlinger,1993.
[64]沈志云 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