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主简介

童坦君,浙江宁波人,1934年8月15日生于浙江慈溪。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59年大学毕业。同年作为研究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师从生物化学家刘思职院士,攻读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1978年被教育部选拔为中美建交前首批访美学者,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访问学者,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博士后研究训练,获NIH博士后结业证书。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卫生部(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童坦君作为中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其最初的科研事业却是从肿瘤研究起步的。20世纪70年代末,童坦君揭示了生物体液中存在特异杀伤癌细胞而不抑制自身骨髓细胞的抑癌活性物质;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肽类生长因子信号传递方面提出了生长因子干预原癌基因转录因子及DNA甲基化的设想并进行系统研究,率先揭示了表皮生长因子(EGF)具有降低某些原癌基因甲基化的作用。

1978年童坦君首次赴美,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1981年回国后逐步推动衰老研究。1982年,童坦君与当时已在中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张宗玉教授逐步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理念与技术系统地引入中国衰老医学基础研究中。2004年3月,以童坦君实验室为主体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担任中心主任。

童坦君主攻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理论研究和药物抗衰效果评价;系统揭示了p16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证实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童坦君课题组还发现并克隆了多个衰老相关新基因并进行了功能研究;探索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机理,寻找衰老相关炎症和老年病治疗的新靶点;此外,童坦君还进行了细胞衰老与整体衰老分子连接点的研究,力求从更高的层次上探索衰老的奥秘。

童坦君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课题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北大医学部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评选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作用机制及其负调控”被教育部评为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童坦君领导的衰老研究中心配备专业有序的科研梯队,并培养了大批衰老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截至2016年,博士后出站6人,毕业博士研究生47人,毕业硕士研究生33人。此外,童坦君还培养了大量进修生,至今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生物化学相关课程。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300余篇,主编有《医学老年学》等专业书籍7部,参编著作60余部。

为了更好地向全社会展示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衰老领域的前沿进展,童坦君积极筹备并倡导建立了“中华健康老年网”,无偿地向专业学者与广大公众普及衰老理论和抗衰老知识。童坦君是一位将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科学家,是一位与夫人携手共同征服衰老的科学伉俪代表,是一位充满了社会责任感的慈祥长者。

采集过程

2016年6月,童坦君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启动,由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甄橙担任采集小组组长,采集小组成员有李国栋、杨鸿滔、全芳、刘赫铮、胡云天、李志芳、王茜雅、程陶朱等。采集工作得到了童坦君院士和夫人张宗玉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采集工作小组的努力下,采集工作迅速开展、进展顺利。采集小组对童坦君进行了视频采访3次,间

接视频采访3次。

为了了解童坦君教学工作,小组成员到童坦君所授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课堂上进行旁听并录像,组长甄橙还亲自参加了童坦君课题组每周一次的组会,切身体会到了童坦君对待教学与科研一丝不苟的精神。

采集小组对童坦君进行了5次直接访谈,这些访谈主要围绕其家庭环境、童年生活、求学经历、科研经历等方面展开。童院士虽然年过八旬,但依旧耳聪目明,对采集小组的工作十分支持。每次采访前,采集小组成员均认真做好访前准备,针对采访主题撰写访谈提纲,并通过采集小组工作会议集思广益,最后由采集小组组长确定最终版采访提纲,提前一周发给童坦君。童坦君会将提纲打印出来认真准备,在提纲上写满笔记。因此,在采访时,针对采集小组所提出的问题,童坦君都能够清楚明白地回答,对年代久远的事情也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大部分内容,对采集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极大帮助。此外,采集小组也对童坦君院士的学生和同事进行了8次间接采访,采访内容围绕童坦君对学生和同事在科研、工作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帮助等方面展开。采集小组也对童坦君的妻子张宗玉进行了一次采访,张宗玉与童坦君在科研工作与生活中相互扶持,对张宗玉的采访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童坦君院士。口述访谈是完成采集工作的重要一环,采集小组对此非常重视。每次访谈前,除反复修改访谈提纲外,还认真与每一位被访者确认访谈时间和访谈地点;访谈结束后,采集小组及时进行访谈录音整理,并完成访谈稿校对工作。通过访谈,采集小组获得了大量信息,为后续完成传记撰写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童坦君院士无论是在科研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各类事情都安排、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意义的物件也都进行整理收藏,这也为采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童坦君为采集小组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老照片、手稿等,上大学、读研究生时使用过的笔记本、课本,童坦君一直收藏着,并无偿赠送给了采集工程项目。近些年来,童坦君课题组科研成果丰硕,获得了大量奖项,这些获奖证书(包括20世纪80年代美国博士后结业证书),童坦君都整理好并分享给了采集小组。更值得一提的是,童坦君一直收藏着80年代使用过的生化试验仪器,如玻璃瓶、烧瓶、台灯等,并全部捐赠给了采集工程。

采集小组工作例会制度为采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由于采集小组的每位师生均非专职从事采集工作,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采集工作,其中辛苦各有体会。但是大家对采集小组的例会都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全体采集人员集中见面的难得机会,大家可以一起交流采集中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办法。从项目启动到参加结题汇报,采集小组共召开工作例会23次,有效地保障了采集工作按阶段目标顺利进行。

撰写思路

在采集小组对童坦君开始采集工作前,并没有关于童坦君院士的传记,仅《童坦君院士集》一书中对童坦君生平的学术成就做了简要介绍。此书主要介绍了童坦君院士的学术成就,对学术成就产生的过程则没有追述。

本传记以时间为主线,共分为八章,充分利用口述访谈资料及实物资料。第一章是求学经历,分别记述了童坦君幼年生活经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以及每个阶段遇到的重大事件。第二章到第四章重点介绍童坦君科研经历与学术转折及研究成果,揭示出童坦君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为中国开展衰老机制研究、勇追世界先进水平做出的贡献;并加入国际学术环境的大背景介绍、中国衰老研究的国内环境,以衬托童坦君率领衰老研究团队工作的特色。第五章到第七章描写了童坦君科研领域之外的成就,包括推动中国博士后制度改革、进行科学推广、编写教材、治学成就等。第八章则是关于他人眼中童坦君院士的形象的介绍,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童坦君进行全面的了解。结语部分则从五个方面-尊重历史不忘初心、勤思敏学学术平等、宁心致远献身衰老、拓展科学彰显责任、淡泊名利广阔胸怀,对童坦君成就及其人生品德、态度进行总结。

整篇传记力求以所采集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开展的口述访谈为补充,按照时间线索,以童坦君学术成长为纵轴,插入每个历史阶段童坦君的重要成长经历,纵横交织,塑造出一位立体全面的中国衰老研究的科学大家形象。

导言

日期:2022-04-26

传主简介

童坦君,浙江宁波人,1934年8月15日生于浙江慈溪。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1959年大学毕业。同年作为研究生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师从生物化学家刘思职院士,攻读生物化学专业研究生。1978年被教育部选拔为中美建交前首批访美学者,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作访问学者,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博士后研究训练,获NIH博士后结业证书。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卫生部(今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

童坦君作为中国老年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其最初的科研事业却是从肿瘤研究起步的。20世纪70年代末,童坦君揭示了生物体液中存在特异杀伤癌细胞而不抑制自身骨髓细胞的抑癌活性物质;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肽类生长因子信号传递方面提出了生长因子干预原癌基因转录因子及DNA甲基化的设想并进行系统研究,率先揭示了表皮生长因子(EGF)具有降低某些原癌基因甲基化的作用。

1978年童坦君首次赴美,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开阔了他的眼界。1981年回国后逐步推动衰老研究。1982年,童坦君与当时已在中国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张宗玉教授逐步将分子生物学与细胞生物学理念与技术系统地引入中国衰老医学基础研究中。2004年3月,以童坦君实验室为主体正式成立了北京大学衰老研究中心,童坦君担任中心主任。

童坦君主攻细胞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建立了一套国际承认的评估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可用于衰老理论研究和药物抗衰效果评价;系统揭示了p16等细胞衰老相关基因的作用机制、基因调控及信号转导,证实环境因素不仅可直接作用也可通过引发基因变化间接影响衰老;童坦君课题组还发现并克隆了多个衰老相关新基因并进行了功能研究;探索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机理,寻找衰老相关炎症和老年病治疗的新靶点;此外,童坦君还进行了细胞衰老与整体衰老分子连接点的研究,力求从更高的层次上探索衰老的奥秘。

童坦君先后主持多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攻关课题等,科研成果先后获得15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中“北大医学部科学家初步揭开人类细胞衰老之谜”被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评选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人类细胞衰老主导基因p16作用机制及其负调控”被教育部评为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童坦君领导的衰老研究中心配备专业有序的科研梯队,并培养了大批衰老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截至2016年,博士后出站6人,毕业博士研究生47人,毕业硕士研究生33人。此外,童坦君还培养了大量进修生,至今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生物化学相关课程。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

300余篇,主编有《医学老年学》等专业书籍7部,参编著作60余部。

为了更好地向全社会展示衰老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和衰老领域的前沿进展,童坦君积极筹备并倡导建立了“中华健康老年网”,无偿地向专业学者与广大公众普及衰老理论和抗衰老知识。童坦君是一位将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的科学家,是一位与夫人携手共同征服衰老的科学伉俪代表,是一位充满了社会责任感的慈祥长者。

采集过程

2016年6月,童坦君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作启动,由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甄橙担任采集小组组长,采集小组成员有李国栋、杨鸿滔、全芳、刘赫铮、胡云天、李志芳、王茜雅、程陶朱等。采集工作得到了童坦君院士和夫人张宗玉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采集工作小组的努力下,采集工作迅速开展、进展顺利。采集小组对童坦君进行了视频采访3次,间

接视频采访3次。

为了了解童坦君教学工作,小组成员到童坦君所授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课堂上进行旁听并录像,组长甄橙还亲自参加了童坦君课题组每周一次的组会,切身体会到了童坦君对待教学与科研一丝不苟的精神。

采集小组对童坦君进行了5次直接访谈,这些访谈主要围绕其家庭环境、童年生活、求学经历、科研经历等方面展开。童院士虽然年过八旬,但依旧耳聪目明,对采集小组的工作十分支持。每次采访前,采集小组成员均认真做好访前准备,针对采访主题撰写访谈提纲,并通过采集小组工作会议集思广益,最后由采集小组组长确定最终版采访提纲,提前一周发给童坦君。童坦君会将提纲打印出来认真准备,在提纲上写满笔记。因此,在采访时,针对采集小组所提出的问题,童坦君都能够清楚明白地回答,对年代久远的事情也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大部分内容,对采集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极大帮助。此外,采集小组也对童坦君院士的学生和同事进行了8次间接采访,采访内容围绕童坦君对学生和同事在科研、工作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帮助等方面展开。采集小组也对童坦君的妻子张宗玉进行了一次采访,张宗玉与童坦君在科研工作与生活中相互扶持,对张宗玉的采访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童坦君院士。口述访谈是完成采集工作的重要一环,采集小组对此非常重视。每次访谈前,除反复修改访谈提纲外,还认真与每一位被访者确认访谈时间和访谈地点;访谈结束后,采集小组及时进行访谈录音整理,并完成访谈稿校对工作。通过访谈,采集小组获得了大量信息,为后续完成传记撰写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童坦君院士无论是在科研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各类事情都安排、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意义的物件也都进行整理收藏,这也为采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童坦君为采集小组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老照片、手稿等,上大学、读研究生时使用过的笔记本、课本,童坦君一直收藏着,并无偿赠送给了采集工程项目。近些年来,童坦君课题组科研成果丰硕,获得了大量奖项,这些获奖证书(包括20世纪80年代美国博士后结业证书),童坦君都整理好并分享给了采集小组。更值得一提的是,童坦君一直收藏着80年代使用过的生化试验仪器,如玻璃瓶、烧瓶、台灯等,并全部捐赠给了采集工程。

采集小组工作例会制度为采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由于采集小组的每位师生均非专职从事采集工作,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采集工作,其中辛苦各有体会。但是大家对采集小组的例会都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全体采集人员集中见面的难得机会,大家可以一起交流采集中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办法。从项目启动到参加结题汇报,采集小组共召开工作例会23次,有效地保障了采集工作按阶段目标顺利进行。

撰写思路

在采集小组对童坦君开始采集工作前,并没有关于童坦君院士的传记,仅《童坦君院士集》一书中对童坦君生平的学术成就做了简要介绍。此书主要介绍了童坦君院士的学术成就,对学术成就产生的过程则没有追述。

本传记以时间为主线,共分为八章,充分利用口述访谈资料及实物资料。第一章是求学经历,分别记述了童坦君幼年生活经历、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以及每个阶段遇到的重大事件。第二章到第四章重点介绍童坦君科研经历与学术转折及研究成果,揭示出童坦君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为中国开展衰老机制研究、勇追世界先进水平做出的贡献;并加入国际学术环境的大背景介绍、中国衰老研究的国内环境,以衬托童坦君率领衰老研究团队工作的特色。第五章到第七章描写了童坦君科研领域之外的成就,包括推动中国博士后制度改革、进行科学推广、编写教材、治学成就等。第八章则是关于他人眼中童坦君院士的形象的介绍,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童坦君进行全面的了解。结语部分则从五个方面-尊重历史不忘初心、勤思敏学学术平等、宁心致远献身衰老、拓展科学彰显责任、淡泊名利广阔胸怀,对童坦君成就及其人生品德、态度进行总结。

整篇传记力求以所采集的文献资料为基础,以开展的口述访谈为补充,按照时间线索,以童坦君学术成长为纵轴,插入每个历史阶段童坦君的重要成长经历,纵横交织,塑造出一位立体全面的中国衰老研究的科学大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