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教练、参谋”的六字方针是王德滋年近八旬时针对自己以后的角色定位而提出来的。1997年,他主持一个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为此,他组织了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包括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三个学科的成员,共有十位博士生导师参加,集中了很多研究生。经过四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他们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发表了多篇论文,还撰写了一本专著,2003年该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一年王德滋已经七十六岁了,此时思考一个问题,像他这样的年龄,应该由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向二线转移了。于是,他提出了“伯乐、教练、参谋”的六字方针。

伯乐

王德滋认为,要像“伯乐”那样发现千里马,发现、推荐优秀人才,举贤不避亲。南大地质系三位最早的长江学者蒋少涌、王汝成、徐夕生都是由他推荐评选出来的,他们均为地球科学工程学院(2008年更改为此名)以及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蒋少涌教授长期以来从事矿床学和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以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多项荣誉。王汝成教授长期从事矿物学的教学与研工作,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得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以及“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奖”等多个奖项。徐夕生教授长期从事岩石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中国东南部壳幔作用与岩石圈动力学,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同时,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王德滋发现、推荐的骨干教师都工作在第一线,挑起了大梁。他也一直以“伯乐”自勉,以发现优秀年轻人才己任,愿意为耕耘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年轻人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王德滋曾多次向校院领导建议一定要做好年轻教师的选留和培养工作,他认为年轻教师是南京大学的未来,南京大学这步棋走好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就会保持领先。

教练

王德滋所说的“教练”与体育教练不同,体育教练是对运动员进行手把手的严格训练,而学术上的教练只是起指点、指导、指引作用。王德滋认为自己从事地质科学几十年,对国内外学术态比较了解,可以为年轻教师确定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童航寿研究员虽然不是王德滋的学生,却从王德滋那里得到了很多指导和帮助。在他看来,王德滋虽不是他的导师,却胜似导师。童航寿指出:“王德滋老师虽然没有为我的导师,但就对我的研究成果的关心、了解和支持程度而论,可以说不是导师而胜似导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寄给王德滋一篇代表作《环太平洋成矿带华南矿域铀矿构造成矿作用及其时空演化》,王德滋对该文赞赏有加,认为此文是童航寿在长期铀矿区域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理论素养。2012年元月,童航寿将他的晚年著作《童航寿铀矿地质论文集》,精选了二十一篇论文,达三十一万余字,首先寄赠给王德滋请他指正。王德滋很谦虚地说:“你的大作,阅后收获不小你对矿田构造有很深造诣,特别在夹持构造、环状构造、线环复合构造拆离构造等方面有创新见解王德滋不止一次去信鼓励他,要他好好总结几十年的铀矿科研实践。王德滋认为,只要坚持笔耕,必有收获。王德滋在鼓励他的同时,还时常关心他和他爱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嘱咐他们对待慢性病,不可麻痹大意。王德滋用四句话鼓励他们:“人生苦短,只争朝夕;忘龄忘老,安度晚年。”2012年5月,他又去信鼓励童航寿,并附曹操诗一首“龟虽寿”,与他共勉。

参谋

王德滋所说的“参谋”,就是对学校、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王德滋卸下副校长的职务后,从学校回到系里,虽然没有担任具体的行政工作但是他一直十分关心学校以及地科院的发展和建设,并积极献计献策,当好参谋。因为他具有丰富的行政经验,许多建议的可行性很高,甚至很多事情还亲力亲为。

王德滋对地科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究十分关心、时刻关注。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在访谈中指出,王德滋非常关注学院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他在学科建设方面给予了地科院行政领导班子很多指导,他特别强调理工结合的学科建设布局,要他们把工科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2008年成立学院时,王德滋坚持学院的名称要加上“工程”二字,强调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必须兼。此外,王德滋还鼓励做基础研究的教师要想着应用方面的工作。例如,该院有两位教授进行高纯石英砂的开发研究,取得了突破,王德滋对此热情持,亲临现场关心和鼓励他们的工作。同样,他强调工程学科也必须注重基础研究,努力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融合。因此,在王汝成院长看来,王德滋对学院的学科平衡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金陵学院是南京大学独资创办起来的独立学院。该学院从2006年开始酝酿建立与地质相关的专业,主要是应用地质专业,王德滋为此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后来该院重点建设了三个专业: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王德滋在该院建设过程中,从多方面给予了指导,认为金陵学院学科建设应坚持与南京大学学科建设互为补益的原则。南京大学重点培养理论型人才,金陵学院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上各有侧重。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非常快,城市化进程也快,特别是城市建设中的地下工程发展很快,急需这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当时就是基于这点考虑,加上王德滋支持,金陵学院相继建立了三个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并由这三个专组建了土木工程系。此后,王德滋又多次到金陵学院去指导工作,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指导意见。

对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建设,王德滋更是竭尽所能,无论是在岗之时,还是离任之后,都始终不渝的关心,时时处处为南京大学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曾经这样评价王德滋对南京大学的影响和贡献:王老师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革命,1949年1月参加了中共地下党,他亲眼目睹了从中央大学到南京大学的过渡。在青年时期,他就参与了南大地质系的管理工作,参与了地质系的大发展,那个阶段地质系曾经是南京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系。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那段时期的地质系实际上是非常辉煌的。步入中年之后,他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长期在学校的管理岗位上,参与制定了学校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有些是他亲自制定的,所以他对学校的贡献很大。那个时期的很多思想、政策、计划到今天还在起作用。王老师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整颗心还在学校,还在思考学校的问题,关注着学校的发展。他经常给我们建言献策,而且都非常管用。我记得王老师最近提的两个建议:一个是加强教材建设。他建议要抓一些核心教材,要在地科院抓出十本主干教材出来。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因为我们的教材建设在八十年代有个大的发展,后来停顿了好长时间,目前,教材确实需要更新。王老师及时提出的这个建议,我们先在地科院做起,做得很有成效,所以后来又在全校推广。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南大实行“三三”制改革方面的建议。改革以后南大的各个院系均把重点放在了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方面,对业教育相对有所忽视,王老师发现有些院系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所减弱,所以他建议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我觉得他提的这个建议很及时,我们也是从地科院做起,然后推广到其他院系。

为了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对青年的教育,王德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青年提出十六字箴言:“坚毅自强,诚朴求真,学有专长,事业有成”,亦可凝聚为坚毅诚朴四个字的治学之道。即使到了晚年,他仍乐此不疲,视为己任。他说:“今后,只要我的脑子不糊涂,我的行动还方便的话,我会继续贯彻‘伯乐、教练、参谋’的方针,一直到我失去工作能力为止。”

伯乐·教练·参谋

日期:2018-08-02

“伯乐、教练、参谋”的六字方针是王德滋年近八旬时针对自己以后的角色定位而提出来的。1997年,他主持一个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为此,他组织了一个老中青三结合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包括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地质学三个学科的成员,共有十位博士生导师参加,集中了很多研究生。经过四年锲而不舍的努力,他们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发表了多篇论文,还撰写了一本专著,2003年该项目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一年王德滋已经七十六岁了,此时思考一个问题,像他这样的年龄,应该由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向二线转移了。于是,他提出了“伯乐、教练、参谋”的六字方针。

伯乐

王德滋认为,要像“伯乐”那样发现千里马,发现、推荐优秀人才,举贤不避亲。南大地质系三位最早的长江学者蒋少涌、王汝成、徐夕生都是由他推荐评选出来的,他们均为地球科学工程学院(2008年更改为此名)以及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蒋少涌教授长期以来从事矿床学和地球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两项以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多项荣誉。王汝成教授长期从事矿物学的教学与研工作,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曾获得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以及“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奖”等多个奖项。徐夕生教授长期从事岩石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中国东南部壳幔作用与岩石圈动力学,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同时,也是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王德滋发现、推荐的骨干教师都工作在第一线,挑起了大梁。他也一直以“伯乐”自勉,以发现优秀年轻人才己任,愿意为耕耘在教学和科研第一线的年轻人提供最大可能的帮助。王德滋曾多次向校院领导建议一定要做好年轻教师的选留和培养工作,他认为年轻教师是南京大学的未来,南京大学这步棋走好了,在未来的竞争中就会保持领先。

教练

王德滋所说的“教练”与体育教练不同,体育教练是对运动员进行手把手的严格训练,而学术上的教练只是起指点、指导、指引作用。王德滋认为自己从事地质科学几十年,对国内外学术态比较了解,可以为年轻教师确定研究方向、研究课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童航寿研究员虽然不是王德滋的学生,却从王德滋那里得到了很多指导和帮助。在他看来,王德滋虽不是他的导师,却胜似导师。童航寿指出:“王德滋老师虽然没有为我的导师,但就对我的研究成果的关心、了解和支持程度而论,可以说不是导师而胜似导师。”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曾寄给王德滋一篇代表作《环太平洋成矿带华南矿域铀矿构造成矿作用及其时空演化》,王德滋对该文赞赏有加,认为此文是童航寿在长期铀矿区域所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理论素养。2012年元月,童航寿将他的晚年著作《童航寿铀矿地质论文集》,精选了二十一篇论文,达三十一万余字,首先寄赠给王德滋请他指正。王德滋很谦虚地说:“你的大作,阅后收获不小你对矿田构造有很深造诣,特别在夹持构造、环状构造、线环复合构造拆离构造等方面有创新见解王德滋不止一次去信鼓励他,要他好好总结几十年的铀矿科研实践。王德滋认为,只要坚持笔耕,必有收获。王德滋在鼓励他的同时,还时常关心他和他爱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嘱咐他们对待慢性病,不可麻痹大意。王德滋用四句话鼓励他们:“人生苦短,只争朝夕;忘龄忘老,安度晚年。”2012年5月,他又去信鼓励童航寿,并附曹操诗一首“龟虽寿”,与他共勉。

参谋

王德滋所说的“参谋”,就是对学校、学院的发展建言献策。王德滋卸下副校长的职务后,从学校回到系里,虽然没有担任具体的行政工作但是他一直十分关心学校以及地科院的发展和建设,并积极献计献策,当好参谋。因为他具有丰富的行政经验,许多建议的可行性很高,甚至很多事情还亲力亲为。

王德滋对地科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究十分关心、时刻关注。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汝成在访谈中指出,王德滋非常关注学院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他在学科建设方面给予了地科院行政领导班子很多指导,他特别强调理工结合的学科建设布局,要他们把工科的发展放在重要位置。2008年成立学院时,王德滋坚持学院的名称要加上“工程”二字,强调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必须兼。此外,王德滋还鼓励做基础研究的教师要想着应用方面的工作。例如,该院有两位教授进行高纯石英砂的开发研究,取得了突破,王德滋对此热情持,亲临现场关心和鼓励他们的工作。同样,他强调工程学科也必须注重基础研究,努力促进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的融合。因此,在王汝成院长看来,王德滋对学院的学科平衡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金陵学院是南京大学独资创办起来的独立学院。该学院从2006年开始酝酿建立与地质相关的专业,主要是应用地质专业,王德滋为此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后来该院重点建设了三个专业:地质工程、土木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王德滋在该院建设过程中,从多方面给予了指导,认为金陵学院学科建设应坚持与南京大学学科建设互为补益的原则。南京大学重点培养理论型人才,金陵学院应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上各有侧重。近年来国家经济发展非常快,城市化进程也快,特别是城市建设中的地下工程发展很快,急需这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当时就是基于这点考虑,加上王德滋支持,金陵学院相继建立了三个与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并由这三个专组建了土木工程系。此后,王德滋又多次到金陵学院去指导工作,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指导意见。

对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建设,王德滋更是竭尽所能,无论是在岗之时,还是离任之后,都始终不渝的关心,时时处处为南京大学的发展、建设出谋划策。南京大学校长陈骏院士曾经这样评价王德滋对南京大学的影响和贡献:王老师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革命,1949年1月参加了中共地下党,他亲眼目睹了从中央大学到南京大学的过渡。在青年时期,他就参与了南大地质系的管理工作,参与了地质系的大发展,那个阶段地质系曾经是南京大学招生人数最多的系。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那段时期的地质系实际上是非常辉煌的。步入中年之后,他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长期在学校的管理岗位上,参与制定了学校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有些是他亲自制定的,所以他对学校的贡献很大。那个时期的很多思想、政策、计划到今天还在起作用。王老师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整颗心还在学校,还在思考学校的问题,关注着学校的发展。他经常给我们建言献策,而且都非常管用。我记得王老师最近提的两个建议:一个是加强教材建设。他建议要抓一些核心教材,要在地科院抓出十本主干教材出来。我当时就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因为我们的教材建设在八十年代有个大的发展,后来停顿了好长时间,目前,教材确实需要更新。王老师及时提出的这个建议,我们先在地科院做起,做得很有成效,所以后来又在全校推广。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南大实行“三三”制改革方面的建议。改革以后南大的各个院系均把重点放在了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方面,对业教育相对有所忽视,王老师发现有些院系专业基础课或者专业技能的培训有所减弱,所以他建议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我觉得他提的这个建议很及时,我们也是从地科院做起,然后推广到其他院系。

为了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对青年的教育,王德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青年提出十六字箴言:“坚毅自强,诚朴求真,学有专长,事业有成”,亦可凝聚为坚毅诚朴四个字的治学之道。即使到了晚年,他仍乐此不疲,视为己任。他说:“今后,只要我的脑子不糊涂,我的行动还方便的话,我会继续贯彻‘伯乐、教练、参谋’的方针,一直到我失去工作能力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