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德滋看来,“人世间的真情除了亲情外就算师生情来得最为珍贵,这是一种终生难忘的感情”。在中大质系读书期间,有几位老师给王德滋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第一位是系主任张更教授。他亲自给一年级学生讲授“普通地质学”,王德滋清楚地记得在第一堂课上,他开宗明义地讲:“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系的入门课程,非常重要,学好这门课,可以启发你们学习地质学的兴趣使你们懂得如何认识地质现象,从而正确解释地质现象。”话语虽短,却意蕴深远,令王德滋至今记忆犹新。这里有一件有趣的事至今仍令王德滋难以忘记。王德滋到了学校以后曾经向家里写过很多封信,但令王德滋疑惑不解的是,虽然自己写了很多封信回家,但从来没有收到家里的回信。有一天张更先生走进教室,他对王德滋说道:“Mr.Wang,这里有一堆你的家信。”原来当时中央大学有两个人叫王德滋,他的所有家信都被寄到了另一位王德滋(他是化工系教授)手,他拆开一看,知道不是自己的信,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还有一个名为王德滋的人是地质系的学生,于是便托张更先生带给了王德滋。学完“普通地质学”后,由张祖还先生带他们到汤山去实习,他们从山的这边翻到山的那边,张先生沿途教他们如何使用罗盘,怎样用放大镜观察化石,还教他们画剖面。因此,在王德滋看来,两位“张先生”应是他的地质学启蒙老师。
还有一位教授给王德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中央大学最早的地质系主任李学清先生。他曾给王德滋上过两门基础课:一门是“矿物学”一门是“岩石学”。他讲课很有计划,每堂课讲完正好是下课之时非常准确,而且每次实验他都亲自到场指导,十分认真、负责。此外,对于重要的定理、规律和一些重要的数据李学清教授都要求同学们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甚至能够背诵。当时王德滋对这种教学方法颇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反感。但后来等他自己留校任教并讲授“岩石学”时,他才深深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自己的专业功底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后来,王德滋成了李学清的助教,因此,对王德滋而言,李学清无疑是他的恩师。
还有一位教授对王德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那就是著名钨矿专家徐克勤先生。徐先生自1947年起继张更之后担任地质系主任。他给王德滋讲授过三门课程:“光性矿物学”、“高等矿床学”和“变质岩石学”。徐克勤教授在讲课过程中喜欢采用中英文混合的教授方式,王德滋称之为“雨夹雪”教学法。在访谈过程中,王德滋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徐克勤教授的一则故事:由于地质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参加野外地质实习,但由于当时办学经费不足,仅仅依靠学校的经费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野外地质实习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克勤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带领系里的一些青年教师到私营矿山去工作,以此取得报酬贴补学生实习,又怕物价上涨,不得已买了一桶桶汽油“囤积”起来,利用学校提供的卡车,才保证了地质系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的顺利进行。
除了专任教授外,地质系主任每年还根据需要聘任几位兼职教授1948年王德滋读大学三年级时正值姚文光教授休假一年,他主讲的“构造地质学”需要请人代课。这时,张文佑先生正好从英国留学回来,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研究员,中央研究院与中央大学只有一路之隔。于是,徐克勤便聘请他讲授“构造地质学”。当时,他不仅给同学们讲课还带他们去北极阁实习。另有一门“古生物学”课程,也是请中央研究院的俞建章研究员讲授的。俞建章讲课常生动,在黑板上画图画得惟妙惟肖。此外,时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的谢家荣先生给同学们讲授“煤田地质学”,也给王德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位教授虽皆为兼职教师,但都尽职尽责,认真严谨而且,都是将一门课程完整地教完。
在王德滋看来,“人世间的真情除了亲情外就算师生情来得最为珍贵,这是一种终生难忘的感情”。在中大质系读书期间,有几位老师给王德滋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第一位是系主任张更教授。他亲自给一年级学生讲授“普通地质学”,王德滋清楚地记得在第一堂课上,他开宗明义地讲:“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系的入门课程,非常重要,学好这门课,可以启发你们学习地质学的兴趣使你们懂得如何认识地质现象,从而正确解释地质现象。”话语虽短,却意蕴深远,令王德滋至今记忆犹新。这里有一件有趣的事至今仍令王德滋难以忘记。王德滋到了学校以后曾经向家里写过很多封信,但令王德滋疑惑不解的是,虽然自己写了很多封信回家,但从来没有收到家里的回信。有一天张更先生走进教室,他对王德滋说道:“Mr.Wang,这里有一堆你的家信。”原来当时中央大学有两个人叫王德滋,他的所有家信都被寄到了另一位王德滋(他是化工系教授)手,他拆开一看,知道不是自己的信,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还有一个名为王德滋的人是地质系的学生,于是便托张更先生带给了王德滋。学完“普通地质学”后,由张祖还先生带他们到汤山去实习,他们从山的这边翻到山的那边,张先生沿途教他们如何使用罗盘,怎样用放大镜观察化石,还教他们画剖面。因此,在王德滋看来,两位“张先生”应是他的地质学启蒙老师。
还有一位教授给王德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中央大学最早的地质系主任李学清先生。他曾给王德滋上过两门基础课:一门是“矿物学”一门是“岩石学”。他讲课很有计划,每堂课讲完正好是下课之时非常准确,而且每次实验他都亲自到场指导,十分认真、负责。此外,对于重要的定理、规律和一些重要的数据李学清教授都要求同学们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甚至能够背诵。当时王德滋对这种教学方法颇不以为然,甚至有些反感。但后来等他自己留校任教并讲授“岩石学”时,他才深深感受到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自己的专业功底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后来,王德滋成了李学清的助教,因此,对王德滋而言,李学清无疑是他的恩师。
还有一位教授对王德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那就是著名钨矿专家徐克勤先生。徐先生自1947年起继张更之后担任地质系主任。他给王德滋讲授过三门课程:“光性矿物学”、“高等矿床学”和“变质岩石学”。徐克勤教授在讲课过程中喜欢采用中英文混合的教授方式,王德滋称之为“雨夹雪”教学法。在访谈过程中,王德滋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徐克勤教授的一则故事:由于地质学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必须参加野外地质实习,但由于当时办学经费不足,仅仅依靠学校的经费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野外地质实习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克勤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利用业余时间带领系里的一些青年教师到私营矿山去工作,以此取得报酬贴补学生实习,又怕物价上涨,不得已买了一桶桶汽油“囤积”起来,利用学校提供的卡车,才保证了地质系学生野外地质实习的顺利进行。
除了专任教授外,地质系主任每年还根据需要聘任几位兼职教授1948年王德滋读大学三年级时正值姚文光教授休假一年,他主讲的“构造地质学”需要请人代课。这时,张文佑先生正好从英国留学回来,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研究员,中央研究院与中央大学只有一路之隔。于是,徐克勤便聘请他讲授“构造地质学”。当时,他不仅给同学们讲课还带他们去北极阁实习。另有一门“古生物学”课程,也是请中央研究院的俞建章研究员讲授的。俞建章讲课常生动,在黑板上画图画得惟妙惟肖。此外,时任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处长的谢家荣先生给同学们讲授“煤田地质学”,也给王德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三位教授虽皆为兼职教师,但都尽职尽责,认真严谨而且,都是将一门课程完整地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