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桥镇距离光山县城20多千米,地处江淮之间,连着大别山余脉,透着淮河水的灵气,景色秀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在这个拥有不到三万人口的豫南古镇上,约三分之一的人都姓文,文姓是当地的大姓氏。据文氏宗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百姓遭难,明朝政权岌岌可危。其第一世祖景、夺二公为谋生计,从江西武陵、永修一带迁移至砖桥、文岗、姜冲一带。其中,文夺公后裔历经数代人的繁衍生息,及至文圣常的祖父文希闵这一代已是第十代子孙,文氏家族在砖桥镇已是人丁兴旺、支脉繁盛的大家族。
现在的砖桥镇老街东巷依然保留着文圣常当年生活居住过的祖屋,房子是他祖父文希闵所建,当时的宅院很大,共有四进院子,每一院落都有独立的天井,两旁均盖有厢房,前门开在中央大街上,后门紧挨护城河。当时的砖桥镇面积不大,还建有高高的寨墙,与护城河共同构成了安全屏障,人们工作生活在寨墙以内,通过东西南北四个寨门与外界往来联系。文希闵的宅院因为毗邻东寨门,总是显得热闹非凡,加之他为人友善、乐于助人,周围的四邻八舍以及过往的行人商旅等也多来拜会或求助。文圣常正是在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出生、成长,在父母长辈和兄弟姐妹的陪伴下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并最终求学远行的。
文希闵育有二子,长子文古范,次子文古瑜。19世纪末,文希闵主持家务的时代,文家家境殷实、衣食无忧,按照“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祖训,文古范和文古瑜兄弟二人皆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并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对民主革命思潮和新式文化思想有所涉猎,兄弟二人形成了豁达宽容的心胸和开明爽朗的性格。
待之适婚年龄,文古瑜娶苗姓女子为妻,并育有三男一女四个孩子,老大文圣纲,老二文圣常,老三文圣纪,四女文群英。文圣常的大伯文古范亦育有三个儿子,分别为文圣尹、文圣周、文圣和。在六兄弟中,文圣常排行老四,至今家乡的子侄还习惯地称呼他为“四爹”。
文圣常自小好静、不喜动,在他身上少有同龄儿童的活泼、调皮。母亲做针线活时,他就乖乖地坐在旁边,没有什么玩具可玩,母亲就给他一块碎布头,穿上针线,末端不系疙瘩,文圣常会自己在那儿反复地穿过来、穿过去地玩很久,直到三岁时都不怎么讲话,家里人一度怀疑他是个哑巴,甚至担心他长大了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在文圣常的记忆中,从未见过祖父文希闵,更多的是从父辈的讲述中了解祖父的仁厚宽怀、振兴家业。对于祖母,他也只是有少许的印象。在文圣常成长、成才的道路上,父亲文古瑜、母亲文苗氏和伯父文古范无疑是他文化启蒙的引路人和启发者,文氏大家族倡导的“耕读传家”“诗书济世”“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使年幼的文圣常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令他自小就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子女教育方面,文古瑜秉承其父文希闵的传统,时常叮嘱文圣常兄妹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要与人为善,兄弟姊妹之间要互相团结。从文圣常两三岁起,文古瑜就教他学习《三字经》《百家姓》,为他讲解其中的哲理故事,尽管有些故事听不懂,文圣常依然很认真地跟着父亲背诵、学习。
文圣常的母亲文苗氏贤惠善良、淳朴仁厚、勤俭持家,虽然识字不多,但也积极鼓励子女读书学习、追求上进。文圣常依然记得有时母亲给父亲写信,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从《三字经》《百家姓》中找出相应的字来对一对,再写上去,文圣常也会在一旁帮着母亲出谋划策。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家里主要由母亲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所以母亲对文圣常的成长影响很深,他对母亲也是十分的依恋。长大后,文圣常在外漂泊求学、工作,亦对母亲十分思念,但身不由已,不能回乡探望,以致母亲去世,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多年后,每每念及母亲,文圣常都心有愧疚。2000年11月,年近80岁的他返回故乡为父母扫墓、祭拜双亲,并作诗一首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扫母墓
2001年5月上旬,去年返乡,半年后追忆,六月下旬志
残阳映泪母墓荒,
纸灰解意飞苍茫。
隔世传音路迢迢,
哀情婉告盼儿娘。
归卧不眠往事展,
不堪满目尽凄凉。
夜深惊觉昏灯闪,
愿是妈来共哭殇。
此外,文圣常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以及成年后未能尽孝的愧疚之意,在他2005年3月10日写给侄子文纪武的信中也有所阐述:“你能理解,我十分怀念你奶奶,正是她的茹苦含辛抚养了我,她的一系列优良品格塑造了我。我没能奉养她,是我终身痛苦的事。我远在异乡,连亲近她的墓地的机会也没有,幸有你的关照,减轻了我的精神重负。”
砖桥镇有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王大湾会议旧址纪念馆,该会址的前身便是文氏祠堂所在地。1947年“王大湾会议”召开时的文氏祠堂还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院落,前厅后堂与东西厢房组成一座四合院,这也是文氏子孙曾经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文圣常的大伯文古范早年毕业于河南鹿邑的一所师范类学校,以教书为业,后来,应文氏家族的请求回乡兴学办教育,并在族人的帮衬下于文氏祠堂内创建了私塾教育,专心为文氏子孙后代传授文化知识。文圣常五六岁的时候,便在这里跟着文古范学习《论语》之类的儒家经典,接受启蒙教育。随着岁月更替、时代变迁,文古范发现单纯的私塾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且教育的规模也应加大,他倡导全民教育,而不是仅有几个人的私塾教育,加之当时国家也提倡在教育模式上借鉴西方经验,于是,他着手创办了砖桥镇完全小学。
文圣常的父亲文古瑜不仅饱读诗书,而且小楷字写得漂亮,当时正值文圣常的姑父在光山县任教育局局长,文古瑜就在教育局谋得一个从事会议记录、起草讲稿、回复信函之类的文书工作。待到文圣常6岁时,文古瑜把他送到了县城的国立光山县第一完全小学(今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读书。
回忆起当年读小学的情景,文圣常仍记得几位老师的教导。四年级时有一位教地理的甘老师,课讲得很棒,地图也画得惟妙惟肖,是光山县的教学标兵。他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地讲解,而是旁征博引,把课讲得活灵活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甘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中国东北地区时,提到刚刚发生不久的“九一八事变”的情景,“当讲到日军占领沈阳这一段内容时,他在地图上标出了沈阳的位置,当时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流下了眼泪··...”还有一位古今贯通的语文老师,无论是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旧学,还是以科学、民主为内容的新学,他都懂一些,而且教学严格,对学生认真负责,学生的作文他也会逐一进行指导修改,文圣常就是在他的引导下认识到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这也为他日后一直重视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音乐老师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只懂一点简谱,但是老师每天带领学生唱爱国歌曲、革命歌曲,以及学生们爱听的各类童谣、民歌等。因为年代久远,文圣常已记不起这些老师的准确姓名,但老师们朝气蓬勃而富有青春活力的形象令他难忘。在他们的教育和感染下,文圣常和其他同学的爱国情怀潜滋暗长,同时也让他懂得唯有学好知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让祖国更强大。
砖桥镇距离光山县城20多千米,地处江淮之间,连着大别山余脉,透着淮河水的灵气,景色秀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在这个拥有不到三万人口的豫南古镇上,约三分之一的人都姓文,文姓是当地的大姓氏。据文氏宗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百姓遭难,明朝政权岌岌可危。其第一世祖景、夺二公为谋生计,从江西武陵、永修一带迁移至砖桥、文岗、姜冲一带。其中,文夺公后裔历经数代人的繁衍生息,及至文圣常的祖父文希闵这一代已是第十代子孙,文氏家族在砖桥镇已是人丁兴旺、支脉繁盛的大家族。
现在的砖桥镇老街东巷依然保留着文圣常当年生活居住过的祖屋,房子是他祖父文希闵所建,当时的宅院很大,共有四进院子,每一院落都有独立的天井,两旁均盖有厢房,前门开在中央大街上,后门紧挨护城河。当时的砖桥镇面积不大,还建有高高的寨墙,与护城河共同构成了安全屏障,人们工作生活在寨墙以内,通过东西南北四个寨门与外界往来联系。文希闵的宅院因为毗邻东寨门,总是显得热闹非凡,加之他为人友善、乐于助人,周围的四邻八舍以及过往的行人商旅等也多来拜会或求助。文圣常正是在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出生、成长,在父母长辈和兄弟姐妹的陪伴下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并最终求学远行的。
文希闵育有二子,长子文古范,次子文古瑜。19世纪末,文希闵主持家务的时代,文家家境殷实、衣食无忧,按照“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祖训,文古范和文古瑜兄弟二人皆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并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对民主革命思潮和新式文化思想有所涉猎,兄弟二人形成了豁达宽容的心胸和开明爽朗的性格。
待之适婚年龄,文古瑜娶苗姓女子为妻,并育有三男一女四个孩子,老大文圣纲,老二文圣常,老三文圣纪,四女文群英。文圣常的大伯文古范亦育有三个儿子,分别为文圣尹、文圣周、文圣和。在六兄弟中,文圣常排行老四,至今家乡的子侄还习惯地称呼他为“四爹”。
文圣常自小好静、不喜动,在他身上少有同龄儿童的活泼、调皮。母亲做针线活时,他就乖乖地坐在旁边,没有什么玩具可玩,母亲就给他一块碎布头,穿上针线,末端不系疙瘩,文圣常会自己在那儿反复地穿过来、穿过去地玩很久,直到三岁时都不怎么讲话,家里人一度怀疑他是个哑巴,甚至担心他长大了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在文圣常的记忆中,从未见过祖父文希闵,更多的是从父辈的讲述中了解祖父的仁厚宽怀、振兴家业。对于祖母,他也只是有少许的印象。在文圣常成长、成才的道路上,父亲文古瑜、母亲文苗氏和伯父文古范无疑是他文化启蒙的引路人和启发者,文氏大家族倡导的“耕读传家”“诗书济世”“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使年幼的文圣常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令他自小就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子女教育方面,文古瑜秉承其父文希闵的传统,时常叮嘱文圣常兄妹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要与人为善,兄弟姊妹之间要互相团结。从文圣常两三岁起,文古瑜就教他学习《三字经》《百家姓》,为他讲解其中的哲理故事,尽管有些故事听不懂,文圣常依然很认真地跟着父亲背诵、学习。
文圣常的母亲文苗氏贤惠善良、淳朴仁厚、勤俭持家,虽然识字不多,但也积极鼓励子女读书学习、追求上进。文圣常依然记得有时母亲给父亲写信,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从《三字经》《百家姓》中找出相应的字来对一对,再写上去,文圣常也会在一旁帮着母亲出谋划策。由于父亲工作繁忙,家里主要由母亲操持家务、照顾孩子,所以母亲对文圣常的成长影响很深,他对母亲也是十分的依恋。长大后,文圣常在外漂泊求学、工作,亦对母亲十分思念,但身不由已,不能回乡探望,以致母亲去世,他也没能见上最后一面。多年后,每每念及母亲,文圣常都心有愧疚。2000年11月,年近80岁的他返回故乡为父母扫墓、祭拜双亲,并作诗一首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扫母墓
2001年5月上旬,去年返乡,半年后追忆,六月下旬志
残阳映泪母墓荒,
纸灰解意飞苍茫。
隔世传音路迢迢,
哀情婉告盼儿娘。
归卧不眠往事展,
不堪满目尽凄凉。
夜深惊觉昏灯闪,
愿是妈来共哭殇。
此外,文圣常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以及成年后未能尽孝的愧疚之意,在他2005年3月10日写给侄子文纪武的信中也有所阐述:“你能理解,我十分怀念你奶奶,正是她的茹苦含辛抚养了我,她的一系列优良品格塑造了我。我没能奉养她,是我终身痛苦的事。我远在异乡,连亲近她的墓地的机会也没有,幸有你的关照,减轻了我的精神重负。”
砖桥镇有一个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王大湾会议旧址纪念馆,该会址的前身便是文氏祠堂所在地。1947年“王大湾会议”召开时的文氏祠堂还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院落,前厅后堂与东西厢房组成一座四合院,这也是文氏子孙曾经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文圣常的大伯文古范早年毕业于河南鹿邑的一所师范类学校,以教书为业,后来,应文氏家族的请求回乡兴学办教育,并在族人的帮衬下于文氏祠堂内创建了私塾教育,专心为文氏子孙后代传授文化知识。文圣常五六岁的时候,便在这里跟着文古范学习《论语》之类的儒家经典,接受启蒙教育。随着岁月更替、时代变迁,文古范发现单纯的私塾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且教育的规模也应加大,他倡导全民教育,而不是仅有几个人的私塾教育,加之当时国家也提倡在教育模式上借鉴西方经验,于是,他着手创办了砖桥镇完全小学。
文圣常的父亲文古瑜不仅饱读诗书,而且小楷字写得漂亮,当时正值文圣常的姑父在光山县任教育局局长,文古瑜就在教育局谋得一个从事会议记录、起草讲稿、回复信函之类的文书工作。待到文圣常6岁时,文古瑜把他送到了县城的国立光山县第一完全小学(今光山县第一高级中学)读书。
回忆起当年读小学的情景,文圣常仍记得几位老师的教导。四年级时有一位教地理的甘老师,课讲得很棒,地图也画得惟妙惟肖,是光山县的教学标兵。他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地讲解,而是旁征博引,把课讲得活灵活现,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到知识,并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甘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中国东北地区时,提到刚刚发生不久的“九一八事变”的情景,“当讲到日军占领沈阳这一段内容时,他在地图上标出了沈阳的位置,当时我们班的同学们都流下了眼泪··...”还有一位古今贯通的语文老师,无论是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旧学,还是以科学、民主为内容的新学,他都懂一些,而且教学严格,对学生认真负责,学生的作文他也会逐一进行指导修改,文圣常就是在他的引导下认识到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这也为他日后一直重视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音乐老师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只懂一点简谱,但是老师每天带领学生唱爱国歌曲、革命歌曲,以及学生们爱听的各类童谣、民歌等。因为年代久远,文圣常已记不起这些老师的准确姓名,但老师们朝气蓬勃而富有青春活力的形象令他难忘。在他们的教育和感染下,文圣常和其他同学的爱国情怀潜滋暗长,同时也让他懂得唯有学好知识,才能为国家做贡献、让祖国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