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玉梅(1934-),分子病毒学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部资深院士,第7届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第8届中国微生物学会荣誉理事长。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研究乙肝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发现我国乙肝病毒的多种变异株,提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耐受性的观点,研究消除免疫耐受性的治疗策略,推动研制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所研究的乙肝治疗性疫苗已进入皿期临床研究,被认为是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
闻玉梅出生于科学世家,父母均为清华大学留美博士,是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父亲闻亦传从清华大学毕业后,1922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于1924年和1927年分别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后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体质人类学教研室深造。1930年回国,加盟北平协和医学校,任教解剖学系。母亲桂质良于192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的出国留学基金(庚子赔款),1922年进入美国卫斯理学院,后考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精神病学,192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2年受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三级精神病学教授,是我国首位女性精神病学专家。
闻亦传回国不久便罹患肺结核,居住在北京香山疗养院,长期与两个年幼的女儿分开。1939年,41岁的闻亦传英年早逝,那时闻玉梅才6岁,因而对父亲的记忆不深,但科学家夫妇的血脉和强大的科学基因无疑影响了闻玉梅的一生。1951年,闻玉梅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56年本科毕业后,她选择基础医学研究继续深造,先后投师中国第一位细菌学博士、上海第二医学院一级教授余渭,上海第一医学院二级教授、细菌学家林飞卿,以及中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开拓者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谢少文,这三位中国微生物和免疫学领域的领导者是闻玉梅的科学道路的引路人。
自1963年与林飞卿教授共同发表第一篇文章,闻玉梅在微生物学的研究征途就没有再停下过脚步。1986年,闻玉梅在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了卫生部第一批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1987年,她提出一个创新设想一一研发治疗性疫苗,调动人体自身免疫机能克制乙肝病毒,以突破患者终生服药的局限。1995年,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论文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Anti-HBs Complex as Approach for VaccineTherapy,第一次在国际上正式提出了治疗性疫苗的概念。这是一篇开创性的论文,获得了该领域研究人员的高频率引用。1997年,治疗性疫苗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的重大项目之一,受到国内外关注。同年,闻玉梅被欧共体聘为欧共体-发展中国家项目申请评估专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9年,治疗性乙肝疫苗跨过I期、II期临床试验的门槛,进入了I皿期临床。
2003年SARS暴发期间,钟南山请闻玉梅南下支援,69岁高龄的闻玉梅带着自己的高徒瞿涤直接奔赴香港、广州疫区第一线,亲自进入病毒实验室与同人一起奋战。同年,她与钟南山在《科学新闻》上共同发表论文《用灭活病毒疫苗保护SARS病毒接触者》。2003年5月15日,闻玉梅与钟南山、管轶、郑伯键取得发明专利“一种免疫预防滴鼻剂及其制备方法”。2003年6月,闻玉梅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2020年新冠病毒暴发后,闻玉梅再次回到实验室,带领团队分离出上海首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毒株。
2012年,闻玉梅与德国马尔堡病毒研究所迪亚特·科伦克(Hans-Dieter Klenk)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的微生物英文期刊《新发病原体与感染》(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EMI)正式上线,该杂志覆盖病原微生物及感染的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疫苗学、临床与实验医学及抗微生物制剂及耐药性等内容,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会。这份全英文杂志是中国内地第一本完全由民间创办的国际医学期刊,创办至今,SCI影响因子达到7.16,投稿作者来自亚洲、北美、欧洲、南美等50多个国家。闻玉梅创办这份期刊的初衷,是因为她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是很多新发传染病的起源地,“如果这些地区的科研发现能够早一点公之于众,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将对世界公共卫生和健康事业带来益处”。更重要的是,她认为“科学家不仅是科研工作者,还应该是学术上的外交家。科学家的国际交流能力也是一种软实力,中国科学家应该讲好中国科技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科学发展的真实实力,了解真实的中国科技”。
进入耄耋之年后,闻玉梅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并未停止,她主动担当科学家应有之社会责任,频繁参与社会活动。2010年,她开始关注老年医学,并首次提出“医老”的概念。2013年,她承担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为国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言献策,为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建设和培养谋划布局。2017年,她编辑的《健康老龄化发展战略研究》出版,对实施健康老龄化提出可行性的战略目标,在发展战略中重点提及应将“医老”与“养老”共同列为解决我国老龄化的重要策略,建立并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老年医学综合管理服务体系与老年医学学术体系。
近年来,医患矛盾激化,伤医事件频繁发生,社会民众对医生工作的不理解使得医生对自己的职业开始表现某种犹豫和不自信,这使闻玉梅开始思考“我们的医学生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她意识到这是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对此,她提出医学教育要提倡人文关怀,医学生有必要了解科学史和医学史,对生命伦理学有充分的认识。
2014年,闻玉梅想到开设一门医德课程,它不是普通的说教,而是师生坐在一起讨论,以强调对未来医生的德育教育。为此,80岁的她联络了复旦大学哲学院的俞吾金教授、复旦大学克卿书院(医学院)的院长彭裕文教授,与这两位复旦大学的资深教授联合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人文医学导论》。闻玉梅说:“家人都反对开这门课,说我是80岁学吹打,但这学期我就只做这一件事,希望能为学生点燃心中理想的火种。2015年起,这一课程通过网络课堂与见面会结合的形式向全国各大院校开放。至今,全国累计511所学校23万名学员选修此课,选修学生不只局限在医学院校,其他一些非医学类院校的学生也积极通过网上收看课程。2017年,闻玉梅主编的《医学与人文交响曲》出版;同年,《人文医学导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85岁高龄的闻玉梅至今仍活跃在科研与教学的第一线,几乎每个月都有学术演讲或学术座谈会。2016年,她应邀远赴重洋去洛克菲勒大学作学术演讲,介绍中国科学家在乙肝治疗性疫苗领域的方法与成就。2016-2017年,她在海内外杂志以中英文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光明日报》和《科技导报》发文阐述她对当前医学教育、社会老龄化以及建设健康中国的建议与看法。2017年10月,中央电视台“家国栋梁”节目以《为了人民的期望》为题,对闻玉梅进行了专题报道。2018年9月,实验室搬进新大楼,她每周都去实验室指导学生并与学生交流,同年6月还在Cytokine上发表学术论文。
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闻玉梅共发表中英文论文300余篇,主编中英文著作1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美国专利2项、欧洲专利1项。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她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获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此外,还荣获国家“863”高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抗击非典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教育功臣、教育部杰出教学奖荣誉称号,并数次被复旦大学学生推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尽管一生获奖无数,又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但闻玉梅始终以自己是一个平凡人、普通人自居。2016年,采集小组第一次联系她时,她并不认同自己有什么事迹值得大书特书,一再强调自己不是著名科学家,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重大成就和贡献,一辈子都是做肝炎的研究,只是一种小病,并不是什么大病。经采集小组多次沟通与解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闻玉梅同意支持采集小组的访谈与资料采集工作,第二次见面便列出了采访名单和她对采集工作的意见。闻玉梅与采集小组约法三章,要求“报告符合事实,不要虚夸或是拔高”,访谈只囿于科研教学等学术历程,不涉及家庭与个人私事。
自1987年,国内媒体公开发表关于闻玉梅的传记将近40篇,其中有刊登在《光明日报》上闻玉梅自撰的《我的科学之路》,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哺育与启蒙”记述其父母事迹和家庭成长,讲述其拼搏精神由来;第二部分“成长与成熟”通过师从三位老师、出国进修与国际合作,讲述了其在学术上的成长成熟;第三部分“选定目标,勇往直前”介绍其乙肝研究的缘由过程;第四部分“托起明天的太阳”阐述了其对科学的认识体会及教学思想。2006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在《走近他们-大型人物访谈》中对闻玉梅进行了采访,该文以“听闻玉声识梅香”为名,穿插了学生赵超、瞿涤、赵超、徐静、袁正宏,以及爱人宁寿葆讲述的闻玉梅事迹与他们的感受。2007年,中国工程院编的《工程科技的实践者:院士的人生与情怀》中收入了闻玉梅撰写的《科学与我-闻玉梅自述》。2016年,闻玉梅向采集小组提供自己的简历和主要成就等信息,包括生平简历及社会兼职、主要科研成就及学术成果,如对乙肝毒株的基因组机构和功能研究、对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研究、对表皮葡萄球菌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以及所获专利和国家级、部级、上海市奖项,主要学术论文和关于她的报道。这成为采集小组收集到的第一份有价值与分量的资料,为采集小组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尚无闻玉梅传记专著出版。
2016年4月-2018年10月,闻玉梅院士采集小组成员对闻玉梅进行7次面对面的访谈,总时间超过450分钟,整理口述访谈稿20万字。同时,采取跟踪式拍摄方式记录下了闻玉梅在公开与未公开场合所进行的各种演讲、座谈会和授课过程,捕捉闻玉梅在科研、教学与社会活动的各个侧面,总时长812分钟。此外,采集小组成员在上海档案馆、复旦大学档案馆、复旦大学医学院档案馆、上海院士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档案馆以地毯式的搜索,竭泽而渔地收集闻玉梅、闻亦传和桂质良的原始资料和照片,并在全国范围内收集购买闻玉梅历年来发表的文章和专著的原件及音像制品。闻玉梅本人还提供了大量历史性照片、手稿、课件(包括PPT和特制动画片)和关键性历史文件。在采集工作即将完成之际,闻玉梅亲手递交给采集小组一张由其学生精心编制的照片光盘,“这里面有我们夫妇俩人从恋爱、结婚到现在的经典照片,应该对你们的采集工程有点用吧”。
通过系统搜集、整理反映闻玉梅学术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因素和学术传承关系等各类文献、实物和音视频资料,采集小组编制出资料汇编53万余字、年表4万余字和百余万字的目录清单。在此基础上撰写传记初稿20万字,按闻玉梅的建议定名为《步行者闻玉梅》,全文共计十章,分为五个部分:叙述闻氏父母-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家庭背景与学术道路,以及闻玉梅早年求学与学戏的经历;师从三位老师、出国进修与国际合作,记述闻玉梅学术的成长与成熟过程;“乙克诞生记:一个步行者的足迹和信念”,详细介绍闻玉梅乙肝研究、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艰辛历程;描述闻玉梅的教学理念、家国情怀和学生心目中严师慈母的形象;记述女科学家闻玉梅的婚姻、家庭与个人的艺术爱好。本传记完稿之际正值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八旬高龄的闻玉梅院士再次冲到抗疫的最前沿,为此增加了尾声一章,以此记录中国科学家身上展现出的尊重科学、热爱国家、关怀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2018年10月22日,采集小组在对闻玉梅做最后一次访谈时,她主动说到8月刚当选“上海市教育功臣”一事。“上海市教育功臣”是上海市政府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表彰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于2002年设立的荣誉称号制度。每5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10名,由上海市政府发文表彰。2003年、2008年、2013年已评选表彰三届共29名“上海市教育功臣”,2018年8月第四届评选出8位功臣。闻玉梅一生获奖无数,其中有许多是国际级和国家级的奖项,但她却最看重此奖,“这个奖要收录到你们的报告哦,你们知道吗?前三届复旦的功臣是谈家桢(2003)、谷超豪(2008)和汤钊猷(2013),他们都是著名的、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闻玉梅为自己因教育成就获奖而感到无比自豪。
1991年,闻玉梅的导师谢少文88岁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赠予他一对玉石奔马,谢少文将此礼物转赠给闻玉梅,告诉她:“我送给你,是对你勤奋刻苦的赞赏;送给你,是要你继承中国微生物学事业。”闻玉梅的另一位恩师林飞卿将国际友人赠给她的一把镀金钥匙郑重地送给了闻玉梅,叮嘱她继续打开微生物、免疫学的知识宝库。闻玉梅说:“这两件礼物对我来讲是无价之宝,如有真正合适的接班人,我会将这“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玉石奔马和“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传下去。”
“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感到既光荣又自豪!”-闻玉梅。
闻玉梅(1934-),分子病毒学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部资深院士,第7届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第8届中国微生物学会荣誉理事长。长期从事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研究乙肝病毒的分子生物学与免疫学领域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贡献,发现我国乙肝病毒的多种变异株,提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耐受性的观点,研究消除免疫耐受性的治疗策略,推动研制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所研究的乙肝治疗性疫苗已进入皿期临床研究,被认为是治疗性乙肝疫苗的开拓者之一。
闻玉梅出生于科学世家,父母均为清华大学留美博士,是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父亲闻亦传从清华大学毕业后,1922年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于1924年和1927年分别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后入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体质人类学教研室深造。1930年回国,加盟北平协和医学校,任教解剖学系。母亲桂质良于1921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的出国留学基金(庚子赔款),1922年进入美国卫斯理学院,后考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精神病学,1929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2年受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三级精神病学教授,是我国首位女性精神病学专家。
闻亦传回国不久便罹患肺结核,居住在北京香山疗养院,长期与两个年幼的女儿分开。1939年,41岁的闻亦传英年早逝,那时闻玉梅才6岁,因而对父亲的记忆不深,但科学家夫妇的血脉和强大的科学基因无疑影响了闻玉梅的一生。1951年,闻玉梅考入国立上海医学院,1956年本科毕业后,她选择基础医学研究继续深造,先后投师中国第一位细菌学博士、上海第二医学院一级教授余渭,上海第一医学院二级教授、细菌学家林飞卿,以及中国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开拓者之一、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谢少文,这三位中国微生物和免疫学领域的领导者是闻玉梅的科学道路的引路人。
自1963年与林飞卿教授共同发表第一篇文章,闻玉梅在微生物学的研究征途就没有再停下过脚步。1986年,闻玉梅在上海医科大学创建了卫生部第一批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1987年,她提出一个创新设想一一研发治疗性疫苗,调动人体自身免疫机能克制乙肝病毒,以突破患者终生服药的局限。1995年,在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论文 Hepatitis B Vaccine and Anti-HBs Complex as Approach for VaccineTherapy,第一次在国际上正式提出了治疗性疫苗的概念。这是一篇开创性的论文,获得了该领域研究人员的高频率引用。1997年,治疗性疫苗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的重大项目之一,受到国内外关注。同年,闻玉梅被欧共体聘为欧共体-发展中国家项目申请评估专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9年,治疗性乙肝疫苗跨过I期、II期临床试验的门槛,进入了I皿期临床。
2003年SARS暴发期间,钟南山请闻玉梅南下支援,69岁高龄的闻玉梅带着自己的高徒瞿涤直接奔赴香港、广州疫区第一线,亲自进入病毒实验室与同人一起奋战。同年,她与钟南山在《科学新闻》上共同发表论文《用灭活病毒疫苗保护SARS病毒接触者》。2003年5月15日,闻玉梅与钟南山、管轶、郑伯键取得发明专利“一种免疫预防滴鼻剂及其制备方法”。2003年6月,闻玉梅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2020年新冠病毒暴发后,闻玉梅再次回到实验室,带领团队分离出上海首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毒株。
2012年,闻玉梅与德国马尔堡病毒研究所迪亚特·科伦克(Hans-Dieter Klenk)教授共同担任主编的微生物英文期刊《新发病原体与感染》(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EMI)正式上线,该杂志覆盖病原微生物及感染的病原学、免疫学、流行病学、疫苗学、临床与实验医学及抗微生物制剂及耐药性等内容,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编委会。这份全英文杂志是中国内地第一本完全由民间创办的国际医学期刊,创办至今,SCI影响因子达到7.16,投稿作者来自亚洲、北美、欧洲、南美等50多个国家。闻玉梅创办这份期刊的初衷,是因为她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是很多新发传染病的起源地,“如果这些地区的科研发现能够早一点公之于众,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为疾病防控提供依据,将对世界公共卫生和健康事业带来益处”。更重要的是,她认为“科学家不仅是科研工作者,还应该是学术上的外交家。科学家的国际交流能力也是一种软实力,中国科学家应该讲好中国科技故事,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科学发展的真实实力,了解真实的中国科技”。
进入耄耋之年后,闻玉梅对社会的关怀和思考并未停止,她主动担当科学家应有之社会责任,频繁参与社会活动。2010年,她开始关注老年医学,并首次提出“医老”的概念。2013年,她承担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为国家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建言献策,为医药卫生事业人才建设和培养谋划布局。2017年,她编辑的《健康老龄化发展战略研究》出版,对实施健康老龄化提出可行性的战略目标,在发展战略中重点提及应将“医老”与“养老”共同列为解决我国老龄化的重要策略,建立并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老年医学综合管理服务体系与老年医学学术体系。
近年来,医患矛盾激化,伤医事件频繁发生,社会民众对医生工作的不理解使得医生对自己的职业开始表现某种犹豫和不自信,这使闻玉梅开始思考“我们的医学生究竟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她意识到这是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对此,她提出医学教育要提倡人文关怀,医学生有必要了解科学史和医学史,对生命伦理学有充分的认识。
2014年,闻玉梅想到开设一门医德课程,它不是普通的说教,而是师生坐在一起讨论,以强调对未来医生的德育教育。为此,80岁的她联络了复旦大学哲学院的俞吾金教授、复旦大学克卿书院(医学院)的院长彭裕文教授,与这两位复旦大学的资深教授联合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人文医学导论》。闻玉梅说:“家人都反对开这门课,说我是80岁学吹打,但这学期我就只做这一件事,希望能为学生点燃心中理想的火种。2015年起,这一课程通过网络课堂与见面会结合的形式向全国各大院校开放。至今,全国累计511所学校23万名学员选修此课,选修学生不只局限在医学院校,其他一些非医学类院校的学生也积极通过网上收看课程。2017年,闻玉梅主编的《医学与人文交响曲》出版;同年,《人文医学导论》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85岁高龄的闻玉梅至今仍活跃在科研与教学的第一线,几乎每个月都有学术演讲或学术座谈会。2016年,她应邀远赴重洋去洛克菲勒大学作学术演讲,介绍中国科学家在乙肝治疗性疫苗领域的方法与成就。2016-2017年,她在海内外杂志以中英文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光明日报》和《科技导报》发文阐述她对当前医学教育、社会老龄化以及建设健康中国的建议与看法。2017年10月,中央电视台“家国栋梁”节目以《为了人民的期望》为题,对闻玉梅进行了专题报道。2018年9月,实验室搬进新大楼,她每周都去实验室指导学生并与学生交流,同年6月还在Cytokine上发表学术论文。
在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闻玉梅共发表中英文论文300余篇,主编中英文著作1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美国专利2项、欧洲专利1项。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项。她主编的《现代医学微生物学》获第十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此外,还荣获国家“863”高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抗击非典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教育功臣、教育部杰出教学奖荣誉称号,并数次被复旦大学学生推选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尽管一生获奖无数,又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但闻玉梅始终以自己是一个平凡人、普通人自居。2016年,采集小组第一次联系她时,她并不认同自己有什么事迹值得大书特书,一再强调自己不是著名科学家,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重大成就和贡献,一辈子都是做肝炎的研究,只是一种小病,并不是什么大病。经采集小组多次沟通与解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闻玉梅同意支持采集小组的访谈与资料采集工作,第二次见面便列出了采访名单和她对采集工作的意见。闻玉梅与采集小组约法三章,要求“报告符合事实,不要虚夸或是拔高”,访谈只囿于科研教学等学术历程,不涉及家庭与个人私事。
自1987年,国内媒体公开发表关于闻玉梅的传记将近40篇,其中有刊登在《光明日报》上闻玉梅自撰的《我的科学之路》,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哺育与启蒙”记述其父母事迹和家庭成长,讲述其拼搏精神由来;第二部分“成长与成熟”通过师从三位老师、出国进修与国际合作,讲述了其在学术上的成长成熟;第三部分“选定目标,勇往直前”介绍其乙肝研究的缘由过程;第四部分“托起明天的太阳”阐述了其对科学的认识体会及教学思想。2006年,上海市委宣传部在《走近他们-大型人物访谈》中对闻玉梅进行了采访,该文以“听闻玉声识梅香”为名,穿插了学生赵超、瞿涤、赵超、徐静、袁正宏,以及爱人宁寿葆讲述的闻玉梅事迹与他们的感受。2007年,中国工程院编的《工程科技的实践者:院士的人生与情怀》中收入了闻玉梅撰写的《科学与我-闻玉梅自述》。2016年,闻玉梅向采集小组提供自己的简历和主要成就等信息,包括生平简历及社会兼职、主要科研成就及学术成果,如对乙肝毒株的基因组机构和功能研究、对乙肝患者的免疫功能研究、对表皮葡萄球菌结构与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以及所获专利和国家级、部级、上海市奖项,主要学术论文和关于她的报道。这成为采集小组收集到的第一份有价值与分量的资料,为采集小组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基础。目前,国内尚无闻玉梅传记专著出版。
2016年4月-2018年10月,闻玉梅院士采集小组成员对闻玉梅进行7次面对面的访谈,总时间超过450分钟,整理口述访谈稿20万字。同时,采取跟踪式拍摄方式记录下了闻玉梅在公开与未公开场合所进行的各种演讲、座谈会和授课过程,捕捉闻玉梅在科研、教学与社会活动的各个侧面,总时长812分钟。此外,采集小组成员在上海档案馆、复旦大学档案馆、复旦大学医学院档案馆、上海院士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档案馆以地毯式的搜索,竭泽而渔地收集闻玉梅、闻亦传和桂质良的原始资料和照片,并在全国范围内收集购买闻玉梅历年来发表的文章和专著的原件及音像制品。闻玉梅本人还提供了大量历史性照片、手稿、课件(包括PPT和特制动画片)和关键性历史文件。在采集工作即将完成之际,闻玉梅亲手递交给采集小组一张由其学生精心编制的照片光盘,“这里面有我们夫妇俩人从恋爱、结婚到现在的经典照片,应该对你们的采集工程有点用吧”。
通过系统搜集、整理反映闻玉梅学术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人物、关键事件、关键因素和学术传承关系等各类文献、实物和音视频资料,采集小组编制出资料汇编53万余字、年表4万余字和百余万字的目录清单。在此基础上撰写传记初稿20万字,按闻玉梅的建议定名为《步行者闻玉梅》,全文共计十章,分为五个部分:叙述闻氏父母-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家庭背景与学术道路,以及闻玉梅早年求学与学戏的经历;师从三位老师、出国进修与国际合作,记述闻玉梅学术的成长与成熟过程;“乙克诞生记:一个步行者的足迹和信念”,详细介绍闻玉梅乙肝研究、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艰辛历程;描述闻玉梅的教学理念、家国情怀和学生心目中严师慈母的形象;记述女科学家闻玉梅的婚姻、家庭与个人的艺术爱好。本传记完稿之际正值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八旬高龄的闻玉梅院士再次冲到抗疫的最前沿,为此增加了尾声一章,以此记录中国科学家身上展现出的尊重科学、热爱国家、关怀社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精神。
2018年10月22日,采集小组在对闻玉梅做最后一次访谈时,她主动说到8月刚当选“上海市教育功臣”一事。“上海市教育功臣”是上海市政府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表彰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于2002年设立的荣誉称号制度。每5年评选一次,每届评选10名,由上海市政府发文表彰。2003年、2008年、2013年已评选表彰三届共29名“上海市教育功臣”,2018年8月第四届评选出8位功臣。闻玉梅一生获奖无数,其中有许多是国际级和国家级的奖项,但她却最看重此奖,“这个奖要收录到你们的报告哦,你们知道吗?前三届复旦的功臣是谈家桢(2003)、谷超豪(2008)和汤钊猷(2013),他们都是著名的、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闻玉梅为自己因教育成就获奖而感到无比自豪。
1991年,闻玉梅的导师谢少文88岁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赠予他一对玉石奔马,谢少文将此礼物转赠给闻玉梅,告诉她:“我送给你,是对你勤奋刻苦的赞赏;送给你,是要你继承中国微生物学事业。”闻玉梅的另一位恩师林飞卿将国际友人赠给她的一把镀金钥匙郑重地送给了闻玉梅,叮嘱她继续打开微生物、免疫学的知识宝库。闻玉梅说:“这两件礼物对我来讲是无价之宝,如有真正合适的接班人,我会将这“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玉石奔马和“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传下去。”
“我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我感到既光荣又自豪!”-闻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