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人在省立建国中学就读了三年高中,为他后来的成长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知识和文化基础。但是,为人谦逊的他似乎对自己在中学阶段的表现并不十分满意。他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然而遗憾的是,我的确有点辜负众多好老师的教导,并没有把重要的高中学习阶段完成得好。现在回想起来,虽有客观因素的干扰,然而主要还是我自己不够努力。由于长期的战乱生活,我的学习基础原来就比较差,加上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下子还转不过来,再加上刚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过渡到繁华的大城市,特别是抗日战争刚胜利后美国电影充斥市场,街头到处是五光土色的广告,弄得眼花缭乱。虽然当时我母亲还为我们请了家庭教师,以督促我们兄弟的学习,然而我还是不够努力,有时甚至应付了事。现在想起来的确非常惭惭愧……”
当然,在徐如人的高中阶段,还真的有几件事对他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第一件事就是1946年徐如人的父亲被检查出胃癌,之后就去上海第四医院治疗,直到1947年9月因胃癌不治去世。这一年多时间里,他母亲一直在上海陪伴着父亲,只留他们兄弟俩在杭州学习,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们自理。由于父亲的病情经常反复变化,在他的记忆中,他与弟弟经常奔波于杭、沪之间,有时还陪住在医院,因此也耽搁了很多学习时间。后来他父亲去世,家庭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段经历当时对他产生的影响还是较大的。
第二件事是1948年,徐如人的母亲在众多朋友与父亲以往部下的鼓励与支持下,竞选为首届立法委员,而这时长江两岸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国民党战局形势急转直下。徐如人的母亲以前没有什么从政的经历,再加上其丈夫刚刚去世,因此对政治并不太关心。然而当她当选为立法委员后,便有了一定的政治身份,代表了一个阶级的立场,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与社会上的种种传言的影响下,她就开始比较多地考虑当时的去留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矛盾且难于决策的问题。这当时对他们的家庭与兄弟俩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第三件事对徐如人来说,更有一个亟待抉择的问题是,1949年夏,他即将报考大学。如果跟随政权的起伏波荡辗转迁徙,必将影响到他人生的选择。这时,一件让他记得很清楚的事情是,在1948年秋,他父亲有一位学生,当时在国民党的教育部工作,他从南京南撤到广州的途中,曾在杭州徐家住过几天,他当时就劝徐如人去广州中山大学念书,如此云云。这些对他当时的学习与考虑报考哪所大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徐如人的内心,他的志愿已定,那就是报考在沪、杭两地的大学,如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他当时不想再离开沪、杭等地,也不想随母亲他们一道南撤。这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选择,他和弟弟留下来不走,而母亲迫于当时的政治选择又不得不离开,这样势必会造成骨肉分离,也许他们当时认为不久后可能还会团聚,但没想到却是永别!
这些事情对徐如人的影响很大,有的甚至是难以做决策的。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磨砺与锻炼,使他养成了临事不乱,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不随波逐流的性格,他认为可以自己选择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1949年5月,杭州解放,此时,距徐如人高中毕业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受战争的影响,以及临近杭州解放前一年左右,国民党失败的经济政策导致社会上的混乱,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对当时自己思想上的影响,学习就更不稳定了。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时局动荡、心绪复杂、骨肉分离、情感波动非常大的情况下,青年徐如人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开始临阵磨枪,报考大学,迈出了人生极为艰难的一步,也是从此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一步。
徐如人在省立建国中学就读了三年高中,为他后来的成长打下了比较坚实的知识和文化基础。但是,为人谦逊的他似乎对自己在中学阶段的表现并不十分满意。他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然而遗憾的是,我的确有点辜负众多好老师的教导,并没有把重要的高中学习阶段完成得好。现在回想起来,虽有客观因素的干扰,然而主要还是我自己不够努力。由于长期的战乱生活,我的学习基础原来就比较差,加上长期以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下子还转不过来,再加上刚从艰苦的生活条件下过渡到繁华的大城市,特别是抗日战争刚胜利后美国电影充斥市场,街头到处是五光土色的广告,弄得眼花缭乱。虽然当时我母亲还为我们请了家庭教师,以督促我们兄弟的学习,然而我还是不够努力,有时甚至应付了事。现在想起来的确非常惭惭愧……”
当然,在徐如人的高中阶段,还真的有几件事对他的成长影响非常大。
第一件事就是1946年徐如人的父亲被检查出胃癌,之后就去上海第四医院治疗,直到1947年9月因胃癌不治去世。这一年多时间里,他母亲一直在上海陪伴着父亲,只留他们兄弟俩在杭州学习,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们自理。由于父亲的病情经常反复变化,在他的记忆中,他与弟弟经常奔波于杭、沪之间,有时还陪住在医院,因此也耽搁了很多学习时间。后来他父亲去世,家庭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段经历当时对他产生的影响还是较大的。
第二件事是1948年,徐如人的母亲在众多朋友与父亲以往部下的鼓励与支持下,竞选为首届立法委员,而这时长江两岸解放战争正在激烈进行,国民党战局形势急转直下。徐如人的母亲以前没有什么从政的经历,再加上其丈夫刚刚去世,因此对政治并不太关心。然而当她当选为立法委员后,便有了一定的政治身份,代表了一个阶级的立场,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与社会上的种种传言的影响下,她就开始比较多地考虑当时的去留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矛盾且难于决策的问题。这当时对他们的家庭与兄弟俩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第三件事对徐如人来说,更有一个亟待抉择的问题是,1949年夏,他即将报考大学。如果跟随政权的起伏波荡辗转迁徙,必将影响到他人生的选择。这时,一件让他记得很清楚的事情是,在1948年秋,他父亲有一位学生,当时在国民党的教育部工作,他从南京南撤到广州的途中,曾在杭州徐家住过几天,他当时就劝徐如人去广州中山大学念书,如此云云。这些对他当时的学习与考虑报考哪所大学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徐如人的内心,他的志愿已定,那就是报考在沪、杭两地的大学,如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学校,他当时不想再离开沪、杭等地,也不想随母亲他们一道南撤。这是一个艰难和痛苦的选择,他和弟弟留下来不走,而母亲迫于当时的政治选择又不得不离开,这样势必会造成骨肉分离,也许他们当时认为不久后可能还会团聚,但没想到却是永别!
这些事情对徐如人的影响很大,有的甚至是难以做决策的。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磨砺与锻炼,使他养成了临事不乱,有自己的判断和主见,不随波逐流的性格,他认为可以自己选择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
1949年5月,杭州解放,此时,距徐如人高中毕业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受战争的影响,以及临近杭州解放前一年左右,国民党失败的经济政策导致社会上的混乱,再加上家庭的变故对当时自己思想上的影响,学习就更不稳定了。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时局动荡、心绪复杂、骨肉分离、情感波动非常大的情况下,青年徐如人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开始临阵磨枪,报考大学,迈出了人生极为艰难的一步,也是从此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