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科的兴起,离不开领军学者。他们不仅了解国际前沿学术动态,熟悉本国的国情和科学研究现状,而且具有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以及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杨承宗先生之于中国放射化学,便是如此。

杨承宗1911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八坼镇,1932 年上海大同大学毕业。1934年秋,杨承宗进入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镭学研究所,跟随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唯一亲授放射化学的中国学生郑大章学习放射化学理论与实验,由此确立了一生的学术方向。1947年杨承宗赴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留学,师从人工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者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儿),1951年获得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最优级。同年10月回国,先后在原子能研究所(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951—1961)、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所(下文简称"二机部五所",现为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1961—1969)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为"两弹"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文简称“中国科大”),杨承宗担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主任。1970年初,他随学校举家南迁合肥。1978年11月,担任中国科大副校长。1980年,创办合肥联合大学并出任创校校长。1994年退休。

杨承宗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核燃料前处理方面。在二机部五所任职期间,杨承宗作为该所最高技术负责人,带领全所科研人员解决了天然铀水冶、纯化和转化各个过程中的放射化学及其工艺问题,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堆浸、清液萃取、协同淋萃、碳酸铵结晶反萃取工艺等铀水冶、纯化领域的先进技术,为中国铀工业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就的同时,杨承宗也为放射化学学科在中国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早在国立北平研究院镭学所时期,他与郑大章的研究工作就使放射化学在近代中国生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创立了首个放射化学实验室,培养了第一代放射化学人才队伍;在《1956一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亦即《十二年远景规划》)制定中,他独自承担了放射化学部分的规划制定工作,确立了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内首批放射化学专业创办过程中,他先是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培训了多位青年教师,并亲自登台给本科生讲课,之后在中国科大创办了放射化学专业;改革开放后,他主持制定放射化学学科规划、筹建专业学会,并担任三届学会理事长,推动该学科走上正常发展轨道。杨承宗先生的学术始终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放射化学学科奠基人。

2011年初,杨承宗先生被列为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二期采集对象。采集项目负责人张志辉立即与陪伴在杨先生身边的女儿杨家翔、女婿远泽清夫妇取得联系,幸闻先生虽已百岁高龄,但精神攫铄,欣然同意接受访谈,分享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杨、远二位都非常支持小组的工作,主动提出帮助收集资料。3月初,采集小组正式开展工作,并派组员赴上海全程参与了2011年第二期采集人员培训班。不久,我们得知杨先生因身体不适而住院调养,遂于4月27日到北京医院拜望。经与家属沟通,决定待杨先生出院恢复健康后另择时间进行适度的访谈。孰料不久之后,杨先生病情突然加剧,于2011年5月27日溘然长逝,令人惋惜!

导 言

日期:2021-06-16

一个学科的兴起,离不开领军学者。他们不仅了解国际前沿学术动态,熟悉本国的国情和科学研究现状,而且具有投身科学事业的热情,以及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乐于奉献的崇高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杨承宗先生之于中国放射化学,便是如此。

杨承宗1911年9月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八坼镇,1932 年上海大同大学毕业。1934年秋,杨承宗进入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镭学研究所,跟随居里夫人(玛丽·居里)唯一亲授放射化学的中国学生郑大章学习放射化学理论与实验,由此确立了一生的学术方向。1947年杨承宗赴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留学,师从人工放射性现象的发现者伊雷娜·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儿),1951年获得巴黎大学理学院科学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最优级。同年10月回国,先后在原子能研究所(现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951—1961)、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所(下文简称"二机部五所",现为核工业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1961—1969)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为"两弹"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文简称“中国科大”),杨承宗担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主任。1970年初,他随学校举家南迁合肥。1978年11月,担任中国科大副校长。1980年,创办合肥联合大学并出任创校校长。1994年退休。

杨承宗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核燃料前处理方面。在二机部五所任职期间,杨承宗作为该所最高技术负责人,带领全所科研人员解决了天然铀水冶、纯化和转化各个过程中的放射化学及其工艺问题,创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堆浸、清液萃取、协同淋萃、碳酸铵结晶反萃取工艺等铀水冶、纯化领域的先进技术,为中国铀工业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学术成就的同时,杨承宗也为放射化学学科在中国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早在国立北平研究院镭学所时期,他与郑大章的研究工作就使放射化学在近代中国生根,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创立了首个放射化学实验室,培养了第一代放射化学人才队伍;在《1956一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亦即《十二年远景规划》)制定中,他独自承担了放射化学部分的规划制定工作,确立了该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内首批放射化学专业创办过程中,他先是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培训了多位青年教师,并亲自登台给本科生讲课,之后在中国科大创办了放射化学专业;改革开放后,他主持制定放射化学学科规划、筹建专业学会,并担任三届学会理事长,推动该学科走上正常发展轨道。杨承宗先生的学术始终与学科发展紧密相连,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放射化学学科奠基人。

2011年初,杨承宗先生被列为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第二期采集对象。采集项目负责人张志辉立即与陪伴在杨先生身边的女儿杨家翔、女婿远泽清夫妇取得联系,幸闻先生虽已百岁高龄,但精神攫铄,欣然同意接受访谈,分享他丰富的人生经历。杨、远二位都非常支持小组的工作,主动提出帮助收集资料。3月初,采集小组正式开展工作,并派组员赴上海全程参与了2011年第二期采集人员培训班。不久,我们得知杨先生因身体不适而住院调养,遂于4月27日到北京医院拜望。经与家属沟通,决定待杨先生出院恢复健康后另择时间进行适度的访谈。孰料不久之后,杨先生病情突然加剧,于2011年5月27日溘然长逝,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