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笃正:呼风唤雨凭科学
出门前看看近期的天气预报,远行前看看目的地中、长期的天气预报,这些都是我们出行的必备工作。那么,是谁让我国的短期天气预报信息如此准确呢?他就是叶笃正。
叶笃正(1916—2013),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 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2005 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关心国家命运
立志投身科学
1916 年叶笃正出生于天津一个封建大家庭里,有14个兄弟姐妹。他性格温和,学习最用功,常常被私塾先生和父亲当作教育其他孩子的榜样。14 岁那年,他进入著名的私立南开学校——在此之前,他接受的都是私塾教育。在私立南开学校就读期间,由于他学习努力,直接跳级上了初三,进入了人才济济的“1935 年班”。在这个先后出过3 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班级里,他也是公认的佼佼者。
在“华北之大,却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年代,叶笃正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为此,即将中学毕业的他还差点儿被学校开除。正是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年代,叶笃正为自己今后的
人生定下了目标:“南开中学的理科教育很好,培养了我学理科的兴趣。我立志要学科学,将来一定要把科学搞好。中国人实在是被人欺负得太厉害了!我感到,许多双脚踩着我,我透不过气来。”
1935 年,叶笃正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大学一年级时参与了“一二·九”运动,1937 年“七七事变”后又积极加入抗日行列。后来的一系列变故让他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明白要想救国还要武装自己的头脑,以科学强国。之后,他便回到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业。就是在那里,他放弃了自己原本特别喜爱的基础物理学,选择了当时对国家更有实际用途的气象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海外学成不忘本
义无反顾回祖国
1945 年,叶笃正赴美留学。由于他勤于钻研,科研硕果累累。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博士论文《大气中的能量频散》,被誉为动力气象学的三部经典著作之一。
1948 年,叶笃正博士毕业并留校工作,在美国气象学界逐渐崭露头角,获得业界广泛赞誉和尊重。然而,在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叶笃正拒绝了美国气象局的高薪挽留,义无反顾地做出了回国的决定。他对导师说:“我觉得新中国是有希望的。我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回到国内,叶笃正很快投入我国大气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中。
1979 年,叶笃正带领中国气象团访问美国。一位当初曾极力劝阻他回国的同窗好友,29 年后问他的第一句话是:“你后悔吗?”叶笃正回答:“我现在一点儿不后悔:第一,我是中国人,我给中国做事,给中国老百姓做事;第二,美国不会给我这么一个舞台来提意见、搞规划。”
不避困难做研究
高原气象建树多
为了研究西藏高原气象,叶笃正常登上高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科学观测。高原上的氧气稀薄,在平原地区生活久了的人们上去后身体一般都不能适应。虽然当时叶笃正身体还很结实,但当他站在高原之巅,耳畔呼呼风雪,严重缺氧也令脑袋轰隆作响,出现了高原反应。不仅如此,高原气候还变化无常,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又雨雪交加。有一次,叶笃正一行人在进行实地监测时,本来前一刻还阳光明媚的天气,忽然间就变得乌云密布、漫天风雪。助手们都忙喊留在帐篷外面继续监测的叶笃正进来避寒。叶笃正却咬咬牙说道:“我们就是来研究高原复杂气象的,风雨雷电正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不能有点困难就躲避,那样是得不到第一手资料的,只要身体还允许,就得咬紧牙关把研究进行下去。”正是由于他们的研究工作,国际上才接受了高原气象学的概念,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风餐露宿搞实验
梦中也在做研究
叶笃正为了研究“大气运动状态是如何改变的”这一课题常到野外考察。这期间经常是风餐露宿,并伴随着无数个昼夜的实验与演绎。为了科学研究,叶笃正身边常常带着一个小本子,有什么新观察、新思路,就立刻记下来,而且总是在不停地思考。有一天,睡到半夜,他突然从床上一跃而起。妻子被惊醒问发生了什么事,他也没有搭理,而是赶紧在一个小本子上快速地记录起来。慢慢地,家人对此也从开始的不解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了。这个习惯叶笃正一直保持到90 多岁,很多想法就是这样被记录下来的。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气象局于1969 年正式发布了短期
天气预报。20 世纪70 年代末,提出并支持建立中国的气象数值预报业务,进一步提高了短期预报信息的准确性。
本文摘自任福军主编的中国科学家故事丛书第1辑之《勇问天 巧问地》(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