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于同隐:“三无”教授的光辉一生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2-09-19

在我国高分子学界,有一位被称作“三无”教授的科学家。他作为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之一和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灵魂人物,却没有建立专属自己的科研实验室,没有组建自己的专业研究团队,也没有形成独具特色、具有精深研究的专业方向和领域。他时刻从发展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乃至中国高分子科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与布局高分子科学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并激励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年轻科学家们尽力去追求个人的科研事业。他就是有着“高分子先生”之称的于同隐

于同隐

热爱化学,留学报国

1917年8月6日,于同隐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小康之家,良好的家境使他从小接受了完备的新式教育。

高中时期,化学老师张式之上课只带两支粉笔,边讲边写,条理清晰,板书整洁,从容流畅,整本教材和每堂课的教案他都熟记在脑中,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张式之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中,于同隐对化学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他决定报考化学专业,从事化学研究。

1934年,于同隐如愿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喜爱。全面抗战爆发后,于同隐在随校西迁期间,聆听了校长竺可桢勉励同学们担负起救国重任的演讲。在抗战救国氛围的感染之下,心怀科技救国、强国之志的于同隐奔赴重庆兵工署材料试验处任职。三年后,转到昆明资源委员会化工材料厂工作。

于同隐浙江大学毕业照

“为了贯彻出国的愿望,同时不太喜欢这些机关中的生活,所以虽然那时学校的待遇低得多,仍旧决心回到学校,一方面自己觉得‘清高’,同时可以准备考公费。”

1943年,认清现实的于同隐决心离开舒适区,开始为出国求索做准备。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国营工厂待遇,回到了母校浙江大学,投身于学术界。在这段时间里,于同隐除了讲授《有机化学》《工业分析》《普通有机》等课程外,还在有机化学家王葆仁的指导下,完成了个人学术生涯中的第一项科研成果,并于1948年发表在当时国内水平最高的专业化学期刊《中国化学会会志》上。

于同隐与王葆仁、高美娟合作完成的处女作首页

该篇论文发表之时,于同隐已身在大洋彼岸,成为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有机化学研究生。1951年1月,于同隐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并成为荣誉化学会会员。他的毕业论文部分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的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和《有机化学》上。

留美期间,于同隐时刻关心国内局势,积极参与留美科协的活动,还曾任密歇根大学支会主席。1951年,于同隐夫妇克服朝鲜战争期间的种种困难后回到了祖国,担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翌年10月,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化学系。

1952年于同隐和大女儿

建立学科,奠基之功

1955年,于同隐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组织编写教材。那时,有机化学这门课还没有合适的教科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于同隐带领同仁编写了《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等讲义,翻译了《有机化学教程习题》等参考文献。在这个过程中,复旦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体系也随之逐步建立起来。

于同隐(左)和学生

与此同时,于同隐也未放弃他钟爱的有机化学研究。1956年,他主持的“硅有机合成”课题被列入《复旦大学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短短几年之间,于同隐成果频出,发表了七八篇论文,充分展示了实力。

1958年,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设高分子化学研究所,于同隐被任命为副所长,同时担任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主任。对于他来说,接受这一任命意味着要放弃已有相当研究基础的有机合成领域,进入全新的高分子科学领域。经过慎重考虑,于同隐决定服从组织安排,根据国家需求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于同隐虽出身有机化学,但他早就认识到高分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除高分子化学之外,还涵盖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等领域,将这些方向融会贯通才能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但那个时候,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都很陌生,更不要说高分子物理。于同隐下定决心,自己带头研究高分子物理,在派人到北京取经的同时,他带领同事与学生“边教边学”。他请老师讲微积分,自己教英文,指导学生阅读高分子经典研究著作,组织翻译学术著作,发表一系列论文,终于初步搭建起了复旦高分子学科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框架。

1965年,复旦大学60周年校庆高分子组合影

老骥伏枥,精心育才

改革开放后,“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花甲之年的于同隐以我国高分子学科领军人物的姿态与雄心,全身心投入到高分子学科的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与学术布局的事业中。1982年底,复旦大学设立材料科学研究所,于同隐出任第一任所长。

于同隐十分关注学术前沿,他通过自身经历所建立的学术网络,广泛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介绍和送出一批又一批学生和同事到国外留学、进修;创设每周一次的教研室学术报告制度,督促年轻教师们通过学术报告提升科研能力;对高分子实验室进行了整顿和重建,大规模更新了仪器设备。经过几年发展,复旦的高分子实验室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并且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980年代于同隐(中间)和他培养的研究生们

1993年,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独立成系,同时建立起了高分子科学研究所,已退休的于同隐担任名誉所长。经过此后几十年的发展,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在国内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大分子等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已经成功跻身国际前沿领域。

复旦大学高分子系2003届研究生毕业合影

(一排左五为于同隐

在创建和奠基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过程中,于同隐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为高分子学科培养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他独到的人才培养方式,被中国第二代高分子学科代表人物沈家骢院士称为“于同隐模式”,其实质就是八个字:学术自由、百花齐放。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于同隐只抓大事不管小事,他的学生、复旦大学教授邵正中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于老师给你圈定一块他认为有价值的地,让你自己去刨,到底能挖出红薯、金子,还是什么都挖不出,就要看你自己的努力程度了。”

不过,于同隐并不是完全“放羊”,他手里有“绳子”,随时会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度与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这样,学生得到了学术训练,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型人才。

2005年,于同隐在书房

于同隐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共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领域可谓广泛,研究方法可谓多样 ,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他却始终淡泊名利,以至于被称为“三无”教授。他始终以大我情怀引领小我进取,激励身边的年轻科学家们去追求个人的科研事业发展,而不是限定他们的专业方向与研究领域。

2006年,于同隐在家读书

2017年2月,于同隐与世长辞。中国高分子事业桃李天下,后继有人,也许是对这位“高分子先生”的最好告慰。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段炼,张剑,张炜.一个人与一个系科:于同隐传[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于同隐:闻令而动跟党走,成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OL].复旦大学,2021.7.17.

https://mp.weixin.qq.com/s/BGg2cFVOB2v8oY_8SuSfew

[3]张剑.风轻云淡的一生:记中国高分子科学奠基人于同隐|逝者[OL].知识分子,2021.2.12.

https://mp.weixin.qq.com/s/LG7F6BoMHLMzQWFR1qrjNg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于同隐:“三无”教授的光辉一生

来源:中国科学家 日期:2022-09-19

在我国高分子学界,有一位被称作“三无”教授的科学家。他作为我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之一和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灵魂人物,却没有建立专属自己的科研实验室,没有组建自己的专业研究团队,也没有形成独具特色、具有精深研究的专业方向和领域。他时刻从发展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乃至中国高分子科学的角度出发,思考与布局高分子科学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并激励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年轻科学家们尽力去追求个人的科研事业。他就是有着“高分子先生”之称的于同隐

于同隐

热爱化学,留学报国

1917年8月6日,于同隐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小康之家,良好的家境使他从小接受了完备的新式教育。

高中时期,化学老师张式之上课只带两支粉笔,边讲边写,条理清晰,板书整洁,从容流畅,整本教材和每堂课的教案他都熟记在脑中,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在张式之生动有趣的授课过程中,于同隐对化学的兴趣被激发了起来。他决定报考化学专业,从事化学研究。

1934年,于同隐如愿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大学期间,成绩优秀,深受老师喜爱。全面抗战爆发后,于同隐在随校西迁期间,聆听了校长竺可桢勉励同学们担负起救国重任的演讲。在抗战救国氛围的感染之下,心怀科技救国、强国之志的于同隐奔赴重庆兵工署材料试验处任职。三年后,转到昆明资源委员会化工材料厂工作。

于同隐浙江大学毕业照

“为了贯彻出国的愿望,同时不太喜欢这些机关中的生活,所以虽然那时学校的待遇低得多,仍旧决心回到学校,一方面自己觉得‘清高’,同时可以准备考公费。”

1943年,认清现实的于同隐决心离开舒适区,开始为出国求索做准备。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国营工厂待遇,回到了母校浙江大学,投身于学术界。在这段时间里,于同隐除了讲授《有机化学》《工业分析》《普通有机》等课程外,还在有机化学家王葆仁的指导下,完成了个人学术生涯中的第一项科研成果,并于1948年发表在当时国内水平最高的专业化学期刊《中国化学会会志》上。

于同隐与王葆仁、高美娟合作完成的处女作首页

该篇论文发表之时,于同隐已身在大洋彼岸,成为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有机化学研究生。1951年1月,于同隐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密歇根大学博士学位,并成为荣誉化学会会员。他的毕业论文部分成果发表在化学领域的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志》和《有机化学》上。

留美期间,于同隐时刻关心国内局势,积极参与留美科协的活动,还曾任密歇根大学支会主席。1951年,于同隐夫妇克服朝鲜战争期间的种种困难后回到了祖国,担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翌年10月,院系调整到复旦大学化学系。

1952年于同隐和大女儿

建立学科,奠基之功

1955年,于同隐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组织编写教材。那时,有机化学这门课还没有合适的教科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于同隐带领同仁编写了《有机化学》《有机结构理论》等讲义,翻译了《有机化学教程习题》等参考文献。在这个过程中,复旦大学有机化学的教学体系也随之逐步建立起来。

于同隐(左)和学生

与此同时,于同隐也未放弃他钟爱的有机化学研究。1956年,他主持的“硅有机合成”课题被列入《复旦大学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重点项目。短短几年之间,于同隐成果频出,发表了七八篇论文,充分展示了实力。

1958年,复旦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设高分子化学研究所,于同隐被任命为副所长,同时担任化学系高分子教研室主任。对于他来说,接受这一任命意味着要放弃已有相当研究基础的有机合成领域,进入全新的高分子科学领域。经过慎重考虑,于同隐决定服从组织安排,根据国家需求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于同隐虽出身有机化学,但他早就认识到高分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除高分子化学之外,还涵盖高分子物理和高分子工艺等领域,将这些方向融会贯通才能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科研体系。但那个时候,师生对高分子化学都很陌生,更不要说高分子物理。于同隐下定决心,自己带头研究高分子物理,在派人到北京取经的同时,他带领同事与学生“边教边学”。他请老师讲微积分,自己教英文,指导学生阅读高分子经典研究著作,组织翻译学术著作,发表一系列论文,终于初步搭建起了复旦高分子学科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框架。

1965年,复旦大学60周年校庆高分子组合影

老骥伏枥,精心育才

改革开放后,“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花甲之年的于同隐以我国高分子学科领军人物的姿态与雄心,全身心投入到高分子学科的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与学术布局的事业中。1982年底,复旦大学设立材料科学研究所,于同隐出任第一任所长。

于同隐十分关注学术前沿,他通过自身经历所建立的学术网络,广泛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介绍和送出一批又一批学生和同事到国外留学、进修;创设每周一次的教研室学术报告制度,督促年轻教师们通过学术报告提升科研能力;对高分子实验室进行了整顿和重建,大规模更新了仪器设备。经过几年发展,复旦的高分子实验室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并且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1980年代于同隐(中间)和他培养的研究生们

1993年,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独立成系,同时建立起了高分子科学研究所,已退休的于同隐担任名誉所长。经过此后几十年的发展,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在国内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大分子等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已经成功跻身国际前沿领域。

复旦大学高分子系2003届研究生毕业合影

(一排左五为于同隐

在创建和奠基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科过程中,于同隐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为高分子学科培养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他独到的人才培养方式,被中国第二代高分子学科代表人物沈家骢院士称为“于同隐模式”,其实质就是八个字:学术自由、百花齐放。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于同隐只抓大事不管小事,他的学生、复旦大学教授邵正中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于老师给你圈定一块他认为有价值的地,让你自己去刨,到底能挖出红薯、金子,还是什么都挖不出,就要看你自己的努力程度了。”

不过,于同隐并不是完全“放羊”,他手里有“绳子”,随时会关注学生的研究进度与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这样,学生得到了学术训练,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也就成为一个真正的研究型人才。

2005年,于同隐在书房

于同隐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共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领域可谓广泛,研究方法可谓多样 ,研究成果可谓丰硕,但他却始终淡泊名利,以至于被称为“三无”教授。他始终以大我情怀引领小我进取,激励身边的年轻科学家们去追求个人的科研事业发展,而不是限定他们的专业方向与研究领域。

2006年,于同隐在家读书

2017年2月,于同隐与世长辞。中国高分子事业桃李天下,后继有人,也许是对这位“高分子先生”的最好告慰。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资料:

[1]段炼,张剑,张炜.一个人与一个系科:于同隐传[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2]于同隐:闻令而动跟党走,成为中国高分子科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OL].复旦大学,2021.7.17.

https://mp.weixin.qq.com/s/BGg2cFVOB2v8oY_8SuSfew

[3]张剑.风轻云淡的一生:记中国高分子科学奠基人于同隐|逝者[OL].知识分子,2021.2.12.

https://mp.weixin.qq.com/s/LG7F6BoMHLMzQWFR1qrjNg

更多科学家资讯,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