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论著目录
50、60年代的主要成果:
翻译著作:
[1]《钢梁极限状态》[苏]伯罗乌杰(Б.M.)著,袁文伯译,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247页.
[2]《极限平衡法结构承载能的计算》[苏]格沃兹杰夫著,袁文伯译,建筑工程出版社1958年.316页,开本20厘米.
[3]《测量误差原理》[苏]恩·斯·彼特罗夫著,袁文伯译,燃料工业出版社,1954年11月,91页;20厘米.
[4]《公路上的闸门桥梁和涵洞》[苏]A.A.德罗诺夫.等/著,袁文伯译,人民交通出版社,1956年.
[5]《煤矿凿井专用设备施工图册》第五册“凿井专用设备设计计算示例”(编校),中国工业出版社,1966年.218页,开本26厘米.
校译或总审阅的著作:
[6]《矿井地面工业建筑物》(1954年9月,燃料工业出版社)
[7]《选矿厂与团矿厂建筑原理》(1957年6月,煤炭工业出版社)
[8]《装配式凿井井架》(1958年,煤炭工业出版社)
[9]《掘进井架天轮平台的计算和设计》(1958年,煤炭工业出版社)
[10]《矿井地面建筑施工准备工作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1958年9月,煤炭工业出版社)等书籍。
50、60年代出版的油印讲义:
[11]自编《金属结构》1955年.(北京矿院1953年—1956用).
[12]主编《材料力学》上、下册(铅印讲义),1960年.(北京矿院1959—1964年用).
[13]自编《结构力学》上册(油印讲义),1964年/1965.
50、60年代写作的科技论文:
[14]《考虑型性的钢结构计算》(1954)
[15]《三腹板梁的应力分析》(1955)
[16]《能量法计算园环稳定》(1961)
70、80年代的主要著作:
[17]《工程力学手册》,煤炭出版社,1988年.本手册内容包含结构计算和机械设计中经常遇到的原理、方法、公式和有关资料,共140万字.荣获1990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国家级奖励,科技图书最高奖).
[18]主编《凿井工程图册》第五册“凿井专用设备设计计算示例”,煤炭工业出版社,1989年。此书煤炭部的重点书,对凿井施工带来很大方便,对凿井设备设计计算起了示范和指导作用。
[19]《岩土力学进展》(副主编),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年。本书反应了我国岩土力学研究的进展和水平.
[20]审阅著作《带斜柱的多层钢架计算》(煤炭工业出版社,1978年)
[21]审阅著作《建井工程结构》(上下册,上册钢结构,下册钢筋混凝土结构,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年5月。)
[22]校译[澳]H.G.Poulos, E.H.Davis,《岩土力学弹性解》,译孙幼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70、80年代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23]袁文伯,吕家立.钩头超过弹性后两个阶段承载能力[J].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79 (04).
[24]袁文伯,吕家立.平面曲杆两个强度计算公式之间及和吊钩强度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第一届建井学术会议,1979年,杭州.
[25]袁文伯.关于凿井提升钩头及连接装置的安全系数和钩头系列问题[J].煤炭科学技术,1980 (11).
[26]袁文伯,吕家立.起重吊钩的屈服阶段承载能力和强化阶段承载能力[J].起重运输机械,1981(02).
[27]袁文伯,陶龙光.关于立井矸石吊桶提梁的安全系数问题.建井学术会议论文,1982年.
[28]袁文伯,陶龙光.建井专用钩头、连接装置、大型吊桶的研制资料汇编(包括研究论文6篇,实验报告 4篇,设计计算3篇,前言和总装图等),1982年8月.
[29]袁文伯,陶龙光.凿井钩头、连接装置、4立方米和5立方米大矸石吊桶研制工作鉴定报告,1982年10月.
[30]袁文伯,陶龙光.提升矸石提梁的四个阶段承载能力[J].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6(02).
[31]袁文伯,王敦子.用洞径收敛量值预报喷层强度的理论和方法[J].煤炭学报,1983(01).
[32]袁文伯,马英明,陈宽德.非均质弹性冻结壁应力分析[J].煤炭学报,1983(02).
[33]袁文伯,陶龙光.凿井提升矸石吊桶提梁的塑性分析与计算[J].建井技术,1983 (04).
[34]袁文伯,林小松.用双向三角级数法解悬臂矩形荡板在边缘荷载作用下的弯曲[J].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5(01).
[35]袁文伯,陈进.岩体应变软化特性对围岩应力状态的影响.“国际体态会议论文集”,1985年,徐州.
[36]袁文伯,陈进.考虑岩体塑性软化的围岩应力分析[J].煤炭科学技术副刊(软岩巷道掘进与支护论文选编专集),1985(09).
[37]林小松,袁文伯.用双向三角级数法解悬臂矩形荡板在静水压力下的弯曲[J].工程力学,1986(02).
[38]袁文伯,陈进.软化岩层中巷道的塑性区与破碎区[J].煤炭学报,1986(03),77-84.
[39]林小松、袁文伯,用双向三角级数法解悬臂矩形薄板在均布荷载下的弯曲[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5(8),735-744.
[40]袁文伯、程品三:地基的非局部弹性场.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科技报告会论文,1986年5月.
[41]袁文伯,陈进.二次支护的合理形式与设计方法.建井学术会议论文,1986年12月,广州.
[42]陈进,袁文伯.软岩巷道的支护问题[J].建井技术,1986(04).
[43]袁文伯、余耀胜:地基土变形与倒锥台基础塔动力特性[J].煤矿设计,1986(07).
[44]袁文伯,陈进.岩土渐进破坏分析的数值方法.第一届全国计算岩土力学会议论文,1987年7月,成都.
[45]陈进,袁文伯.砂浆锚杆的加固作用计算[J].建井技术,1987.(01).
[46]袁文伯,陈进.脆性材料渐进破坏的理论研究.第三届一般力学及青年力学研讨会论文集,1987年5月,武汉.
[47]袁文伯,陈进.矿山巷道围岩变形与破坏过程的理论研究.科学技术研究报告,1988年10月.
[48]陈进,袁文伯.巷道围岩的脆性破坏理论[J].工程力学,1989(02).
[49]袁文伯,陈进.井巷围岩加固的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研究报告,1989年10月.
[50]陈进,袁文伯.岩体结构流变分析的粘弹塑性解答,1988第三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1988年.
[51]袁文伯,陈进.巷道围岩渐近破坏的粘弹性状态分析[J].中国矿业学院学报1988(03).
[52]袁文伯,陈进.地下岩体结构的弹塑性与极限状态分析[J].工程力学,1988(01).
[53]袁文伯,陈进.围岩破坏与膨胀的理论研究[J].软岩工程,1988(02).
[54]袁文伯,余耀胜.钢筋混凝土井架地震内力组合分析.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研究资料之一,1988年12月.
[55]袁文伯、余耀胜:钢筋混凝土井架振动特性和地震反应.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研究资料之一,1986年.
[ 56]袁文伯、余耀胜:钢筋混凝土井架抗震研究.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研究资料,1989.
[57]袁文伯,吴永新等.《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井架条文及条文说明(征求意见稿),1989年9月.
[58]陈进,袁文伯.锚杆加固巷道围岩的计算与设计[J].煤炭学报,1989,(03).煤炭技术第27卷.
[59]袁文伯,陈进.岩土介质变形与破坏的基本理论.工程力学(论丛),1989.
[60]袁文伯,陈进.全长粘结式锚杆的加固作用分析[M].矿井支护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1990,8-19页.
[61]袁文伯,陈进.井巷围岩加固的基本原理[M].岩土力学进展.中国展望出版社,1990,319-324页.
[62]袁文伯、余耀胜:钢筋混凝土井架振动特性和地震反应.煤矿地面建筑(煤矿地面建筑学术论文集).煤炭工业出版社,1991,96-103页.
[63]程品三、袁文伯;Griffith裂纹的非局部弹性解析应力场[J];科学通报;1988年18.
[64]Effects of strain-softening behavior of rock mass on stress around a circularopening ( with Chen Jin) , Mining Science Technology. 1987 706-713).
[65]The progressive failure of the rock mass surrounding an opening by BEM(With Chen Jin),Proc.6th.Int.Conf.on Numerical Method in Geomechanics, Innsbruck, 1988, Austria.
[66]A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for the progressive failure of rock medium(withChen Jin),Proc. of 10th.BEM Conf.1988, Britain.
[67]The brittle failure of rock mass surrounding an opening(with Chen Jin),Proc. int. Sym.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1988, New Delhi.
[68]Progressive failure of the tunnel at depth(with Chen Jin), Rock at GreatDepth,1989,Rotterdam.
[69]Progressive failure of the tunnel in Viscoelastic-plastic Rock mass. Proc.Int.Progress and Innovation in tunneling. Canada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