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张乾二:八旬老院士以敢言能言闻名

来源:福州新闻网      日期:2016-07-28

【人物名片 】

张乾二

中科院院士、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1947年考入厦大,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张乾二是我国著名的理论化学家,致力于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研究,在量子化学的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原子簇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及多电子的群论方法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理论突破。 

张乾二操作VAXII计算机。(资料图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

卢嘉锡和张乾二(右)在交流。 (资料图片)

 

张乾二正在给学生讲课。    (资料图片)

两年前曾遭遇严重车祸的中科院院士、厦大教授张乾二昨天不仅精神矍铄地参加自己从教60年庆典,而且恢复了以往的锐气——在庆典上,他不忘批评当前学术界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他也许了愿:希望能重新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解一个曾在中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化学理论。

80岁的张乾二是赫赫有名的量子化学家,与之能媲美的是他的“敢言”,他毫不留情的批评有时很让人下不了台,但是,他也擅长讲笑话,时常逗得人捧腹大笑。

省市老领导洪永世、朱亚衍、吴新涛,市领导欧阳建,还有张乾二的老同事、学生等参加庆典。

张乾二所从事的量子化学实际上是理论化学一个很核心的内容,即要用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的规律来解释化学里的一些现象——化学研究领域很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分子如何结构,它的结构规律到底怎么样;第二,化学反应怎么样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到底怎么样。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都要量子化学的方法。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庆典在张乾二登台发表从教60年的感想达到高潮,一上台,这位被人形容为说话像子弹一样不会拐弯抹角的惠安崇武人操着浓厚的乡音直言不讳地说,没想到庆典大会开得这么长。

他接着谦虚地说,大家讲了很多我没有做到的事。

据说,他的同事派出许多“说客”才使他同意举办从教纪念庆典,并为他出版了论文集。张乾二说,论文集让他感慨万分——他发现真正能留下来的并不多。

这时他突然说,对不起,我又要提意见了。

在满场的笑声中,张乾二批评了现在的评估体系,他抱怨说:整天都在评价,评价一年要发表多少篇论文,这些论文的影响因子到底有多大?

2006年,厦大三名院士遭遇车祸,张乾二是其中之一,车祸不仅让张乾二大伤元气,也迫使他不得不放下教鞭。昨天,他透露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为研究生开设一门名为共振论的选修课。

共振论是美国人提出的观点,解放初在中国受到批判。张乾二昨天回忆说,1956年,卢嘉锡也终于在厦大化学馆举行了共振论的批判会,批完后,张乾二问马列部的老师感想如何,后者说,卢嘉锡在介绍共振论时讲得津津有味,而批判的观点都是报纸上说的,毫无新意,总之,“明批实悼”。

张乾二说,近期他重新读了共振论,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批判共振论,使得中国的结构化学落后了不少年。

张乾二昨日也向大家介绍了车祸后自己的恢复情况,他说,最大的问题是不协调,左脚迈出去之后,右脚总是要慢半拍,所以,摔了三次。

他最后总结说,一生并无雄心壮志,嘻嘻哈哈地走过来,走到哪里算哪里——每个人都想一直走下去,但是怎么可能呢?

这时,他及时打住了,说,今天这种日子,我不能再说怪话了。

和学生“称兄道弟”的严师

张乾二的世界,就像他所从事的理论科学:任何事情,要么对,要么错,没有中间地带。

师从一南一北两位化学泰斗

1947年,张乾二考入厦大化学系,系主任就是刚从美国归来的卢嘉锡,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师生缘从此展开。

大二时,卢嘉锡推荐张乾二到厦大在鼓浪屿开办的校友中学教数学,这也是80岁的张乾二有60年从教经历的原因。

张乾二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乡村教师——大学毕业前热播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张乾二受此鼓舞,在毕业志愿表填上“到农村当教师”,不过,他被推荐读研究生,导师就是卢嘉锡。

张乾二回忆说,卢老师知道我有个缺点,如果是A+B=C这样的代数推理,往往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如果是具体的数字计算,却会出错,所以,当时凡是有数字计算,卢老师都特地留给我做。这使得后来张乾二后来在做理论研究时,数学计算能力发挥很大作用,经常能从数字计算的一些结果发现一些规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张乾二到吉林大学物构研讨班学习,时任吉大校长的唐敖庆为他们上课。

从现在看,张乾二身上,有不少卢嘉锡和唐敖庆一南一北两位化学泰斗打下的烙印。

靠“张氏乐观法”顺利渡过三个坎

张乾二的人生,经历过三个大坎,特别是后两次,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

“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是张乾二受到的第一个冲击,他还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第一任妻子,在生下儿子三天后去世。

十年前,不幸又在一个命运的拐角等待张乾二——在鼓浪屿的家,小偷破门而入,被他发现后拔出刀来,双方在争抢时,小偷把他刺了18刀,其中一刀把肺都刺破了,另一刀从心包旁刺过。在医院里,浑身是血的张乾二被推去做CT,医生议论说,这位是跟歹徒做斗争的英雄,当时,还有人说,他试图做歹徒思想工作,使后者弃恶从良,但是,张乾二前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这些是谣言!

他说,我当时是怕得要死,跟他抢刀,实在是出于本能。

2006年,张乾二又遭遇不测——他坐的车出了车祸,被推进第一医院手术室时,听见主任对护士长说:你要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有活下去的决心。护士长回答,不要做了,他刚才已经在开玩笑了。

他承认所经历的坎,令他“很辛苦”,不过,张乾二用“张氏乐观法”来看待自己曾经经历的不幸,他说,我的后两次遭遇,都十分好记,1998年被刺伤发生在8月23日,会令人联想起厦门历史上著名的“8·23炮战”,至于2006年那场车祸,就更好记了,居然发生在9月11日。

他的朋友们认为,正是“张氏乐观法”令他在遭受几乎是致命性的打击后屹立不倒。据说,张乾二不管白天如何生气,晚上照样能呼呼大睡,这个本事让他的同辈羡慕得不得了。

爱发“牢骚”,其实内含深意

张乾二还以爱发牢骚和“讲怪话”闻名。厦大校长朱崇实昨天说,他刚上任时,就有人告诉他:张乾二自称是厦大最爱发牢骚的老师。不过,朱崇实后来发现,张乾二发牢骚时,也是他发表真知灼见之时。

朱崇实昨天在代表校方做的发言中说,在张乾二的牢骚中,我们找到了学校的不足和改进工作的方法。

张乾二有不少惊人之言,例如,他说,现在大家都说,我是要为国家搞科研,这些都是空话。要把探索自然规律作为终身的目标,踏踏实实地做,往往会成功,这样自然对国家就会产生影响。

几年前,在获得一个大奖后接受本报采访时,他通过自嘲来发表自己得奖的感言。他说,如今,从事基础研究的人都被认为是不值钱的,像我这种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能得到奖励,真的没想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张乾二出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所长和厦大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很难想象这位说话横冲直撞的科学家是如何当官的,张乾二自己说,当时,他跟物构所党委书记交待:我这个人是有什么说什么的,所以,有什么保密的事,你千万不要跟我说。

上课一气呵成,不用看教案

喜欢歌剧的张乾二曾说过一句似乎是“矫情”的话:如果有来生,我还当老师,这的确是他的肺腑之言——他认为教师职业最大的优点是:不用巴结谁,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还可以说自己要说的话。

张乾二的学生、现在在美国西密西根大学的莫亦荣说,刚开始从事科研时,他曾颇为自得地告诉老师:和上课考试相比,通过科研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哪知,张乾二告诉他,最高境界是通过教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能使自己受益。

和一些科研人员把教学当成负担相反,张乾二把教书当成乐趣。只要第二天有课,那么,前一天你无法见到他,他准躲在家里备课。

第二天,他会带上一小片纸去上课,但是,他一般不会看纸片,所有东西都装在他脑海里。他的学生昨天不约而同地回忆说,一黑板的公式推导,老师一气呵成,没有发现任何符号的差错。

张乾二讲课据说也极其富有特点,声音洪亮,他的学生、厦大原副校长林连堂说,大家说,老师在旧化学馆311上课,站在隔壁的生物馆都可以听到。

朱崇实形容说,对于学生来说,张乾二是厦大为数不多可以像朋友、像兄弟、甚至可以跟他开玩笑的老师。不过,张乾二也以严格闻名。

尽管如此,他的学生仍然十分爱戴他,张乾二的助手黄伟珺说,手下人遇到生活困难,他会记在心上,不仅如此,他帮人时还顾及别人的感受,令人感动。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张乾二:八旬老院士以敢言能言闻名

来源:福州新闻网 日期:2016-07-28

【人物名片 】

张乾二

中科院院士、厦大化学化工学院教授。1947年考入厦大,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张乾二是我国著名的理论化学家,致力于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研究,在量子化学的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原子簇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及多电子的群论方法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理论突破。 

张乾二操作VAXII计算机。(资料图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

卢嘉锡和张乾二(右)在交流。 (资料图片)

 

张乾二正在给学生讲课。    (资料图片)

两年前曾遭遇严重车祸的中科院院士、厦大教授张乾二昨天不仅精神矍铄地参加自己从教60年庆典,而且恢复了以往的锐气——在庆典上,他不忘批评当前学术界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他也许了愿:希望能重新走上讲台,为学生讲解一个曾在中国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化学理论。

80岁的张乾二是赫赫有名的量子化学家,与之能媲美的是他的“敢言”,他毫不留情的批评有时很让人下不了台,但是,他也擅长讲笑话,时常逗得人捧腹大笑。

省市老领导洪永世、朱亚衍、吴新涛,市领导欧阳建,还有张乾二的老同事、学生等参加庆典。

张乾二所从事的量子化学实际上是理论化学一个很核心的内容,即要用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的规律来解释化学里的一些现象——化学研究领域很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分子如何结构,它的结构规律到底怎么样;第二,化学反应怎么样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到底怎么样。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都要量子化学的方法。

历时两个多小时的庆典在张乾二登台发表从教60年的感想达到高潮,一上台,这位被人形容为说话像子弹一样不会拐弯抹角的惠安崇武人操着浓厚的乡音直言不讳地说,没想到庆典大会开得这么长。

他接着谦虚地说,大家讲了很多我没有做到的事。

据说,他的同事派出许多“说客”才使他同意举办从教纪念庆典,并为他出版了论文集。张乾二说,论文集让他感慨万分——他发现真正能留下来的并不多。

这时他突然说,对不起,我又要提意见了。

在满场的笑声中,张乾二批评了现在的评估体系,他抱怨说:整天都在评价,评价一年要发表多少篇论文,这些论文的影响因子到底有多大?

2006年,厦大三名院士遭遇车祸,张乾二是其中之一,车祸不仅让张乾二大伤元气,也迫使他不得不放下教鞭。昨天,他透露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为研究生开设一门名为共振论的选修课。

共振论是美国人提出的观点,解放初在中国受到批判。张乾二昨天回忆说,1956年,卢嘉锡也终于在厦大化学馆举行了共振论的批判会,批完后,张乾二问马列部的老师感想如何,后者说,卢嘉锡在介绍共振论时讲得津津有味,而批判的观点都是报纸上说的,毫无新意,总之,“明批实悼”。

张乾二说,近期他重新读了共振论,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批判共振论,使得中国的结构化学落后了不少年。

张乾二昨日也向大家介绍了车祸后自己的恢复情况,他说,最大的问题是不协调,左脚迈出去之后,右脚总是要慢半拍,所以,摔了三次。

他最后总结说,一生并无雄心壮志,嘻嘻哈哈地走过来,走到哪里算哪里——每个人都想一直走下去,但是怎么可能呢?

这时,他及时打住了,说,今天这种日子,我不能再说怪话了。

和学生“称兄道弟”的严师

张乾二的世界,就像他所从事的理论科学:任何事情,要么对,要么错,没有中间地带。

师从一南一北两位化学泰斗

1947年,张乾二考入厦大化学系,系主任就是刚从美国归来的卢嘉锡,两人长达半个世纪的师生缘从此展开。

大二时,卢嘉锡推荐张乾二到厦大在鼓浪屿开办的校友中学教数学,这也是80岁的张乾二有60年从教经历的原因。

张乾二最初的理想是当一名乡村教师——大学毕业前热播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张乾二受此鼓舞,在毕业志愿表填上“到农村当教师”,不过,他被推荐读研究生,导师就是卢嘉锡。

张乾二回忆说,卢老师知道我有个缺点,如果是A+B=C这样的代数推理,往往完成得很出色,但是,如果是具体的数字计算,却会出错,所以,当时凡是有数字计算,卢老师都特地留给我做。这使得后来张乾二后来在做理论研究时,数学计算能力发挥很大作用,经常能从数字计算的一些结果发现一些规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张乾二到吉林大学物构研讨班学习,时任吉大校长的唐敖庆为他们上课。

从现在看,张乾二身上,有不少卢嘉锡和唐敖庆一南一北两位化学泰斗打下的烙印。

靠“张氏乐观法”顺利渡过三个坎

张乾二的人生,经历过三个大坎,特别是后两次,几乎与死神擦肩而过。

“文革”中被打成牛鬼蛇神,是张乾二受到的第一个冲击,他还忍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他的第一任妻子,在生下儿子三天后去世。

十年前,不幸又在一个命运的拐角等待张乾二——在鼓浪屿的家,小偷破门而入,被他发现后拔出刀来,双方在争抢时,小偷把他刺了18刀,其中一刀把肺都刺破了,另一刀从心包旁刺过。在医院里,浑身是血的张乾二被推去做CT,医生议论说,这位是跟歹徒做斗争的英雄,当时,还有人说,他试图做歹徒思想工作,使后者弃恶从良,但是,张乾二前日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这些是谣言!

他说,我当时是怕得要死,跟他抢刀,实在是出于本能。

2006年,张乾二又遭遇不测——他坐的车出了车祸,被推进第一医院手术室时,听见主任对护士长说:你要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有活下去的决心。护士长回答,不要做了,他刚才已经在开玩笑了。

他承认所经历的坎,令他“很辛苦”,不过,张乾二用“张氏乐观法”来看待自己曾经经历的不幸,他说,我的后两次遭遇,都十分好记,1998年被刺伤发生在8月23日,会令人联想起厦门历史上著名的“8·23炮战”,至于2006年那场车祸,就更好记了,居然发生在9月11日。

他的朋友们认为,正是“张氏乐观法”令他在遭受几乎是致命性的打击后屹立不倒。据说,张乾二不管白天如何生气,晚上照样能呼呼大睡,这个本事让他的同辈羡慕得不得了。

爱发“牢骚”,其实内含深意

张乾二还以爱发牢骚和“讲怪话”闻名。厦大校长朱崇实昨天说,他刚上任时,就有人告诉他:张乾二自称是厦大最爱发牢骚的老师。不过,朱崇实后来发现,张乾二发牢骚时,也是他发表真知灼见之时。

朱崇实昨天在代表校方做的发言中说,在张乾二的牢骚中,我们找到了学校的不足和改进工作的方法。

张乾二有不少惊人之言,例如,他说,现在大家都说,我是要为国家搞科研,这些都是空话。要把探索自然规律作为终身的目标,踏踏实实地做,往往会成功,这样自然对国家就会产生影响。

几年前,在获得一个大奖后接受本报采访时,他通过自嘲来发表自己得奖的感言。他说,如今,从事基础研究的人都被认为是不值钱的,像我这种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能得到奖励,真的没想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张乾二出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所长和厦大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很难想象这位说话横冲直撞的科学家是如何当官的,张乾二自己说,当时,他跟物构所党委书记交待:我这个人是有什么说什么的,所以,有什么保密的事,你千万不要跟我说。

上课一气呵成,不用看教案

喜欢歌剧的张乾二曾说过一句似乎是“矫情”的话:如果有来生,我还当老师,这的确是他的肺腑之言——他认为教师职业最大的优点是:不用巴结谁,只要教好书就可以了,还可以说自己要说的话。

张乾二的学生、现在在美国西密西根大学的莫亦荣说,刚开始从事科研时,他曾颇为自得地告诉老师:和上课考试相比,通过科研更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哪知,张乾二告诉他,最高境界是通过教学——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能使自己受益。

和一些科研人员把教学当成负担相反,张乾二把教书当成乐趣。只要第二天有课,那么,前一天你无法见到他,他准躲在家里备课。

第二天,他会带上一小片纸去上课,但是,他一般不会看纸片,所有东西都装在他脑海里。他的学生昨天不约而同地回忆说,一黑板的公式推导,老师一气呵成,没有发现任何符号的差错。

张乾二讲课据说也极其富有特点,声音洪亮,他的学生、厦大原副校长林连堂说,大家说,老师在旧化学馆311上课,站在隔壁的生物馆都可以听到。

朱崇实形容说,对于学生来说,张乾二是厦大为数不多可以像朋友、像兄弟、甚至可以跟他开玩笑的老师。不过,张乾二也以严格闻名。

尽管如此,他的学生仍然十分爱戴他,张乾二的助手黄伟珺说,手下人遇到生活困难,他会记在心上,不仅如此,他帮人时还顾及别人的感受,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