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乾二院士——厦门大学教授
张乾二:量子化学家。福建惠安人。1928年8月出生于福建惠安。1947年就读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51年被录取为研究生。1954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
曾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现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结构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科学成就
在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中,研究新的耦合系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使计算方法标准化,并将弱场和强场理论的计算相互沟通,改进和简化计算方法的普适化。发展了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在原子簇化学键理论研究中推导出旋转群─点群变换系数的闭合表达式,为簇骼多面体分子轨道的构造和计算的统一处理提供了可能。
在探索簇合物电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方法”,既可对簇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行定量计算,又可对所给结构的合理性做出定性的判断和解释。在多电子体系的量子化学研究中,解决了酉群内外积耦合系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并提出一种与经典结构式相对应的新型多电子体系波函数(键表),建立了价键理论的对不变式方法与直观的化学反应规则,为多电子体系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键表酉群方法。
他带领的小组培养出磷酸二氢铵等晶体,成为我国在水溶液中培养晶体的开创者之一。
1963年他参与解决了配位场中群链分解问题与有关耦合系数的计算问题。
1979年《配位场理论方法》一书的出版,在国际化学界引起震动。中国化学家在配位场方面研究领先于国际水平10余年。1982年该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在分子轨道图形方法、原子簇化学键理论、多电子体系酉群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于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国内外十几家权威杂志上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出版4部专著,1部译著。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