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朱起鹤院士设立彭德怀奖学基金

作者:腾叙兖      来源:哈军工北京校友会      日期:2016-08-25

去年12月,我应邀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大学生作报告期间,魏潾副校长告诉我,朱起鹤院士捐给学校一笔款,设立了彭德怀奖学基金,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大学生。闻听这个消息,我感动不已,因为这可能是国内的第一例。我对魏副校长说,下次进京我一定去看望朱老师。

朱起鹤院士是跟随陈赓院长创建哈军工的第一批老教师,为我国的国防科教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当年我在创作《哈军工传》的时候,曾两次登门拜访朱老师,畅谈史话,深受教益,他的传奇人生故事我大都写进书中。近几年在北京校友会举办的大型会议中我与朱老师相遇几回,但匆匆忙忙的,来不及深谈。这次去北京编辑新书,忙了半个月,但无论如何我得去看望朱老师。

3月29日(周六)上午,我赶到海淀黄庄,朱老师和师母在家等我来。生于1924年7月12日的朱老师,年逾九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看似消瘦却很硬朗。谁能相信这位高龄老人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还能打网球。现在,朱老师还领着年轻弟子做课题。作为哈军工学生,我们真是惭愧,身体远不如老师。

我首先向朱老师赠送第二版《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一书,朱老师高兴地翻阅着,他对我多年来深入研究彭德怀历史并出版专著极为赞赏。谈起彭德怀奖学基金,朱老师说,在弘扬哈军工精神,传承哈军工光荣传统方面,哈尔滨工程大学做得很好。所以他决定捐赠一笔款子,以民族英雄彭德怀的名义去帮助年轻一代学子,希望年轻一代了解彭德怀元帅的一生,学习彭德怀的高风亮节。交谈中,朱老师对彭老总的崇敬溢于言表,他还回忆起当年为彭德怀的大侄子彭起超上课的往事。

15年前我为朱老师和师母拍过一张照片,这回再拍一张吧,岁月不饶人,两位老人都明显苍老了,你想,连我都72岁喽。

在这篇博文的最后,我重新贴出《哈军工传》的第二十章后半部分,使网友们能了解1952年底到1953年冬刚到哈军工任教的朱起鹤,他后来在核潜艇研制、核武器研制及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上的贡献;文革中被潘复生一伙残酷迫害、被造反派打成重伤、投入监牢等人生历程,可以从我的书里找到,恕不赘述。

2015年3月29日,我与朱老师合影留念

附录:《哈军工传》第二十章

哈军工时代的朱起鹤

一进入十月中旬,北国漫长的冬季就要开始了,年轻人穿上秋衣秋裤还能抵挡一阵,而中老年人无论如何要穿上棉衣。一大早,戴着皮帽子的周明鸂就去喊梁守槃,自从去年12月底陈赓提出成立教育工作者协会以来,筹备工作竟长达十个月。其间拟订了章程,选举了十三人组成的教协委员会,周明鸂为主任,朱起鹤、卢庆骏、梁守槃、任新民、戈果为副主任。

今天是1953年10月31日,上午就要举行成立大会,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开会前他想最后检查一下梁守槃和朱起鹤是否把各自的报告都准备好了。

梁守槃把周明鸂让进屋里,指着手中的讲稿说:“老周啊,报告我都能背下来了,就是我这普通话,恐怕不大标准呢。”

周明鸂说:“你的普通话比我强,又不是讲空气动力学,何况报告已事先发给大家看过。”两个人一起去找朱起鹤,朱起鹤已在楼下等候,他高高瘦瘦的身材,面庞清秀而白皙,乍一看是一个文弱书生。

“你放心吧,周主任,”朱起鹤跟着周明鸂上了班车,微笑道,“报告内容已多次征求过大家的意见了,估计不会有大的改动。”在班车上,三个人又商量了一阵。

王字楼小礼堂里,已坐满了老教师和200多名年轻的助教,陈赓和其他院、系领导也来了,会前他和大家聊家常,会场笑声不断。

周明鸂首先作简短的报告。他说,在院长和院政治部的关怀和帮助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了。我们教协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院政治部领导下,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政治水平;二是作为领导与群众联系的机构,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团结,搞好教学工作;三是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协助解决有关生活福利问题。

接着梁守槃作关于协会章程草案的报告,继而朱起鹤报告教协的工作计划。

陈赓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上台祝贺教协的成立。他说,教协是教育工作者的群众组织,院党委决定撤消专门负责教师工作的政治协理员编制,让教授、专家们自己管理自己的政治学习和文化生活,院党委这一提议已经得到军委总政治部的同意。陈赓开玩笑说:“我看今天教协开的成立大会就很有水平:短小精干,不拖泥带水,这是个好开端。下面我给大家作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也要向你们学习,少讲一点好不好?”

最喜欢听陈赓报告的教师们都笑着摇头摆手:“可别呀,请院长多讲一点!”

散会的时候,陈赓叫上朱起鹤和他一起走。天上飘下来稀疏的雪花,气温还不算低。陈赓一开口就问:“我的新郎官,想不想老婆呀?”朱起鹤的脸刷地红了,他今年8月才回北京结婚,回学院的时候正赶上辽河发大水,沈阳一带交通中断,他好不容易绕个大圈子才回到哈尔滨。

陈赓又继续开玩笑:“还不好意思呢,你是学化学的,这男女之间总得有点什么化学反应才行啊!”说到这儿,陈赓自己先收住笑,物理教授会的领导工作就压在李天庆和朱起鹤这两位副教授的肩上,他们不过才29岁呢。学院化学教员不缺,而物理教员又不够,这才决定让朱起鹤改行,他没有任何怨言就改教物理课,编教材,备课,学俄语,深入学员大队,朱起鹤一心扑在教学上,看似单薄的身体里蕴藏着用不完的力量。想到这儿,陈赓说:“快把爱人接来吧,两个人在一起才像个过家的样子。”

陈赓在小平房前停住了,他指着朱起鹤一身臃肿的蓝布棉衣说:“你这身老百姓的行头再穿几天吧,院里已经批准了你的入伍申请,具体什么时候宣誓,等政治部的通知。”朱起鹤心中一阵悸动,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他抬手向陈赓敬了一个军礼,按照军人条令的规定高声说:“谢谢院长!我可以走了吗?”

陈赓笑道:“在我这儿吃午饭吧,今天是星期六,晚上大和旅馆有舞会,你可以去跳舞啊!”

朱起鹤不好意思在院长这儿吃饭,陈赓也不强留。路过工字楼大食堂,朱起鹤进去买了两个馒头,一碗汤,三口两口吃完了午饭,看看上班时间还早,就到文庙院子里转转。

他漫步在两排松树之间,墨绿色的松针散发出淡淡的松香味儿。“我要参军了,组织上终于批准了我的请求了。”他亢奋地昂起头,望着挺拔苍劲的树干,洁白的雪花无声而温柔地飘落在他的脸上,朱起鹤感到一阵凉丝丝的惬意。这松树起码有几十年的年龄了吧,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自己也快到“而立之年”了,悠悠往事似乎刚在眼前发生。

朱起鹤祖籍浙江宁波,1924年7月12日出生在天津市,父亲朱继圣是经营天津仁立毛纺厂的民族实业家。天资聪明的朱起鹤,顺利读完中学,考入辅仁大学。抗战之时,京津哪有安放书桌之地,他辗转到了重庆,先在内迁的复旦大学读了半年书,他喜欢化学专业,而复旦化学系实力太差,朱起鹤便重新考入中央大学化工系,在山城读了三年书,1947年在南京毕业后,他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化工研究生。面对国民党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不止的时局,朱起鹤心灰意冷,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漂洋过海,考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工系,鉴于朱起鹤已在北大读过一年研究生,这所美国名校同意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一位慈祥温和的老教授。于是,朱起鹤就在旧金山海湾边的美丽校园里潜心做学问。课余,他经常和一群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兴奋地谈论着解放军秋风扫落叶般的进军消息,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伯克利城的时候,朱起鹤情不自禁,彻夜难眠,他决定尽快取得学位,回去建设新中国。

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深爱自己祖国的朱起鹤再也没有耐心坐在实验室里了,既然美国是敌国,就要赶快离开。他找导师,婉转地说明离意,导师从心里不愿意看到这个聪明的中国青年学业半途而废,导师说,还是抓紧完成论文吧,买到船票尚需时日,浪费时间岂不可惜。朱起鹤想想也对,于是他一边抓紧完成博士论文,一边去联系船票,准备回国。

那时每三个礼拜就有一班船从旧金山开往香港,每条船上都有中国留学生回大陆,奇怪的是,美国仍愿意为中国留学生支付船票钱。死心眼的朱起鹤鄙夷使用美国人的钱,他以华侨回国探亲的名义买了一张船票。同学们都笑他傻,美国佬的钱不花白不花,回国心切的朱起鹤顾不上这许多了,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辞别善良友好的导师,在刺骨的东太平洋寒风中,登上西去的轮船。

1951年3月,朱起鹤走过罗湖桥,踏上祖国的大地,4月初就到燕京大学报到。在一年后的院系调整中,朱起鹤成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年轻的副教授。

1952年的国庆节刚过,化学系主任找朱起鹤说,“听说中央在哈尔滨成立一个军事方面的大学,大概是培养造武器的学生吧,高教部要从我们化学系调一个教授,别人都不愿意去,你愿意去吗?”

没想到,静如处子的朱起鹤立即表态:“我愿意去!”

平时沉默寡言,斯斯文文的文弱书生,内心却充满炽如热火的爱国激情。朱起鹤当时的反应是,我们正和美国人厮杀,没有武器怎么打仗?中央要成立的这个大学肯定很重要,否则还用得着高教部来调人?

朱起鹤兴冲冲地来到北海报到处,接待他的是和蔼可亲的任新民,两个人一见如故。朱起鹤突然想起他那些北大的学生们,他问任新民:“我能不能把北大的课讲完以后再去哈尔滨呢?”

任新民说:“不行啊,军工学院急需教员,现在第一期学员快报到了,陈赓院长急得不行。”

朱起鹤只好告别未婚妻去了火车站,任新民和许鸣真正在等他。火车要开动了,送行的任新民却坐下来。朱起鹤奇怪地问:“怎么,你也去哈尔滨吗?怎么空着手?”

任新民说:“我在天津下车,要给四位上海方向来的教授们送行呢。”

在天津火车站,任新民又把曾石虞、刘景伊、龚家鹿和张良起四位送上卧铺车厢。

这一路上,朱起鹤和四位上海教师混熟了,曾石虞和龚家鹿话不多,还是年轻人合得来,张良起与他同岁,刘景伊不过33岁,三个年轻人没有那么多忧虑,说说笑笑地就到了哈尔滨。

寒风凛冽,大雪漫天。站台上,张述祖和沈正功带着人在迎接他们五位。那天是12月8日。

当天晚上,陈赓设便宴招待朱起鹤一行五人。

朱起鹤在北大的时候就积极争取入党,听了陈赓在老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他又向王序卿提出入伍和入党的申请。他是积极上进,主动靠拢党的,没有“过三关”的问题,或许因为他年轻,或许因为资产阶级家庭出身成了一种激励自己的内因。总之,他是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愿意多挑担子、多吃苦,在哈军工这个革命大熔炉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他是那个时代的充满热忱和朝气的先进知识分子。

1953年的国庆节,军委又电令军工学院组成观礼团赴京,院党委研究后,派张文峰带队,观礼团成员有老干部赵本源、曾焜、王坚,老教师曹鹤荪、薛鸿达、朱起鹤,助教邓恢煌。

国庆节那天,朱起鹤在观礼台上仰望天安门城楼,看到了毛主席的身影。陈赓特别在“全聚德”请观礼团全体成员吃烤鸭,还不忘请来朱起鹤新婚的妻子。此时朱起鹤那份激动心情还没有过去,陈院长又告诉他参军入伍的好消息。

11月4日上午10时,哈军工第一次入伍宣誓大会在大操场上举行。检阅台正中高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在雄壮的军乐声中迎来了军旗,第二期学员500余名和几十名助教面向军旗,昂首伫立,站在学员队伍最前列的则是六位老教师,他们是朱起鹤、黄明慎、罗时钧、庄逢甘、徐升祥、刘长禄。

张衍致词以后,首批参军的全体同志举起右手,庄严地朗读“入伍誓词”,并在誓词上签名。监誓人向每个宣誓人授予军徽、胸章,祝贺他们光荣参军。

陈赓是六位老教师的监誓人,他和朱起鹤等六人紧紧地握手,神情肃重地摇了摇,目光中充满了信任和期盼。此处无声胜有声,六位老教师清澄的目光望着陈赓,满腔热血化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坚定意志。

接着陈赓走向军旗旁,向新入伍的同志们致训词,寒风中,陈赓双颊冻得发白,但他的声音依然沉稳有力,和蔼可亲。

“……必须做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优秀的革命战士。要忠诚、正直、沉着、勇敢、忠实地和善于执行自己的职责,要保持与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要严格地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克服松懈散漫的作风和自由主义的现象;要团结一致,提高警惕,严守国家和军事机密,爱护武器、公物和维护国家人民的一切利益。”

“……大家必须具有终生献身军事科学工作的坚强意志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坚决向科学堡垒进攻,并占领它。”

两个小时的入伍宣誓仪式,新入伍的每个同志都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军徽和胸章,他们知道自己的一生是注定要献给国防建设事业了,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样的险风恶浪,他们都要恪守自己在军旗面前,在陈赓院长面前所立下的誓言:“坚决为人民服务!”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朱起鹤院士设立彭德怀奖学基金

作者:腾叙兖 来源:哈军工北京校友会 日期:2016-08-25

去年12月,我应邀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为大学生作报告期间,魏潾副校长告诉我,朱起鹤院士捐给学校一笔款,设立了彭德怀奖学基金,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大学生。闻听这个消息,我感动不已,因为这可能是国内的第一例。我对魏副校长说,下次进京我一定去看望朱老师。

朱起鹤院士是跟随陈赓院长创建哈军工的第一批老教师,为我国的国防科教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当年我在创作《哈军工传》的时候,曾两次登门拜访朱老师,畅谈史话,深受教益,他的传奇人生故事我大都写进书中。近几年在北京校友会举办的大型会议中我与朱老师相遇几回,但匆匆忙忙的,来不及深谈。这次去北京编辑新书,忙了半个月,但无论如何我得去看望朱老师。

3月29日(周六)上午,我赶到海淀黄庄,朱老师和师母在家等我来。生于1924年7月12日的朱老师,年逾九十,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看似消瘦却很硬朗。谁能相信这位高龄老人常年骑自行车上下班,还能打网球。现在,朱老师还领着年轻弟子做课题。作为哈军工学生,我们真是惭愧,身体远不如老师。

我首先向朱老师赠送第二版《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一书,朱老师高兴地翻阅着,他对我多年来深入研究彭德怀历史并出版专著极为赞赏。谈起彭德怀奖学基金,朱老师说,在弘扬哈军工精神,传承哈军工光荣传统方面,哈尔滨工程大学做得很好。所以他决定捐赠一笔款子,以民族英雄彭德怀的名义去帮助年轻一代学子,希望年轻一代了解彭德怀元帅的一生,学习彭德怀的高风亮节。交谈中,朱老师对彭老总的崇敬溢于言表,他还回忆起当年为彭德怀的大侄子彭起超上课的往事。

15年前我为朱老师和师母拍过一张照片,这回再拍一张吧,岁月不饶人,两位老人都明显苍老了,你想,连我都72岁喽。

在这篇博文的最后,我重新贴出《哈军工传》的第二十章后半部分,使网友们能了解1952年底到1953年冬刚到哈军工任教的朱起鹤,他后来在核潜艇研制、核武器研制及国防科技人才培养上的贡献;文革中被潘复生一伙残酷迫害、被造反派打成重伤、投入监牢等人生历程,可以从我的书里找到,恕不赘述。

2015年3月29日,我与朱老师合影留念

附录:《哈军工传》第二十章

哈军工时代的朱起鹤

一进入十月中旬,北国漫长的冬季就要开始了,年轻人穿上秋衣秋裤还能抵挡一阵,而中老年人无论如何要穿上棉衣。一大早,戴着皮帽子的周明鸂就去喊梁守槃,自从去年12月底陈赓提出成立教育工作者协会以来,筹备工作竟长达十个月。其间拟订了章程,选举了十三人组成的教协委员会,周明鸂为主任,朱起鹤、卢庆骏、梁守槃、任新民、戈果为副主任。

今天是1953年10月31日,上午就要举行成立大会,作为会议的主持人,开会前他想最后检查一下梁守槃和朱起鹤是否把各自的报告都准备好了。

梁守槃把周明鸂让进屋里,指着手中的讲稿说:“老周啊,报告我都能背下来了,就是我这普通话,恐怕不大标准呢。”

周明鸂说:“你的普通话比我强,又不是讲空气动力学,何况报告已事先发给大家看过。”两个人一起去找朱起鹤,朱起鹤已在楼下等候,他高高瘦瘦的身材,面庞清秀而白皙,乍一看是一个文弱书生。

“你放心吧,周主任,”朱起鹤跟着周明鸂上了班车,微笑道,“报告内容已多次征求过大家的意见了,估计不会有大的改动。”在班车上,三个人又商量了一阵。

王字楼小礼堂里,已坐满了老教师和200多名年轻的助教,陈赓和其他院、系领导也来了,会前他和大家聊家常,会场笑声不断。

周明鸂首先作简短的报告。他说,在院长和院政治部的关怀和帮助下,我们教育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了。我们教协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院政治部领导下,组织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政治水平;二是作为领导与群众联系的机构,发扬民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加强团结,搞好教学工作;三是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协助解决有关生活福利问题。

接着梁守槃作关于协会章程草案的报告,继而朱起鹤报告教协的工作计划。

陈赓在大家的热烈掌声中,上台祝贺教协的成立。他说,教协是教育工作者的群众组织,院党委决定撤消专门负责教师工作的政治协理员编制,让教授、专家们自己管理自己的政治学习和文化生活,院党委这一提议已经得到军委总政治部的同意。陈赓开玩笑说:“我看今天教协开的成立大会就很有水平:短小精干,不拖泥带水,这是个好开端。下面我给大家作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报告,也要向你们学习,少讲一点好不好?”

最喜欢听陈赓报告的教师们都笑着摇头摆手:“可别呀,请院长多讲一点!”

散会的时候,陈赓叫上朱起鹤和他一起走。天上飘下来稀疏的雪花,气温还不算低。陈赓一开口就问:“我的新郎官,想不想老婆呀?”朱起鹤的脸刷地红了,他今年8月才回北京结婚,回学院的时候正赶上辽河发大水,沈阳一带交通中断,他好不容易绕个大圈子才回到哈尔滨。

陈赓又继续开玩笑:“还不好意思呢,你是学化学的,这男女之间总得有点什么化学反应才行啊!”说到这儿,陈赓自己先收住笑,物理教授会的领导工作就压在李天庆和朱起鹤这两位副教授的肩上,他们不过才29岁呢。学院化学教员不缺,而物理教员又不够,这才决定让朱起鹤改行,他没有任何怨言就改教物理课,编教材,备课,学俄语,深入学员大队,朱起鹤一心扑在教学上,看似单薄的身体里蕴藏着用不完的力量。想到这儿,陈赓说:“快把爱人接来吧,两个人在一起才像个过家的样子。”

陈赓在小平房前停住了,他指着朱起鹤一身臃肿的蓝布棉衣说:“你这身老百姓的行头再穿几天吧,院里已经批准了你的入伍申请,具体什么时候宣誓,等政治部的通知。”朱起鹤心中一阵悸动,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他抬手向陈赓敬了一个军礼,按照军人条令的规定高声说:“谢谢院长!我可以走了吗?”

陈赓笑道:“在我这儿吃午饭吧,今天是星期六,晚上大和旅馆有舞会,你可以去跳舞啊!”

朱起鹤不好意思在院长这儿吃饭,陈赓也不强留。路过工字楼大食堂,朱起鹤进去买了两个馒头,一碗汤,三口两口吃完了午饭,看看上班时间还早,就到文庙院子里转转。

他漫步在两排松树之间,墨绿色的松针散发出淡淡的松香味儿。“我要参军了,组织上终于批准了我的请求了。”他亢奋地昂起头,望着挺拔苍劲的树干,洁白的雪花无声而温柔地飘落在他的脸上,朱起鹤感到一阵凉丝丝的惬意。这松树起码有几十年的年龄了吧,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自己也快到“而立之年”了,悠悠往事似乎刚在眼前发生。

朱起鹤祖籍浙江宁波,1924年7月12日出生在天津市,父亲朱继圣是经营天津仁立毛纺厂的民族实业家。天资聪明的朱起鹤,顺利读完中学,考入辅仁大学。抗战之时,京津哪有安放书桌之地,他辗转到了重庆,先在内迁的复旦大学读了半年书,他喜欢化学专业,而复旦化学系实力太差,朱起鹤便重新考入中央大学化工系,在山城读了三年书,1947年在南京毕业后,他考入北京大学,攻读化工研究生。面对国民党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不止的时局,朱起鹤心灰意冷,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漂洋过海,考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工系,鉴于朱起鹤已在北大读过一年研究生,这所美国名校同意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一位慈祥温和的老教授。于是,朱起鹤就在旧金山海湾边的美丽校园里潜心做学问。课余,他经常和一群中国留学生聚在一起,兴奋地谈论着解放军秋风扫落叶般的进军消息,当新中国成立的喜讯传到伯克利城的时候,朱起鹤情不自禁,彻夜难眠,他决定尽快取得学位,回去建设新中国。

1950年夏,朝鲜战争爆发,深爱自己祖国的朱起鹤再也没有耐心坐在实验室里了,既然美国是敌国,就要赶快离开。他找导师,婉转地说明离意,导师从心里不愿意看到这个聪明的中国青年学业半途而废,导师说,还是抓紧完成论文吧,买到船票尚需时日,浪费时间岂不可惜。朱起鹤想想也对,于是他一边抓紧完成博士论文,一边去联系船票,准备回国。

那时每三个礼拜就有一班船从旧金山开往香港,每条船上都有中国留学生回大陆,奇怪的是,美国仍愿意为中国留学生支付船票钱。死心眼的朱起鹤鄙夷使用美国人的钱,他以华侨回国探亲的名义买了一张船票。同学们都笑他傻,美国佬的钱不花白不花,回国心切的朱起鹤顾不上这许多了,拿到博士学位之后,他辞别善良友好的导师,在刺骨的东太平洋寒风中,登上西去的轮船。

1951年3月,朱起鹤走过罗湖桥,踏上祖国的大地,4月初就到燕京大学报到。在一年后的院系调整中,朱起鹤成为北京大学化学系年轻的副教授。

1952年的国庆节刚过,化学系主任找朱起鹤说,“听说中央在哈尔滨成立一个军事方面的大学,大概是培养造武器的学生吧,高教部要从我们化学系调一个教授,别人都不愿意去,你愿意去吗?”

没想到,静如处子的朱起鹤立即表态:“我愿意去!”

平时沉默寡言,斯斯文文的文弱书生,内心却充满炽如热火的爱国激情。朱起鹤当时的反应是,我们正和美国人厮杀,没有武器怎么打仗?中央要成立的这个大学肯定很重要,否则还用得着高教部来调人?

朱起鹤兴冲冲地来到北海报到处,接待他的是和蔼可亲的任新民,两个人一见如故。朱起鹤突然想起他那些北大的学生们,他问任新民:“我能不能把北大的课讲完以后再去哈尔滨呢?”

任新民说:“不行啊,军工学院急需教员,现在第一期学员快报到了,陈赓院长急得不行。”

朱起鹤只好告别未婚妻去了火车站,任新民和许鸣真正在等他。火车要开动了,送行的任新民却坐下来。朱起鹤奇怪地问:“怎么,你也去哈尔滨吗?怎么空着手?”

任新民说:“我在天津下车,要给四位上海方向来的教授们送行呢。”

在天津火车站,任新民又把曾石虞、刘景伊、龚家鹿和张良起四位送上卧铺车厢。

这一路上,朱起鹤和四位上海教师混熟了,曾石虞和龚家鹿话不多,还是年轻人合得来,张良起与他同岁,刘景伊不过33岁,三个年轻人没有那么多忧虑,说说笑笑地就到了哈尔滨。

寒风凛冽,大雪漫天。站台上,张述祖和沈正功带着人在迎接他们五位。那天是12月8日。

当天晚上,陈赓设便宴招待朱起鹤一行五人。

朱起鹤在北大的时候就积极争取入党,听了陈赓在老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他又向王序卿提出入伍和入党的申请。他是积极上进,主动靠拢党的,没有“过三关”的问题,或许因为他年轻,或许因为资产阶级家庭出身成了一种激励自己的内因。总之,他是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愿意多挑担子、多吃苦,在哈军工这个革命大熔炉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他是那个时代的充满热忱和朝气的先进知识分子。

1953年的国庆节,军委又电令军工学院组成观礼团赴京,院党委研究后,派张文峰带队,观礼团成员有老干部赵本源、曾焜、王坚,老教师曹鹤荪、薛鸿达、朱起鹤,助教邓恢煌。

国庆节那天,朱起鹤在观礼台上仰望天安门城楼,看到了毛主席的身影。陈赓特别在“全聚德”请观礼团全体成员吃烤鸭,还不忘请来朱起鹤新婚的妻子。此时朱起鹤那份激动心情还没有过去,陈院长又告诉他参军入伍的好消息。

11月4日上午10时,哈军工第一次入伍宣誓大会在大操场上举行。检阅台正中高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在雄壮的军乐声中迎来了军旗,第二期学员500余名和几十名助教面向军旗,昂首伫立,站在学员队伍最前列的则是六位老教师,他们是朱起鹤、黄明慎、罗时钧、庄逢甘、徐升祥、刘长禄。

张衍致词以后,首批参军的全体同志举起右手,庄严地朗读“入伍誓词”,并在誓词上签名。监誓人向每个宣誓人授予军徽、胸章,祝贺他们光荣参军。

陈赓是六位老教师的监誓人,他和朱起鹤等六人紧紧地握手,神情肃重地摇了摇,目光中充满了信任和期盼。此处无声胜有声,六位老教师清澄的目光望着陈赓,满腔热血化为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坚定意志。

接着陈赓走向军旗旁,向新入伍的同志们致训词,寒风中,陈赓双颊冻得发白,但他的声音依然沉稳有力,和蔼可亲。

“……必须做一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优秀的革命战士。要忠诚、正直、沉着、勇敢、忠实地和善于执行自己的职责,要保持与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要严格地遵守纪律,服从命令,克服松懈散漫的作风和自由主义的现象;要团结一致,提高警惕,严守国家和军事机密,爱护武器、公物和维护国家人民的一切利益。”

“……大家必须具有终生献身军事科学工作的坚强意志和孜孜不倦的刻苦钻研精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坚决向科学堡垒进攻,并占领它。”

两个小时的入伍宣誓仪式,新入伍的每个同志都紧紧地握着手中的军徽和胸章,他们知道自己的一生是注定要献给国防建设事业了,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样的险风恶浪,他们都要恪守自己在军旗面前,在陈赓院长面前所立下的誓言:“坚决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