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朱起鹤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日期:2016-08-25

打开有关朱起鹤院士的网页,我不禁心里一颤,两种情感在我的心里交融着,使我久久注视着眼前这张精神焕发的老者的相片。这两种情感一种是惊讶: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展现给我们的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东西,他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智慧与学术的光芒,一身挺直的腰板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另一种感情是惊叹:看他的学术成就,从论文到科研项目,从头衔到工作精神,从成果到科研贡献,无一不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怀着无限的敬意,我笔下颤抖地写下他的名字: 

投身心爱的科研项目 

朱起鹤,物理化学家,1924年7月12日生于北京,1942年到1948年先后在国立辅仁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并于1951年2月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回国后的朱起鹤院士春风得意,期盼命运之神能降临到自己身上,使自己有机会回报祖国母亲对他的哺育。不久,他的夙愿实现了,回国之后的第三个月,朱起鹤院士被任命为燕京大学化学系讲师,讲授物理化学。能够将自己这么多年学的东西传授给同学们,朱起鹤院士感到无限的高兴,但他从来都不满足于现有的东西,在任何时刻,在任何困难挫折下,都不会忘记努力奋斗,之后的26年内,他先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沙工学院担任教授或教研室主任并致力于多项激光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虽然其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但对于一直坚定且有着执著的科学精神的朱起鹤来说,这丝毫不会影响他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他顶着来自各方面的无形压力,愣是把这项激光应用技术研究课题搞了下去。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初,朱起鹤院士被调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新技术、新原理研究室主任。两年后调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其间朱起鹤院士仍一心投入到自己心爱的科研事业中去,他在科研中将物理和化学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各个领域,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 

由他创建的的化学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研究成6台具有国际水平的利用分子束和激光的大型实验装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并利用这些装置开展多方面的科研工作。 

虽然取得了如此显赫的成就,朱起鹤院士却从来不满足于自己,面对手中的荣誉和奖项,他总是一笑而过。他的人生奋斗目标不仅仅是这些东西,他明白自己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他也明白祖国交给他的任务不仅仅是这些。获奖之后,他毅然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心爱的实验室,这里有他的一切。他的生活、他的生命以及他全部的都完全倾注在这里,他在生命的任何一刻都离不开他的实验室。之后,在分子光解的研究中,他得到了碘代烷烃、卤代烯烃和酮类等分子的光解规律,并提出微观反应机理。在团簇研究中,首次反先一类新的含氢碳团簇,并提出筒状结构;还发现一系列金属与硫的二元团簇,得到其组份规律、稳定性、光解规律和团簇的形成动力学。还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和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分子的多光子电离和解离动力学;利用时间分辨红外发射谱,研究了自由基反应和分子碰撞中的振动能量转移,以及利用新建的飞秒激光系统,研究了分子在电子激发态上的振动弛豫等。为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热心扶贫助学 

   朱起鹤院士一向热心于爱心助学济困,虽然自己一向生活简朴,在助学济困上却从不吝财。每次大型的募捐活动的募捐人名单上总能找到他的名字,名字后面紧跟的是一笔不小的募捐数字。朱起鹤院士一向关注人才的培养,关心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他深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他认为扶好学子的贫,助好学子的困,就是在为将来促进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而储备力量。 

他曾自掏腰包创立院士助学金,资助母校耀华中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首笔12000元已使20名贫困生受益。12000元平摊到20个学生身上,每人600元,随时不多,却可以让这些品学兼优学生的学业得以继续。他们中将来会出现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商业巨子,或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总之这些人才将来为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已不能仅用钱来衡量! 

朱起鹤院士还致函北京圆明园学院,并寄去了“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贫困生资助者登记表”,并表示乐意支持该院的“济困助学”活动,捐资18000元资助十个贫困学生,他曾在接见圆明园学生时寄语同学们:“圆明园学院坚持教育为本,做得不错!希望你们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建设家乡!” 

多次在社会捐助活动中倾囊而出,体现了他对贫困失学儿童的官爱,激发了人们的公益精神,增强了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责任。 

朱起鹤院士展示的是一种师者风范。在他身上,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看到了什么叫奉献,感受到了社会的真情——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赞扬他,但进一步想,院士助学的最大意义在哪儿?它已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扶贫助困——他正用自己不多的钱为未来储备人才。人才优势是我们将来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优势,这已成为社会共识。现在的莘莘学子便是“战略储备”,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栋梁。正如著名历史学家亚当斯所言:“教师的影响是永恒的,无法估计他的影响有多深远。”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教师正在为未来储备着人才,朱起鹤作为中科院院士,作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作为一位师者,自然明白“人才”二字之与国家、至于未来的重要。 

从朱起鹤院士的举动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胸怀,更看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目光。 

政治上不断成长 

中科院化学所经常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优秀党员世纪的录像报告,朱起鹤是一位党龄近五十年的老院士,但不论手头的工作有多忙,每次观看录像他都积极参加,认真观看,并积极学习,每次看完录像都结合自身的工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观后感和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的切身感受。再看了邓亚军在东南亚海啸中的事迹后,朱起鹤院士给与他高度评价,他说,在新时代,在和平时代,邓亚军同志能够做到临危不惧,遇到困难勇往直前,这种精神非常难得。再看了胡伟武的事迹后,他说:“胡伟武同志踏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和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值得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共产党员学习。” 

在谈到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应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时,朱起鹤院士提出了“体验民情”的建议,他说在现在的年代,仍有一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贫困,组织党员和群众到贫困地区参加和体验民情,更能加强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朱起鹤院士是这么说的,是这么认识的,更是这么做的,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在努力用行动践行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

这就是朱起鹤,一个情愿贡献自己的一生回报人民,奉献社会的伟大科学家。今年的7月12日是朱起鹤院士81岁的生日,朱起鹤夫妇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再大的风浪也挺过来了,让我们共同献上我们对他献上深深的敬意,感谢他为我国的化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祝愿他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简介:朱起鹤,物理化学家,北京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化学系博士学位。1951—1977年,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工作。曾进行反应堆设计和激光应用等研究。1978—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研究激光加速粒子。1981年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负责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研制成6台高水平的大型分子束实验装置,并开展了分子和团簇的激光光解、光电离和分子的超快过程等反应动力学研究,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今。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朱起鹤

来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日期:2016-08-25

打开有关朱起鹤院士的网页,我不禁心里一颤,两种情感在我的心里交融着,使我久久注视着眼前这张精神焕发的老者的相片。这两种情感一种是惊讶: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展现给我们的竟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东西,他精神矍铄、神采飞扬,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出智慧与学术的光芒,一身挺直的腰板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另一种感情是惊叹:看他的学术成就,从论文到科研项目,从头衔到工作精神,从成果到科研贡献,无一不让我们对他肃然起敬。怀着无限的敬意,我笔下颤抖地写下他的名字: 

投身心爱的科研项目 

朱起鹤,物理化学家,1924年7月12日生于北京,1942年到1948年先后在国立辅仁大学、复旦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化学系攻读并于1951年2月取得化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回国后的朱起鹤院士春风得意,期盼命运之神能降临到自己身上,使自己有机会回报祖国母亲对他的哺育。不久,他的夙愿实现了,回国之后的第三个月,朱起鹤院士被任命为燕京大学化学系讲师,讲授物理化学。能够将自己这么多年学的东西传授给同学们,朱起鹤院士感到无限的高兴,但他从来都不满足于现有的东西,在任何时刻,在任何困难挫折下,都不会忘记努力奋斗,之后的26年内,他先后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沙工学院担任教授或教研室主任并致力于多项激光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虽然其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但对于一直坚定且有着执著的科学精神的朱起鹤来说,这丝毫不会影响他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他顶着来自各方面的无形压力,愣是把这项激光应用技术研究课题搞了下去。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1978年初,朱起鹤院士被调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新技术、新原理研究室主任。两年后调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其间朱起鹤院士仍一心投入到自己心爱的科研事业中去,他在科研中将物理和化学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将自己的研究领域扩大到各个领域,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 

由他创建的的化学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研究成6台具有国际水平的利用分子束和激光的大型实验装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一项,并利用这些装置开展多方面的科研工作。 

虽然取得了如此显赫的成就,朱起鹤院士却从来不满足于自己,面对手中的荣誉和奖项,他总是一笑而过。他的人生奋斗目标不仅仅是这些东西,他明白自己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做,他也明白祖国交给他的任务不仅仅是这些。获奖之后,他毅然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心爱的实验室,这里有他的一切。他的生活、他的生命以及他全部的都完全倾注在这里,他在生命的任何一刻都离不开他的实验室。之后,在分子光解的研究中,他得到了碘代烷烃、卤代烯烃和酮类等分子的光解规律,并提出微观反应机理。在团簇研究中,首次反先一类新的含氢碳团簇,并提出筒状结构;还发现一系列金属与硫的二元团簇,得到其组份规律、稳定性、光解规律和团簇的形成动力学。还利用飞行时间质谱和光电子能谱,研究了分子的多光子电离和解离动力学;利用时间分辨红外发射谱,研究了自由基反应和分子碰撞中的振动能量转移,以及利用新建的飞秒激光系统,研究了分子在电子激发态上的振动弛豫等。为我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热心扶贫助学 

   朱起鹤院士一向热心于爱心助学济困,虽然自己一向生活简朴,在助学济困上却从不吝财。每次大型的募捐活动的募捐人名单上总能找到他的名字,名字后面紧跟的是一笔不小的募捐数字。朱起鹤院士一向关注人才的培养,关心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他深信“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战略是第一战略”,他认为扶好学子的贫,助好学子的困,就是在为将来促进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而储备力量。 

他曾自掏腰包创立院士助学金,资助母校耀华中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首笔12000元已使20名贫困生受益。12000元平摊到20个学生身上,每人600元,随时不多,却可以让这些品学兼优学生的学业得以继续。他们中将来会出现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商业巨子,或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总之这些人才将来为社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已不能仅用钱来衡量! 

朱起鹤院士还致函北京圆明园学院,并寄去了“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贫困生资助者登记表”,并表示乐意支持该院的“济困助学”活动,捐资18000元资助十个贫困学生,他曾在接见圆明园学生时寄语同学们:“圆明园学院坚持教育为本,做得不错!希望你们珍惜机会,好好学习,努力钻研,学好本领,建设祖国,建设家乡!” 

多次在社会捐助活动中倾囊而出,体现了他对贫困失学儿童的官爱,激发了人们的公益精神,增强了人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责任。 

朱起鹤院士展示的是一种师者风范。在他身上,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看到了什么叫奉献,感受到了社会的真情——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赞扬他,但进一步想,院士助学的最大意义在哪儿?它已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扶贫助困——他正用自己不多的钱为未来储备人才。人才优势是我们将来能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优势,这已成为社会共识。现在的莘莘学子便是“战略储备”,他们将成为未来社会栋梁。正如著名历史学家亚当斯所言:“教师的影响是永恒的,无法估计他的影响有多深远。”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教师正在为未来储备着人才,朱起鹤作为中科院院士,作为第一流的科学家,作为一位师者,自然明白“人才”二字之与国家、至于未来的重要。 

从朱起鹤院士的举动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胸怀,更看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目光。 

政治上不断成长 

中科院化学所经常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优秀党员世纪的录像报告,朱起鹤是一位党龄近五十年的老院士,但不论手头的工作有多忙,每次观看录像他都积极参加,认真观看,并积极学习,每次看完录像都结合自身的工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观后感和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活动的切身感受。再看了邓亚军在东南亚海啸中的事迹后,朱起鹤院士给与他高度评价,他说,在新时代,在和平时代,邓亚军同志能够做到临危不惧,遇到困难勇往直前,这种精神非常难得。再看了胡伟武的事迹后,他说:“胡伟武同志踏实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和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值得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共产党员学习。” 

在谈到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应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时,朱起鹤院士提出了“体验民情”的建议,他说在现在的年代,仍有一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贫困,组织党员和群众到贫困地区参加和体验民情,更能加强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朱起鹤院士是这么说的,是这么认识的,更是这么做的,在他的一生中,他一直在努力用行动践行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

这就是朱起鹤,一个情愿贡献自己的一生回报人民,奉献社会的伟大科学家。今年的7月12日是朱起鹤院士81岁的生日,朱起鹤夫妇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再大的风浪也挺过来了,让我们共同献上我们对他献上深深的敬意,感谢他为我国的化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祝愿他身体健康,寿比南山。 

简介:朱起鹤,物理化学家,北京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化学系博士学位。1951—1977年,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沙工学院工作。曾进行反应堆设计和激光应用等研究。1978—1981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负责研制超导磁体、超导微波腔和研究激光加速粒子。1981年后,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负责创建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先后研制成6台高水平的大型分子束实验装置,并开展了分子和团簇的激光光解、光电离和分子的超快过程等反应动力学研究,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