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与院士周尧和对话“建设一流大学”

来源:西工大新闻网      日期:2016-06-28

2005年8月,应美国国会的要求,美国国家科学院组织了包括大学校长、大公司首席行政官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组成的20人委员会,研究如何确保21世纪美国能够持续保持繁荣昌盛。委员会最终发表了题为《为使全体美国人在21世纪获得高质量就业,美国政府应采取的紧急措施》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政府应采取的四项措施:1.培养一万名优秀教师以教育出1000万优秀的学生,大大改进12年级制学校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2.增加基础研究。在未来7年中,每年使基础研究的国家投资增加10%,对自然科学、工程、数学和信息科学及对国防部的基础研究给予特别关注。3.培养和保存最优秀的学生、科学家和工程师。从国内外培养、招聘、保存顶尖的学生、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应该被认为是世界上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4.鼓励创新。应通过使专利系统现代化、调整税收政策来鼓励创新。

2013年4月9日,对周尧和院士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的访谈,是从这则源自7年多前的新闻开始的。“我之所以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到这个报告,也是想告诉我们国内的同行:教师和学生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未来。”周院士意味深长地说。

周尧和,著名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5月生于北京。1950年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57年获前苏联莫斯科钢及合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领导组建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任教研室第一任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领导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尧和院士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7项。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执行委员、副主席、主席,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众多荣誉称号。1991年被授予我国航空工业最高奖励“航空金奖”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最高荣誉“科技成就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2年10月,他获得首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

“不能甘于平庸,西工大人要有振奋的精神风貌”

周尧和院士创造了中国铸造界的多个第一:铸造专业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个中国人,国际铸造会议第一篇中国官方论文作者,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学科博士。

回顾50多年前建设学校铸造专业的情况,周院士依旧是神采飞扬。“应该说,在当时很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内顶尖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周院士最担心的,不是这看得见的“差距”,却是看不见的精神面貌。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在我们有的师生心中的自甘平庸的态度,没有危机感、不作为的状态是迫切需要改变得。”周院士急切地说,我们有的教授,现在满足于做点横向课题、拿点项目,吃老本,小富即安。应该说,现在的日子好过多了,但是我们有的教授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真正做创新研究了。“学校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党委在很多会议上都多次强调,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还没有很好地改善。”

“不能以导师的需要为本,要真正以学生为本”

周尧和院士执教五十余载,秉承“从严、重导、求新”的理念,先后培养博士50余名,硕士生30余名,其中32人晋升教授(研究员),7人获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于年过八旬的周院士而言,学生们的成长成才最让他欣慰。“我们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流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周院士深有感触地说。

周院士表示,在学生的培养中,教学和科研工作互为基础,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本科生到了高年级,就可以有选择地介入科研基础训练;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阶段,就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毅力。

他说,培养学生不能以“导师的需要为本”,而要真正以“学生的需要为本”。有的导师在录取研究生以后,从自己的项目需要出发,划出部分内容让学生完成。虽然这样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从长远看来,对学生的锻炼不够全面。“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导师,应该从学生自身出发,根据研究生的兴趣、专长、特点,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帮助学生打下从事创新科研的良好基础。” 周院士认真地说。

“举全校之力帮助青年人成长成才”

2013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教授以“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4年以来,北航已连续9年获得8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在全国高校中位列首位。王华明教授在北航的发展轨迹,让周院士颇有触动。

“当前,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光靠自己单打独斗,那是肯定不行得。像北航王华明教授这样的成功,那是聚合了整个学校的力量。所以,我希望我们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一起关注、支持青年人的成长。” 周院士深有体会地说。

周院士特别强调学院(学科)负责人的示范作用:青年人要成长成才,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就要甘为人梯,甘做铺路石,不能太看重自己的名利得失。周尧和说:“学术带头人在名利面前要让,不能让自己的名气和名字挡住别人的路。”1981年以来,周尧和领导的学科团队发表论文300多篇,许多题目是他与同事和学生们共同做的,但他作为第一作者署名的只有4篇。每每回忆起这些让人感动的事迹,周院士总是淡然一笑,“为年轻人搭建成长的平台,那都是应该做的。”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也让周院士很是“为之一振”,我们个人的梦想一定是和国家、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的,“我们都是伟大中国梦中的一份子”。一辈子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周院士,也特别建议团队负责人要有变革的哲学意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先进的可以落后,弱小的也可以强大,“希望我们的学科带头人严格要求自己,振奋精神,带领大家共同努力。”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与院士周尧和对话“建设一流大学”

来源:西工大新闻网 日期:2016-06-28

2005年8月,应美国国会的要求,美国国家科学院组织了包括大学校长、大公司首席行政官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组成的20人委员会,研究如何确保21世纪美国能够持续保持繁荣昌盛。委员会最终发表了题为《为使全体美国人在21世纪获得高质量就业,美国政府应采取的紧急措施》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了政府应采取的四项措施:1.培养一万名优秀教师以教育出1000万优秀的学生,大大改进12年级制学校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2.增加基础研究。在未来7年中,每年使基础研究的国家投资增加10%,对自然科学、工程、数学和信息科学及对国防部的基础研究给予特别关注。3.培养和保存最优秀的学生、科学家和工程师。从国内外培养、招聘、保存顶尖的学生、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应该被认为是世界上进行学习和研究最吸引人的地方。4.鼓励创新。应通过使专利系统现代化、调整税收政策来鼓励创新。

2013年4月9日,对周尧和院士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的访谈,是从这则源自7年多前的新闻开始的。“我之所以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到这个报告,也是想告诉我们国内的同行:教师和学生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未来。”周院士意味深长地说。

周尧和,著名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7年5月生于北京。1950年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57年获前苏联莫斯科钢及合金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领导组建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任教研室第一任主任。上世纪八十年代领导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尧和院士发表各类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和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7项。先后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执行委员、副主席、主席,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众多荣誉称号。1991年被授予我国航空工业最高奖励“航空金奖”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最高荣誉“科技成就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12年10月,他获得首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

“不能甘于平庸,西工大人要有振奋的精神风貌”

周尧和院士创造了中国铸造界的多个第一:铸造专业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个中国人,国际铸造会议第一篇中国官方论文作者,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位铸造学科博士。

回顾50多年前建设学校铸造专业的情况,周院士依旧是神采飞扬。“应该说,在当时很艰苦的条件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奠定了很好的发展基础。”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国内顶尖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我们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而周院士最担心的,不是这看得见的“差距”,却是看不见的精神面貌。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在我们有的师生心中的自甘平庸的态度,没有危机感、不作为的状态是迫切需要改变得。”周院士急切地说,我们有的教授,现在满足于做点横向课题、拿点项目,吃老本,小富即安。应该说,现在的日子好过多了,但是我们有的教授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真正做创新研究了。“学校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党委在很多会议上都多次强调,但是实际上这种情况还没有很好地改善。”

“不能以导师的需要为本,要真正以学生为本”

周尧和院士执教五十余载,秉承“从严、重导、求新”的理念,先后培养博士50余名,硕士生30余名,其中32人晋升教授(研究员),7人获国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对于年过八旬的周院士而言,学生们的成长成才最让他欣慰。“我们西工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流的、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坚持教学科研两条腿走路,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周院士深有感触地说。

周院士表示,在学生的培养中,教学和科研工作互为基础,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本科生到了高年级,就可以有选择地介入科研基础训练;在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阶段,就要着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知难而进、百折不挠的毅力。

他说,培养学生不能以“导师的需要为本”,而要真正以“学生的需要为本”。有的导师在录取研究生以后,从自己的项目需要出发,划出部分内容让学生完成。虽然这样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帮助。但是,从长远看来,对学生的锻炼不够全面。“我认为,一名优秀的导师,应该从学生自身出发,根据研究生的兴趣、专长、特点,激发他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帮助学生打下从事创新科研的良好基础。” 周院士认真地说。

“举全校之力帮助青年人成长成才”

2013年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教授以“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4年以来,北航已连续9年获得8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在全国高校中位列首位。王华明教授在北航的发展轨迹,让周院士颇有触动。

“当前,一个年轻人的成长,光靠自己单打独斗,那是肯定不行得。像北航王华明教授这样的成功,那是聚合了整个学校的力量。所以,我希望我们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一起关注、支持青年人的成长。” 周院士深有体会地说。

周院士特别强调学院(学科)负责人的示范作用:青年人要成长成才,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就要甘为人梯,甘做铺路石,不能太看重自己的名利得失。周尧和说:“学术带头人在名利面前要让,不能让自己的名气和名字挡住别人的路。”1981年以来,周尧和领导的学科团队发表论文300多篇,许多题目是他与同事和学生们共同做的,但他作为第一作者署名的只有4篇。每每回忆起这些让人感动的事迹,周院士总是淡然一笑,“为年轻人搭建成长的平台,那都是应该做的。”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也让周院士很是“为之一振”,我们个人的梦想一定是和国家、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的,“我们都是伟大中国梦中的一份子”。一辈子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周院士,也特别建议团队负责人要有变革的哲学意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先进的可以落后,弱小的也可以强大,“希望我们的学科带头人严格要求自己,振奋精神,带领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