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尧和教授
周尧和,男,1927年5月生于北京。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1957年在莫斯科钢铁学院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西北工业大学执教,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员、中国铸造学会理事长、国际铸造学会主席。曾任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及金属材料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l997年当选为亚太地区材料科学院院士。
周尧和院士长期从事凝固理论与凝固技术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成果累累。其中“保温冒口研究与推广应用”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强制性凝固组织形成原理”于198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调压成形精铸法”于1990年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铸锭与大型铸件凝固过程与宏观偏析研究”于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大体积液态金属深过冷与快速凝固”于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凝固前沿动力学与形态选择研究”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合写专著“凝固技术”于1998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六次任我国代表团团长参加国际铸造会议,为增进我国铸造界的国际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周尧和院士是首批博士生导师,所培养的36名博士中有4人获中国杰出青年研究基金,6人获德国洪堡研究基金。他总结的“从严、重导、求新教学法”于1989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周尧和院士领导创建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系统地研究了定向凝固条件下,从低速平界面至绝对稳定性平界面之间的凝固组织演化规律,建立了统一的理论模型;采用物理和化学的净化方法,使多种合金熔休过冷到国际上最大的过冷度,提出了液态金属热力学深过冷快速凝固组织形成的新观点;首次发现铸锭上部存在第III对流区,据此提出的钢锭头部正偏析形成理论得到公认;以凝固理论为指导,攻克了航空航天与机械制造部门大型薄壁复杂铸件的精密成形等一系列技术关键。近年来,出于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注,倡导并开展了生态材料学研究。
周尧和院士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方面的业绩使他获得多项荣誉。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8年被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评选为“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十名教育工作者之一,1991年被航空工业部授予最高奖励和最高荣誉——航空金奖,同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的最高荣誉——科技成就奖。
周尧和院士主持国际铸造会议
香港《文汇报》对周尧和院士的专版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