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毛主席睡好觉的航天人 | 陈敬熊
日期:2025-10-16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图片

“争气弹”的眼睛

1957年深秋,北京永定路,36岁的陈敬熊踏进了国防部五院二分院的大门,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他接到的第一个重大任务,是研制“1059”导弹的天线。

“天线相当于导弹的眼睛和指挥棒。”陈敬熊深知其重要性,然而,当研制工作刚刚起步,苏联专家便撤走回国,留下的图纸残缺不全,关键技术守口如瓶。

面对外界“挑战权威简直是天方夜谭”的质疑,陈敬熊偏不信这个邪。他提出的“麦克斯韦方程直接求解法”,为导弹天线设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成功打破国外专家关于天线设计的理论限定。

1960年11月5日,西北戈壁滩上,“1059”导弹腾空而起,7分钟后准确落入预定区域。这枚被研制人员称为“争气弹”的导弹,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东风一号”。当晚的庆功宴上,聂荣臻元帅高兴地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这是工人、技术人员、干部以及解放军指战员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我军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图片

陈敬熊在西北某导弹学院指导工作(左)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

让毛主席睡好觉的任务

几乎在“1059”成功的同时,另一项代号“543”的地空导弹工程正在遭遇重大瓶颈——制导站天线系统出现误差超差。

当时,美国利用“U-2”飞机肆意闯入我国领空。“U-2”飞机一次飞行就可以侦察96万平方千米的面积——只要飞行10次左右,它收集的资料几乎可以绘制一幅完整的中国全境地形图。制造出国产地空导弹,刻不容缓。

1965年7月的一个午后,钱学森在办公室约见了陈敬熊。钱学森转述了贺龙的话:“毛主席说,美国的“U-2”飞机打不下来,他都睡不着觉,一定要想办法把技术关键攻下来,让毛主席睡好觉!”钱学森当场指定陈敬熊负责遴选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解决问题。

“让毛主席睡好觉”,这句话让陈敬熊深感责任重大。他立即组建攻关小组,奔赴西安城郊的786厂。

经过严谨计算,他推断苏联的天线设计存在缺陷,要解决问题,就要更改设计图纸,这与苏联专家的原思路完全不同。

为了验证新方案,他安排助手进行严格的定量计算,并组织彭润初等人做了一系列外围试验。1966年1月,改进方案终于获得成功,已经生产出来的24部天线被“救活”,其性能甚至超越了苏联同型号产品。

这一解决方案被沿用到红旗二号导弹和红旗二号甲导弹天线的生产中。1967年6月27日,红旗二号导弹首次击落“U-2”飞机,有力地捍卫了祖国领空。

图片

陈敬熊在实验室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

相控阵雷达的开拓

1970年,陈敬熊再次承担起国家重要任务,主持“101”雷达、“102”雷达以及“715”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

在这一时期,他深入研究相控阵天线产生盲区的理论,发表了《相控阵天线“盲点”问题》论文,荣获1978-1979年度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相控阵天线设计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在科研攻关的同时,陈敬熊始终重视人才培养。他第一个在二分院实施并推广“师傅带徒弟”的方法,通过传帮带让年轻人快速成长。他还先后在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执教,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播撒科技星火。

他的学生回忆,陈敬熊讲课深入浅出,严谨认真。在课堂上,他倾囊相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宝贵经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热烈研讨,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科学家说

陈敬熊常说:“别计较有名无名,要踏踏实实地做一位‘无名英雄’。”

“未来的发展靠年轻人,为年轻人创造条件,不妨做个伯乐。”陈敬熊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