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两大突破改写中国筑坝史丨朱伯芳
日期:2025-10-17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图片

佛子岭攻坚创新技术破“三无困境”

1951年秋,大规模淮河治理工程拉开序幕。由于专业技术人员奇缺,23岁在上海交大土木工程专业刚读大四的朱伯芳,被派往佛子岭水库工地实习。彼时的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佛子岭水库作为我国第一座混凝土连拱坝,承载着治理淮河、保障沿岸百姓安全的重任,却面临着“无经验、无图纸、无参考”的三无困境,团队中只有个别人见过实体大坝,国外的技术资料稀缺且封闭。面对这样的窘境,朱伯芳和同事们没有退缩,反而燃起了“自主攻关”的斗志。

图片

1954年,朱伯芳在佛子岭水库工地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朱伯芳所在的工程技术室负责大坝设计、施工监理、混凝土实验和施工计划。技术含量高,欠缺的知识也多。秉持“不懂就学、刻苦钻研”的态度,他白天奔波于坝基测量数据、完成各项指派的任务,晚上则坚持三到四个小时的自学,恶补了坝工学、混凝土学、结构动力学、工程数学等实际工作中必备的知识。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钻研中,朱伯芳发现,传统的大坝建设中,混凝土标号单一,不仅造成了材料的浪费,还可能因局部应力不均留下安全隐患。基于这一发现,他大胆提出了“大坝混凝土标号分区技术”,根据坝体不同部位的应力需求,使用不同标号的混凝土。

1955年,佛子岭大坝迎来蓄水的关键时刻。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担心这项“中国首创”的技术能否经受住考验。当水流缓缓注入水库,大坝稳稳矗立,廊道排水沟竟滴水不漏时,工地上爆发出了热烈的欢呼。这项技术仅一座大坝就节省了数千吨水泥,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建设成本,让中国首次掌握了现代高坝设计的核心密码,为后续的水利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朱伯芳也由此从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坝工专家。

这一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已成为全世界采用的坝工技术。

三峡大坝终结“无坝不裂”世界难题  

“无坝不裂”是长期困扰全球水工界的难题。早在佛子岭、梅山大坝建设期间,朱伯芳便发现温控防裂的关键意义,1955年他在国内率先开辟混凝土温度应力研究领域,发表我国该领域第一篇论文《混凝土坝的温度计算》。此后半个世纪,朱伯芳持续深耕这一课题,逐渐建立起完整的温度应力理论体系。2007年11月,79岁的朱伯芳在第五届碾压混凝土国际研讨会上,系统提出“全面温控、长期保温,结束‘无坝不裂’历史的新理念”,深入阐述了“早冷却、小温差、慢冷却”等温控三准则。

作为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成员,朱伯芳五赴三峡工地现场勘查,三进中南海汇报温控方案,详细说明泡沫塑料保温、水管冷却等组合技术的可行性。在朱伯芳的技术指导下,三峡工程采用精细化温控算法与全过程防护措施,建成后经持续监测,保持坝体“零裂缝”,终结了“无坝不裂”的历史。这一成果随后应用于小湾、白鹤滩等世界特高拱坝,中国坝工技术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图片

1997年,朱伯芳在长江三峡工地与文伏波合影(左)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站

90岁高龄时,朱伯芳仍在翻译坝工专著推广中国理论,他始终践行“做一件事就要争取做完做好”的信念,从佛子岭的技术首创到三峡的理论突破,他让中国筑坝技术从跟跑者成为引领者,那些横跨江河的大坝,正是他科学精神的不朽丰碑。

科学家说

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朱伯芳常说:“要勤于工作,勤于思考。经验的积累,认识的深化,都与所完成的工作量成正比。同时,不能满足于简单地完成任务,要追求工作的至善至美;当计算或试验中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不要轻易否定,要仔细分析,它们往往蕴育着一些新发现、新成果。”

有人说朱伯芳是同时代大坝专家中最为丰产的学者之一,但朱老却谦虚地认为:“灵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勤于思考、瓜熟蒂落的结果。”

审核专家:周虹,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