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钱三强写给葛庭燧的一封信……
日期:2025-04-27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1949年4月27日,一封从北平寄往美国的书信穿越太平洋,承载着新中国的呼唤。这封信是钱三强写给葛庭燧的,不仅改变了葛庭燧的人生轨迹,更见证了一代留学科学家“科学报国”的集体抉择。

图片

钱三强写给葛庭燧的信

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信件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1941年8月,葛庭燧抱着“科学救国”的炽热理想,远赴美国求学。在美国,葛庭燧以著名的“葛氏扭摆”“葛氏内耗峰”和“葛氏晶粒间界理论”成为世界金属内耗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在国际科学界声名鹊起。

但他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的命运,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局势,积极投身于进步活动。

1949年2月,“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在芝加哥成立,选举葛庭燧担任理事会主席。

1949年4月27日,钱三强寄来一封信,鼓励葛庭燧夫妇和留学海外的科学工作者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钱三强在信中这样写道:

庭隧兄:

北平解放后,曾得一信,知道今夏要回来,高兴得要命,老人家更是高兴……

新政权比较从前的好得多,想到我们十三四年前曾经奋斗所想达到的目标,现在来了。只要我们个人人生观仍旧,一切都觉得很自然……

中国现在就希望非个人主义者来为大众服务。在制度上有许多要改的,比如美国不许夫妇共同作事。解放区相反地,特别为夫妇工作找方便。关于全盘科学建设,很需新起的科学工作者来筹划,因此老兄回来是最好没有的……

全国建设立即开始,请有志者共同来参加这伟大工作……

此时的祖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的人才投入建设中去。葛庭燧怀着激动的心情,将这封信的摘要发表于纽约出版的《留学生通讯》第一卷第7期上,进一步推动了留美同学的回国运动。

1949年6月,在匹兹堡召开的“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大会上,葛庭燧做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决定。他当场宣布即将离美回国,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他的这一决定,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在场所有留学生心中的爱国热情,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响应。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海外游子们的心。留美科协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大会,葛庭燧向在场的留学生们描绘了新中国的美好未来。

会前,葛庭燧与叶笃正联络了18位在芝加哥的清华校友,共同给时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叶企孙教授发去电报:“觉醒了的留美学人正在丢掉幻想,准备斗争!” 

葛庭燧一家原定夏天回国,但由于“交通阻滞”,直至11月底才离开美国,他们一家四口经过一个多月的辗转,由香港转道回到新中国。

回到祖国后,葛庭燧立刻投身到科研和教育事业中。他同时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任职,凭借着卓越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建立起金属物理研究室和国内第一个金属内耗实验室。之后,葛庭燧在金属研究所继续深入研究,提出了用提高温度的方法推测钢材剩余寿命的创新理论,并成功建立了中国第一台蠕变试验机,他还针对非线性滞弹性现象建立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图片

1975年,葛庭燧(右二)与鞍钢工人同志一起攻关解难

来源 | 《留学生》杂志

1982年,葛庭燧在合肥董铺岛创建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使该所金属内耗实验室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并建立“内耗与固体缺陷开放研究实验室”,推动中国内耗研究走向世界前沿。

从钱三强的殷切呼唤,到葛庭燧的毕生践行,这段书信往事的背后,是一代中国科学家永不褪色的赤子之心。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 “科学报国”的伟大精神,为后来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