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李庆忠院士的一生都是和油田联系在一起的。
1952年,从清华大学毕业时,在毕业分配的志愿书上,李庆忠坚定地写下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坚决服从组织分配。”自此,他一路跋山涉水,睡过野外、吃过野菜,走遍了祖国各地,走过了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亲眼见证了一个个油田在祖国大地上拔地而起。
在克拉玛依,他抓紧一切时间自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地史学,与队友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日渐精益的专业技术,探明了准噶尔盆地的地质构造,构建了新疆地区的重、磁、电基点网。
在大庆,他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三年会战。当时正是全国困难时期,粮食严重缺乏,李庆忠患上了浮肿病,并且每天耳鸣不止。可他只有一个念头:只要能让国家摘掉“贫油国”的帽子,再苦再累也心甘。
数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始终不曾离开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的轨迹,他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石油物探界的难题,兑现了“我为祖国找石油”的铮铮誓言。
1986年,李庆忠(1排左3)在玉门油田石油沟高坡上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第一张三维归位构造图的诞生
三维地震勘探,被誉为现代地震勘探的两大支柱技术之一。
“所谓地震勘探,形象说就是医生的听诊器。医生听人身体内部的情况,我们听地下的回声。通过听回声,可以知道反射波在什么地方深、什么地方浅,可以深入了解地底下的构造情况。这就是最简单的地震方法找石油的原理。”李庆忠形象地解释。
李庆忠在办公室工作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上世纪60年代,李庆忠从大庆油田调到山东东营,参加了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的大会战。彼时,国际石油地震勘探资料的成像技术正经历着从二维到三维的演变。与大庆油田相比,胜利油田属于复杂断块油田。传统的二维地震方法很难搞清地下情况,不是深度有误差,就是断层位置不对,对当时的石油开发影响很大。
胜利油田也因此有了“五忽油田”之称——“目的层忽油忽水、油井产量忽高忽低、油气层忽有忽无、原油性质忽稀忽稠、油层厚度忽厚忽薄”。尽管前人在地震方法研究方面也曾经做过大量的实验,但都不能解决问题。
面对着如此棘手的问题,李庆忠迎难而上。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勘察,他总结了二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不符的原因,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的方法和原理,这一方法能够像医学CT一样,使地下结构得到正确的“偏移归位成像”。
1994年,李庆忠(左1)在内蒙古进行野外高分辨率地震采集实验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利用这种技术方法,他与同事们又在东营——辛镇油田(简称“东辛油田”)作试验,我国第一张三维归位构造图由此在东辛油田诞生,为这个亿吨级储量、复杂断块油田的详探及开发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此后,这项先进技术迅速推广开来,各油田大幅增加了石油探明储量,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勘探区变成了繁忙的石油开采基地。
如今,从渤海湾的惊涛到塔里木盆地的沙海,李庆忠院士开创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与精确石油定位理论,已深深融入中国石油工业的血脉。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勘探工作者向更深、更复杂的地层进军,为端稳端牢国家能源饭碗奉献着力量。
科学家说:
李庆忠不仅是科学家,也是一位师者。他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说:“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培养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这样才能成长为对祖国有用的栋梁之才。”
2018年9月,李庆忠在中国海洋大学“成长讲堂”上寄语大学生:“老一代的先驱者做的是救国梦,我们这一代做的是报国梦,你们这一代应该是强国梦。”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