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破能源困局,凭师者仁心育国之栋梁 丨倪维斗
日期:2025-10-09 来源: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正文字号:

图片

以系统整合解决能源困局

燃气轮机被誉为能源装备“皇冠上的明珠”,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工业制造、海洋工程等领域。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技术积累,我国燃气轮机的研发举步维艰。彼时,倪维斗在清华大学担任燃气轮机教研组主任,他深知:没有属于中国自己的燃气轮机,就谈不上能源装备的自主可控。

在他的带领下,科研团队对引进设备进行了系统消化吸收,并研制出国内第一台具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燃气轮机—蒸汽轮机联合循环仿真装置,推动中国燃气轮机技术实现了从停滞到突破的跨越。这一成果,不仅为我国能源装备自主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倪维斗后续在能源系统层面的探索指明了方向。

图片

1994年倪维斗(左一)与李政道、张孝文在清华大学新图书馆前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攀升,但煤炭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绿色转型,成为亟待破解的时代难题。此时,倪维斗敏锐地指出:“未来,单一技术和技术组合难以解决能源困局,系统整合和战略规划才是关键。”

他提出并推动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系统”。这一系统的核心思路是通过气化技术将煤炭、渣油和石油焦等原料转化为合成气(CO+H2)。经过净化处理后,合成气不仅可以用于发电,还能进一步转化为化工产品、液体燃料和城市煤气,实现发电与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的联产。由此,可以大幅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006年,该系统被纳入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并成为“十一五”863计划能源领域的重大项目。在倪维斗的推动下,我国能源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一装置或某项技术,而是上升到整体系统设计和国家战略层面。这种“系统观”思想,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能源科技的创新路径。

以师者仁心培育国之栋梁

倪维斗不仅是能源领域的战略家,更是一位躬身力行、倾心育人的教育家。

1974年,工农兵学员史占华进入清华大学时,文化基础薄弱、心中十分迷茫。倪维斗不仅在学习上悉心指导,还关切学生的思想与前途。史占华回忆,倪老师常与他促膝长谈,语重心长地勉励他坚定走技术道路;毕业实习时,又将他带到课题组手把手指导;生活中,他更是让学生把倪家当作“第二食堂”。在倪维斗无微不至的关怀下,史占华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后来成长为知名的管道定向穿越工程专家。他曾感慨:“在我人生的旅途中,有幸遇到了倪老师,我所走的每一步都受到了他的教诲和鼓励。”

图片

倪维斗为学生线上授课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对于倪维斗而言,最大的安慰就是培养了很多优秀弟子,包括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于文虎,国家重型燃气轮机总师顾春伟等。有人问他:“如果再选择一次职业,还会当老师吗?”倪维斗笑答:“我就选择这个,还是老师。”

图片

1996年倪维斗(中)与弟子们合影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他始终勉励学生:“勤奋、乐观、真诚、实事求是、助人为乐是做人的准则,进而争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倪维斗的座右铭,更是他对人生、对教育的真诚感悟。

科学家说

倪维斗教育学生,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把自己的优点乘以0.8,把别人的缺点乘以0.8;把别人的优点乘以1.2,把自己的缺点乘以1.2。这样就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学习的东西,心里就平衡了。只有心态平衡,才能找准定位,更好地工作,为国家、为社会多作出些贡献。”

倪维斗最关心的是中国能源问题的未来,在他看来:“不能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一定要探索中国人应有的用能方式。希望青年人才在解决能源问题上不断钻研,提出新想法、新思路,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史料征集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