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核盾将军”程天民院士卓越的军旅人生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6-01-18

甘愿默默无闻才是真境界。

58载军旅生涯,先后涉猎病理学、防原医学、医学管理和军事预防医学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出色的佳绩,书写了卓越的军旅人生。程天民,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

上世纪50年代初,程天民大学刚毕业时,本想做一名外科医生。

但是,考虑到当时学校教师人才缺乏,他服从组织安排,留校当了一名病理学老师。

随着我国核试验工作的启动,军队系统也启动了“三防”医学研究。程天民也由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岗位调任防原医学教研室任主任。

从此,他把目光瞄准了核武器损伤中最具代表性的复合伤,并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停止核试验后,防原医学研究相对处于冷静状态,对复合伤的研究相应也成了“冷门”,不被研究者所重视。

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教研室在程天民的坚持和动员下,不仅没有放弃复合伤研究,而且齐心协力专啃起这块“硬骨头”来。

一系列研究成果陆续浮出水面,一系列科技成果奖陆续在第三军医大学落户,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荣誉也相继属于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教研室、复合伤研究所。

1989年“防原医学”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1993年复合伤研究室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1997年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后来又相继发展成为全军“重中之重”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伤分室),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的主要研究复合伤的单位。

(二)

绵绵青山不断,接力还需后来人。

1986年,程天民走上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领导岗位。那时,商品经济给长期处在西部地区的第三军医大学带来不少冲击,学校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实际困难。而程天民认为,“军”字品牌不能丢。

我国首位防原医学女博士粟永萍就读博士期间,因爱人出国,孩子幼小,父母多病,加上博士课题研究困难重重,一度产生了退却念头。程天民知道情况后,一面帮助粟永萍解决科研困难,另一面又亲自带着自己当医生的女婿上门给家中的老人治病,令她感慨万分。今天,已成为三医大防原医学学科带头人的粟永萍坦言,她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在岗位上尽心尽职工作,否则,既对不起良心,更对不起程院士的一番苦心。

程天民执教56年来,培养学生无数,毕业的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奖励,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被评为总后系统科技金星,7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

2006年,程天民以不畏艰险认真履行职责以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连续获得首届“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第六届“光华科技工程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三项殊荣。

(三)

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影响,如今的程天民已经不能经常上讲台讲课了,但有三堂课他必讲:一是对大学入学新生的第一课“如何正确认识医学的意义”;二是对本科生进入军事医学学习阶段的第一课“新军事变革与军事医学”;三是对研究生讲“科学研究中的治学与修身”。

199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学科评议组会议上,程天民提议将几门课程的内容整合拓展为《军事预防医学》——新的二级学科。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批准了将“军事预防医学”纳入新的专业目录,并招收该专业研究生。

为了使这门新的二级学科有一部科学规范的内容体系,程天民主编了《军事预防医学概论》,这成为新学科的奠基性专著,并被评定为“全国研究生推荐用书”。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以后,他又投入大量精力,主编出版了内容有很大拓展深化的246万字的《军事预防医学》。

谈起未来,程天民感慨道:要是让我再年轻30岁有多好,那样我就可以为国家和军队做更多的工作。现在我能尽力干的,就是“不做盖子、当好梯子、修桥铺路、敲锣打鼓!” (人民日报)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核盾将军”程天民院士卓越的军旅人生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16-01-18

甘愿默默无闻才是真境界。

58载军旅生涯,先后涉猎病理学、防原医学、医学管理和军事预防医学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出色的佳绩,书写了卓越的军旅人生。程天民,第三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系全军复合伤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

上世纪50年代初,程天民大学刚毕业时,本想做一名外科医生。

但是,考虑到当时学校教师人才缺乏,他服从组织安排,留校当了一名病理学老师。

随着我国核试验工作的启动,军队系统也启动了“三防”医学研究。程天民也由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岗位调任防原医学教研室任主任。

从此,他把目光瞄准了核武器损伤中最具代表性的复合伤,并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停止核试验后,防原医学研究相对处于冷静状态,对复合伤的研究相应也成了“冷门”,不被研究者所重视。

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教研室在程天民的坚持和动员下,不仅没有放弃复合伤研究,而且齐心协力专啃起这块“硬骨头”来。

一系列研究成果陆续浮出水面,一系列科技成果奖陆续在第三军医大学落户,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荣誉也相继属于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教研室、复合伤研究所。

1989年“防原医学”被批准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1993年复合伤研究室被评为全军重点实验室,1997年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后来又相继发展成为全军“重中之重”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伤分室),如今已成为国内唯一的主要研究复合伤的单位。

(二)

绵绵青山不断,接力还需后来人。

1986年,程天民走上第三军医大学校长、党委书记的领导岗位。那时,商品经济给长期处在西部地区的第三军医大学带来不少冲击,学校发展也遇到了不少实际困难。而程天民认为,“军”字品牌不能丢。

我国首位防原医学女博士粟永萍就读博士期间,因爱人出国,孩子幼小,父母多病,加上博士课题研究困难重重,一度产生了退却念头。程天民知道情况后,一面帮助粟永萍解决科研困难,另一面又亲自带着自己当医生的女婿上门给家中的老人治病,令她感慨万分。今天,已成为三医大防原医学学科带头人的粟永萍坦言,她没有理由不好好地在岗位上尽心尽职工作,否则,既对不起良心,更对不起程院士的一番苦心。

程天民执教56年来,培养学生无数,毕业的研究生中,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人才奖励,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2人被评为总后系统科技金星,7人已成为博士生导师。

2006年,程天民以不畏艰险认真履行职责以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连续获得首届“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第六届“光华科技工程奖”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三项殊荣。

(三)

受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影响,如今的程天民已经不能经常上讲台讲课了,但有三堂课他必讲:一是对大学入学新生的第一课“如何正确认识医学的意义”;二是对本科生进入军事医学学习阶段的第一课“新军事变革与军事医学”;三是对研究生讲“科学研究中的治学与修身”。

1996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次学科评议组会议上,程天民提议将几门课程的内容整合拓展为《军事预防医学》——新的二级学科。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批准了将“军事预防医学”纳入新的专业目录,并招收该专业研究生。

为了使这门新的二级学科有一部科学规范的内容体系,程天民主编了《军事预防医学概论》,这成为新学科的奠基性专著,并被评定为“全国研究生推荐用书”。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以后,他又投入大量精力,主编出版了内容有很大拓展深化的246万字的《军事预防医学》。

谈起未来,程天民感慨道:要是让我再年轻30岁有多好,那样我就可以为国家和军队做更多的工作。现在我能尽力干的,就是“不做盖子、当好梯子、修桥铺路、敲锣打鼓!”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