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开始,傅依备做好回国前的各项交接和准备工作。

就在刚刚完成论文答辩、收拾行囊准备回国的时候,他想到,必须做到善始善终,处理好相关事情;中国的留学生不能给学校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自己国家的形象。

先要清理实验室。他把实验室用过的设备和设施清理得干干净净,把用过的仪器仪表和一些贵重器材、试剂清点并列出物品清单来,办理交还手续。

傅依备仔细认真地将用于实验的铂丝——用坏了的和完好的,一一列出清单,与实物一起交还给学校的管理部门。

他将在留学期间节约的生活费,用来采购了很多科技书籍。他回国带回来的行李更多的是这几木箱子书。这些书后来在傅依备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他帮助很大。

临走前,傅依备特别去看望了他的指导教授什维多夫及教研室的老师和同窗们。师生之情、同窗之情,依依话别的情深意切,使青年傅依备倍加感动。

1960年6月,傅依备在莫斯科中国大使馆办理好回国的手续后,再次搭上直通北京的国际列车。

他此时的心情,归心似箭,百感交集,很兴奋,很激动。一方面学业有成,完成了组织和自己最初制定的人生目标,达到了预期要求,自己很快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并投入新的工作领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国家,很自豪;另一方面很快就要见到自己的亲人们,开始美好的新生活,很兴奋。

在苏联学习生活了近五年,傅依备经历了甜酸苦辣,也历练了他的阅历和能力,使他更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思想也更加成熟了。现在就要离开自己生活了五年的熟悉的土地、城市、校园、老师、同学,多少也有一点不舍。几年中,国家经历了许多的变化,政治热情与政治运动对人们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回去后自己还能适应工作与生活吗?他在旅途中都不停地思考。但是不管怎么样,回家的感动总是压倒一切的。

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颠簸,国际列车到达北京火车站。

在接站的相关人员引领下,傅依备和同回来的留学生们又到了西郊的北京外语学院,即原来的俄专。

这里,应该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也可以算作他们的“母校”。五年前,他们带着希望从这里出发,今天他们带着希望的果实回到这里,傅依备不禁心潮起伏。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他们被告知,要在这里进行一两周的休整和政治学习。这是他们预料之中的事,不是特殊照顾,而是一种无例外的政治程序。

从1955年到1960年,这期间是国内政治运动较多的年代。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反右运动”和吃“大锅饭”以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一个多变多灾的时期,物资匮乏,温饱难保,人们的思想也有较大波动。

就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傅依备他们回来了,而且是从一个相对稳定、富裕的国度,突然走进如此困难重重的家园,大家的心里落差实在是太大了。

如何面对这个现实,马上进入新的工作生活状态,对他们每个人又将是一次人生考验。他们这群留学生们需要帮助和过渡,需要通过重新学习,来了解更多东西,了解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他们需要将心态缓和下来,共同去克服国家面临的一切艰难困苦。

在北京外语学院学习期间,傅依备被指定为组长。全组不超过10人,留学生们曾在苏联的各个地区学习,有莫斯科回来的,有列宁格勒回来的,大部分人已获副博士学位,有过共同的学习、生活经历,使大家交换学习情况和感想,更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大家相处得很和谐。

根据安排,他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中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国家形势的讲话。大家再结合文件精神谈体会和认识,学习讨论中气氛平和而热烈。大家针对国内物资缺乏情况进行了专题讨论和分析。通过学习,大家逐渐地理解了国家当时的现状,而且也欣喜地看到,到1960年,国家经济状况和全国形势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人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傅依备认为,在那个时期,组织这种学习是雪中送炭,是必要而及时的,打了一次预防针,是对大家的爱护,使大家少走弯路,不犯政治方向上的错误。

在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学习后,参加这次学习的全部留学人员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

傅依备的组织关系已在1956年由科学院系统转调到教育部。因此,根据教育部的分配意见,傅依备可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学校中任选其一。这两所学校都是他很理想的工作单位。

傅依备后来得知,北京大家的技术物理系有他所学的专业方向,但属于理科性质;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的专业与他所学专业完全一致,而且已有的教师中,有几位还是他在苏联留学的校友。此外,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的领导在他回国后,特地专程到北京外语学院来看他,并且动员他去清华大学。

在考虑多种因素后,傅依备决定去清华大学。经教育部同意,他就到了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该系有三个专业方向,他选定去从事核燃料后处理的120教研室。

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的领导为何特地专门去看望傅依备,且希望他去清华大学?朱永贝睿教授讲述了他所知道的缘由:“20世纪6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设置了一批搞原子能的专业,需要多方面引进一些人才。清华的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专业,全国就一个。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取核武器用的钚。很需要人,所以清华大学也派人出去学习,也从国外引进不少人回来。引进回来的主要都是一些大学毕业生,引进的唯一一位副博士就是傅依备老师。我记得是我们学校原党委书记滕腾(后来任教育部部长),当时在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任系副主任,也在苏联列宁格勒化工学院学习,是傅老师的同学;滕腾不是去攻读学位的,是去进修的教师,就认识了傅老师。当时,他看出来傅老师是一个人才,需要引进,就跟傅老师说好了,等到学成回来就到清华来工作。”

留苏归来

日期:2022-02-10

1960年5月开始,傅依备做好回国前的各项交接和准备工作。

就在刚刚完成论文答辩、收拾行囊准备回国的时候,他想到,必须做到善始善终,处理好相关事情;中国的留学生不能给学校留下不好的印象,影响自己国家的形象。

先要清理实验室。他把实验室用过的设备和设施清理得干干净净,把用过的仪器仪表和一些贵重器材、试剂清点并列出物品清单来,办理交还手续。

傅依备仔细认真地将用于实验的铂丝——用坏了的和完好的,一一列出清单,与实物一起交还给学校的管理部门。

他将在留学期间节约的生活费,用来采购了很多科技书籍。他回国带回来的行李更多的是这几木箱子书。这些书后来在傅依备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期间,发挥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他帮助很大。

临走前,傅依备特别去看望了他的指导教授什维多夫及教研室的老师和同窗们。师生之情、同窗之情,依依话别的情深意切,使青年傅依备倍加感动。

1960年6月,傅依备在莫斯科中国大使馆办理好回国的手续后,再次搭上直通北京的国际列车。

他此时的心情,归心似箭,百感交集,很兴奋,很激动。一方面学业有成,完成了组织和自己最初制定的人生目标,达到了预期要求,自己很快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并投入新的工作领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国家,很自豪;另一方面很快就要见到自己的亲人们,开始美好的新生活,很兴奋。

在苏联学习生活了近五年,傅依备经历了甜酸苦辣,也历练了他的阅历和能力,使他更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思想也更加成熟了。现在就要离开自己生活了五年的熟悉的土地、城市、校园、老师、同学,多少也有一点不舍。几年中,国家经历了许多的变化,政治热情与政治运动对人们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回去后自己还能适应工作与生活吗?他在旅途中都不停地思考。但是不管怎么样,回家的感动总是压倒一切的。

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颠簸,国际列车到达北京火车站。

在接站的相关人员引领下,傅依备和同回来的留学生们又到了西郊的北京外语学院,即原来的俄专。

这里,应该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也可以算作他们的“母校”。五年前,他们带着希望从这里出发,今天他们带着希望的果实回到这里,傅依备不禁心潮起伏。一切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他们被告知,要在这里进行一两周的休整和政治学习。这是他们预料之中的事,不是特殊照顾,而是一种无例外的政治程序。

从1955年到1960年,这期间是国内政治运动较多的年代。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反右运动”和吃“大锅饭”以及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处于一个多变多灾的时期,物资匮乏,温饱难保,人们的思想也有较大波动。

就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傅依备他们回来了,而且是从一个相对稳定、富裕的国度,突然走进如此困难重重的家园,大家的心里落差实在是太大了。

如何面对这个现实,马上进入新的工作生活状态,对他们每个人又将是一次人生考验。他们这群留学生们需要帮助和过渡,需要通过重新学习,来了解更多东西,了解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他们需要将心态缓和下来,共同去克服国家面临的一切艰难困苦。

在北京外语学院学习期间,傅依备被指定为组长。全组不超过10人,留学生们曾在苏联的各个地区学习,有莫斯科回来的,有列宁格勒回来的,大部分人已获副博士学位,有过共同的学习、生活经历,使大家交换学习情况和感想,更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大家相处得很和谐。

根据安排,他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中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国家形势的讲话。大家再结合文件精神谈体会和认识,学习讨论中气氛平和而热烈。大家针对国内物资缺乏情况进行了专题讨论和分析。通过学习,大家逐渐地理解了国家当时的现状,而且也欣喜地看到,到1960年,国家经济状况和全国形势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人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傅依备认为,在那个时期,组织这种学习是雪中送炭,是必要而及时的,打了一次预防针,是对大家的爱护,使大家少走弯路,不犯政治方向上的错误。

在经过近两个星期的学习后,参加这次学习的全部留学人员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

傅依备的组织关系已在1956年由科学院系统转调到教育部。因此,根据教育部的分配意见,傅依备可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学校中任选其一。这两所学校都是他很理想的工作单位。

傅依备后来得知,北京大家的技术物理系有他所学的专业方向,但属于理科性质;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的专业与他所学专业完全一致,而且已有的教师中,有几位还是他在苏联留学的校友。此外,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的领导在他回国后,特地专程到北京外语学院来看他,并且动员他去清华大学。

在考虑多种因素后,傅依备决定去清华大学。经教育部同意,他就到了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该系有三个专业方向,他选定去从事核燃料后处理的120教研室。

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的领导为何特地专门去看望傅依备,且希望他去清华大学?朱永贝睿教授讲述了他所知道的缘由:“20世纪6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设置了一批搞原子能的专业,需要多方面引进一些人才。清华的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专业,全国就一个。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取核武器用的钚。很需要人,所以清华大学也派人出去学习,也从国外引进不少人回来。引进回来的主要都是一些大学毕业生,引进的唯一一位副博士就是傅依备老师。我记得是我们学校原党委书记滕腾(后来任教育部部长),当时在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任系副主任,也在苏联列宁格勒化工学院学习,是傅老师的同学;滕腾不是去攻读学位的,是去进修的教师,就认识了傅老师。当时,他看出来傅老师是一个人才,需要引进,就跟傅老师说好了,等到学成回来就到清华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