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依备在“文化大革命”磨难期间,以及在他担任二所领导工作期间,和谢冬心女士在精神上、感情上、事业上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使他们度过了许多艰难漫长的日日夜夜。

傅依备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带孩子的任务就主要落在谢冬心女士身上。谢冬心女士回忆说:“带孩子他是力所能及地帮忙。1962年我在天津生老大的时候,老傅在清华大学工作,在孩子出生之前老傅过来了,他送我去天津天和医院(现在的天津市第一人民医院)。孩子出生后不久他接我们去清华大学宿舍里住了一个月。1963年初老傅调九院,我10月份也调过来,调过来没几天老二出生,也是老傅雇车送我去北京妇产医院的。1964年老傅就去青海221厂了。1966年生老三的时候他没法陪,是我工作的单位北京供应办设备科负责人送我去的医院,月子里护理是邻居六所一个工人师傅的爱人李大嫂帮的忙。”

谢冬心调到二所老点山沟里没多久,傅依备就关牛棚了。这对他们夫妇俩的政治前途和感情生活都是巨大的冲击和考验。

傅依备觉得把爱人和小孩调到山沟里来,吃了那么多的苦,一直觉得内疚。他说:“她(谢冬心)刚到(山沟老点)的时候,我们就住一间房子,大概11平米,一个大床一个小床,两个大点小孩睡一张,我们和最小的孩子三个人睡一张大床。孩子开始在当地农村一所小学上学,后来有了我们自己的学校。我在关牛棚时,孩子们肯定受影响。在二所老点,生活物资供应不行,教育质量也不高,受苦受累。我这一步没走好,她们如果从北京调四川晚一点可

能就好一些。”

傅依备获得“解放”后当了副连长,后来又慢慢走上领导岗位,工作一直很忙。

谢冬心女士调九院后,长期从事科研后勤保障工作(器材设备、科技情报、档案资料和图书管理等)。1953年8月12日,她在四川化工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年底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从1973年11月起直至1989年10月退休,她一直担任科级干部兼党支部书记。

谢冬心女士对傅依备的工作全力支持,从不拖后腿。谢冬心讲到:“老傅后来慢慢地进入工作状态,就比较忙,工作情况他一般不跟我说,我也不问。这是九院的传统,保密!他经常出差,去北京开会什么的。我从不抱怨。我认为他的工作重要,就全力支持他。但是,家务事他能做的也都帮忙做,他特别喜欢孩子,我们在山沟生活比较艰苦。他出差回来总是买回许多吃、穿、用的东西。”

1976年9月30日,谢冬心女士在致傅依备(在新疆基地出差)的信中写道:“所里正在忙11月份的任务,并组织了会战,上班出勤的情况较好,抓革命、促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你们走后,所里给家属(出场人员家属)一些照顾,如这个月可优先买肉(不用排队,去了就可先买),家里劳力有困难的帮助买煤、买米、就医等,你可以告诉大家放心地去工作吧!……国庆节这里供应不错,九月份以前肉票上的肉保证供应,每个职工又给2斤猪肉,你们出差的还有2斤猪油,大人小孩每人一斤鱼、一斤苹果,还有酒、粉条等。”

风风雨雨六十年,他们夫妇俩是靠相互信任来维系感情的。

谢冬心女士回忆说:

“老傅这个人不太爱说话,平时动嘴少,动脑子多。他喜欢想问题,把一些问题都想透想通。我们性格上互补,而且相互之间都很信任。我们结婚以后,刚开始分居时间多。在北京的时候,他在401上班,一个礼拜回来一趟。一直到1968年我调到二所老点才真正住在一起。我们认识早,了解比较深,互相之间都自然而然地很信任。他到苏联去,我也信任他。他经常写信回来介绍苏联的情况,但他自己的情况说得不多,学习上的困难也说得不多。就婚姻观来说,我们是互相爱慕,我爱他,他爱我,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共同目标是给社会增加正能量。我就认定一点,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信任,和对彼此、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们分工明确,我主要管家里的事情,老傅一心搞工作。他这个人,从表面上看像冰霜一样,其实内心是很火热的。他为了工作可以赴汤蹈火的。”

“1975年外场核试验,他亲自带一队人去取样。他们这几个人都吃了很多剂量,他吃的最多,一次就超过了年剂量阈值的9倍多。回来也没有告诉我,我当时不知道具体情况,只知道他吃了剂量,但不知道有那么严重。当时王淦昌院士还到我们家来看访他。后来其他几个人住院检查,胡仁宇副所长曾经问我‘其他几个人的家属都哭了,怎么就没见到你哭呢’。我说,他也没告诉我,我不知道危害有多大,现在才知道有这么严重。我过去只知道超剂量很多,但是我不知道确切有多少,也不知道超剂量后人会怎样。后来四川省里的一个机构每年要专门给他们检查。他超那么大的剂量,也挺过来了。”

“2000年5月1日,他做了胆囊切除。过去他老觉得胃痛、肚子痛,后来越来越厉害了,都是当胃病和腹部的病来治疗,后来确诊是胆结石。当时还在发病期间,单位突然通知他去杭州开会,我和医生都不让他去,他怎么也不听,坚持要去开会。结果在走之前的一天半夜里发病了,翻来覆去痛得很厉害,我们就赶快把他送到医院,一诊断需要赶快手术;征求意见的时候,医生建议去川医,他让在本院的医院做,最后是把川医的医生请来给他做了手术。医生来后一看说

‘好危险,马上就要破了,非常薄,破了后会演化成腹膜炎,更加不利于治疗,

问题将更严重’。如果去川医的话,时间将会拖得更长,当时刚好逢‘五·一’,很多人不上班,去了后肯定会更糟糕。”

1990年6月16日,傅依备在参加国家核试验作业现场期间,给夫人谢冬心女士致信,其中谈到采摘一些骆驼草标本寄给谢冬心女士(保存至今)的事。他对骆驼草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描述,他在信中写道:

“最近几天,我开始早晨到沙漠地里去走一走,偶尔也小跑一段,大约花上半个小时。这里早晚温差很大,是十足的内陆气候。白天有的地方可到四十多摄氏度,早晚凉到要穿夹衣。早晨的沙漠是很吸引人的,差不多每天早晨骄阳似火,分外好看,在山沟里是永远见不到这种画面的。空气清爽宜人,虽然有点凉意,但很乐意接受。”

“我在沙漠地里采了一些骆驼草的标本寄给你。我过去对骆驼草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仔细瞧过,就像不相识的过路人给样,它们到底是什么样都说不出来。这次来时我就有意要弄清庐山真面目。早晨我到处跑,细细观察各种骆驼草的形态和细微区别。他们也像其他植物一样开花结果,繁衍后代,我觉得很有意思。骆驼草在戈壁干旱的沙地里尽管遭到狂风卷着泥沙吹打,常年缺乏雨水的滋养,有时一阵暴雨就会使沙漠一夜之间面目皆非,夏天可热到40-50摄氏度,冬天又冷到零下30-40摄氏度,任你千变万化,使尽浑身解数,骆驼草仍然坚强地活着,茁壮地发育成长,绵延不已。骆驼草多像经历了无数苦难的中华民族。我由衷地敬爱它们,就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单调乏味的沙漠有了一点生气,使骆驼羚羊得以生存,这是多么难得呀!”

“我想,人就是应该像骆驼草一样,能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炼,使自己坚强挺拔,一直往前;也要像骆驼草一样多给予,默默地奉献。”

傅依备夫妇长期的恩爱、信任与和谐,为培育下一代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又愉悦的成长成才氛围。

相互信任共担当

日期:2022-02-10

傅依备在“文化大革命”磨难期间,以及在他担任二所领导工作期间,和谢冬心女士在精神上、感情上、事业上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使他们度过了许多艰难漫长的日日夜夜。

傅依备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带孩子的任务就主要落在谢冬心女士身上。谢冬心女士回忆说:“带孩子他是力所能及地帮忙。1962年我在天津生老大的时候,老傅在清华大学工作,在孩子出生之前老傅过来了,他送我去天津天和医院(现在的天津市第一人民医院)。孩子出生后不久他接我们去清华大学宿舍里住了一个月。1963年初老傅调九院,我10月份也调过来,调过来没几天老二出生,也是老傅雇车送我去北京妇产医院的。1964年老傅就去青海221厂了。1966年生老三的时候他没法陪,是我工作的单位北京供应办设备科负责人送我去的医院,月子里护理是邻居六所一个工人师傅的爱人李大嫂帮的忙。”

谢冬心调到二所老点山沟里没多久,傅依备就关牛棚了。这对他们夫妇俩的政治前途和感情生活都是巨大的冲击和考验。

傅依备觉得把爱人和小孩调到山沟里来,吃了那么多的苦,一直觉得内疚。他说:“她(谢冬心)刚到(山沟老点)的时候,我们就住一间房子,大概11平米,一个大床一个小床,两个大点小孩睡一张,我们和最小的孩子三个人睡一张大床。孩子开始在当地农村一所小学上学,后来有了我们自己的学校。我在关牛棚时,孩子们肯定受影响。在二所老点,生活物资供应不行,教育质量也不高,受苦受累。我这一步没走好,她们如果从北京调四川晚一点可

能就好一些。”

傅依备获得“解放”后当了副连长,后来又慢慢走上领导岗位,工作一直很忙。

谢冬心女士调九院后,长期从事科研后勤保障工作(器材设备、科技情报、档案资料和图书管理等)。1953年8月12日,她在四川化工学院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年底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从1973年11月起直至1989年10月退休,她一直担任科级干部兼党支部书记。

谢冬心女士对傅依备的工作全力支持,从不拖后腿。谢冬心讲到:“老傅后来慢慢地进入工作状态,就比较忙,工作情况他一般不跟我说,我也不问。这是九院的传统,保密!他经常出差,去北京开会什么的。我从不抱怨。我认为他的工作重要,就全力支持他。但是,家务事他能做的也都帮忙做,他特别喜欢孩子,我们在山沟生活比较艰苦。他出差回来总是买回许多吃、穿、用的东西。”

1976年9月30日,谢冬心女士在致傅依备(在新疆基地出差)的信中写道:“所里正在忙11月份的任务,并组织了会战,上班出勤的情况较好,抓革命、促生产的形势是好的。你们走后,所里给家属(出场人员家属)一些照顾,如这个月可优先买肉(不用排队,去了就可先买),家里劳力有困难的帮助买煤、买米、就医等,你可以告诉大家放心地去工作吧!……国庆节这里供应不错,九月份以前肉票上的肉保证供应,每个职工又给2斤猪肉,你们出差的还有2斤猪油,大人小孩每人一斤鱼、一斤苹果,还有酒、粉条等。”

风风雨雨六十年,他们夫妇俩是靠相互信任来维系感情的。

谢冬心女士回忆说:

“老傅这个人不太爱说话,平时动嘴少,动脑子多。他喜欢想问题,把一些问题都想透想通。我们性格上互补,而且相互之间都很信任。我们结婚以后,刚开始分居时间多。在北京的时候,他在401上班,一个礼拜回来一趟。一直到1968年我调到二所老点才真正住在一起。我们认识早,了解比较深,互相之间都自然而然地很信任。他到苏联去,我也信任他。他经常写信回来介绍苏联的情况,但他自己的情况说得不多,学习上的困难也说得不多。就婚姻观来说,我们是互相爱慕,我爱他,他爱我,同舟共济,同甘共苦,共同目标是给社会增加正能量。我就认定一点,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信任,和对彼此、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我们分工明确,我主要管家里的事情,老傅一心搞工作。他这个人,从表面上看像冰霜一样,其实内心是很火热的。他为了工作可以赴汤蹈火的。”

“1975年外场核试验,他亲自带一队人去取样。他们这几个人都吃了很多剂量,他吃的最多,一次就超过了年剂量阈值的9倍多。回来也没有告诉我,我当时不知道具体情况,只知道他吃了剂量,但不知道有那么严重。当时王淦昌院士还到我们家来看访他。后来其他几个人住院检查,胡仁宇副所长曾经问我‘其他几个人的家属都哭了,怎么就没见到你哭呢’。我说,他也没告诉我,我不知道危害有多大,现在才知道有这么严重。我过去只知道超剂量很多,但是我不知道确切有多少,也不知道超剂量后人会怎样。后来四川省里的一个机构每年要专门给他们检查。他超那么大的剂量,也挺过来了。”

“2000年5月1日,他做了胆囊切除。过去他老觉得胃痛、肚子痛,后来越来越厉害了,都是当胃病和腹部的病来治疗,后来确诊是胆结石。当时还在发病期间,单位突然通知他去杭州开会,我和医生都不让他去,他怎么也不听,坚持要去开会。结果在走之前的一天半夜里发病了,翻来覆去痛得很厉害,我们就赶快把他送到医院,一诊断需要赶快手术;征求意见的时候,医生建议去川医,他让在本院的医院做,最后是把川医的医生请来给他做了手术。医生来后一看说

‘好危险,马上就要破了,非常薄,破了后会演化成腹膜炎,更加不利于治疗,

问题将更严重’。如果去川医的话,时间将会拖得更长,当时刚好逢‘五·一’,很多人不上班,去了后肯定会更糟糕。”

1990年6月16日,傅依备在参加国家核试验作业现场期间,给夫人谢冬心女士致信,其中谈到采摘一些骆驼草标本寄给谢冬心女士(保存至今)的事。他对骆驼草的性格特征进行了描述,他在信中写道:

“最近几天,我开始早晨到沙漠地里去走一走,偶尔也小跑一段,大约花上半个小时。这里早晚温差很大,是十足的内陆气候。白天有的地方可到四十多摄氏度,早晚凉到要穿夹衣。早晨的沙漠是很吸引人的,差不多每天早晨骄阳似火,分外好看,在山沟里是永远见不到这种画面的。空气清爽宜人,虽然有点凉意,但很乐意接受。”

“我在沙漠地里采了一些骆驼草的标本寄给你。我过去对骆驼草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没有仔细瞧过,就像不相识的过路人给样,它们到底是什么样都说不出来。这次来时我就有意要弄清庐山真面目。早晨我到处跑,细细观察各种骆驼草的形态和细微区别。他们也像其他植物一样开花结果,繁衍后代,我觉得很有意思。骆驼草在戈壁干旱的沙地里尽管遭到狂风卷着泥沙吹打,常年缺乏雨水的滋养,有时一阵暴雨就会使沙漠一夜之间面目皆非,夏天可热到40-50摄氏度,冬天又冷到零下30-40摄氏度,任你千变万化,使尽浑身解数,骆驼草仍然坚强地活着,茁壮地发育成长,绵延不已。骆驼草多像经历了无数苦难的中华民族。我由衷地敬爱它们,就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使单调乏味的沙漠有了一点生气,使骆驼羚羊得以生存,这是多么难得呀!”

“我想,人就是应该像骆驼草一样,能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磨炼,使自己坚强挺拔,一直往前;也要像骆驼草一样多给予,默默地奉献。”

傅依备夫妇长期的恩爱、信任与和谐,为培育下一代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又愉悦的成长成才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