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其:不屈的“科普战士”
高士其被誉为“中国科普的一面旗帜”。他年纪轻轻就不幸遭受病魔的摧残,生生地被囚禁在轮椅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可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他,却写下了洋洋数百万字的科普著作。他的作品通俗易懂,深受群众欢迎,影响了好几代人。
1924年,高士其(后排右四)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第一届全国基督教青年会大会1918年的一天,福州明伦小学年仅13岁的学生高士其,“享受”到了省长亲自接见的殊荣。因为,这位学生参加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福建省招生考试,考了全省第二名,而中文单科分数则是全省第一。全校师生都为他感到光荣和自豪。经过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自1930年起改为清华大学)的复试,高士其插班进入中等科二年级,开始了长达7年的清华园“预读”生活。他求知欲强,爱好广泛,也热衷于社会活动。入学第一年,他就加入了“童子军”。在这个纪律严明、训练有素的组织里,他学会了打旗语、收发无线电,懂得了基本的救援、医疗和护理知识,还掌握了搭帐篷、挖地沟宿营、看风向、绘地形图、夜间辨识方向等生活技能。高士其学习的热情也一直高涨。在清华的课堂上,他第一次接触到显微镜,并通过它迈进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一天,他透过镜片看到了一个个像根小棍似的“小魔王”,不禁黯然神伤,那是早些年害死他小弟弟的白喉杆菌;而他在6岁那年,也曾患上白喉,差点丧命。不久,老师又将一种奇特的寄生虫阿米巴引入了课堂。这种靠伪足运动或捕食的小动物绰号叫“变形虫”,适应力和生命力都非常强。高士其迷上了这种虫子,自此他有了一个别号——“阿米巴高”。
跟“小魔王”打交道在清华学习期间,高士其获得了多个科目的优等奖章,而他的理想是当一名化学家。1925年,高士其被送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化学系公费留学。1928年,高士其进入芝加哥大学暑期班,因成绩出众正式转入该校化学系和细菌学系四年级学习,并于次年获得学士学位。正当他准备报考化学系研究生时,父亲的信传来了噩耗:比他大一岁的姐姐被虎烈拉(即霍乱,一种由苍蝇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夺去了性命!“我原拟报考化学系,但痛定思痛、冷静思考后,毅然放弃我所喜爱的化学专业而转向医学。因为我考虑到,当今中国首要的还不是化学救国,而是把千万劳苦大众从瘟疫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这样,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就有了保证。”高士其晚年回忆。1928年,23岁的高士其被芝加哥大学聘请为细菌学系实验室助理。他最初的研究课题涉及的“小魔王”是“食物毒细菌”,为更好地研究,他竟亲口吞食减毒的食物毒细菌做自身传染试验。也是这一年,他在实验室里研究脑炎病毒时,一个盛着过滤性脑炎病毒的瓶子突然破裂,正值高士其左耳发炎,病毒顺耳膜侵入他的大脑,最终造成了他终生不治的残疾。坚强的高士其坚持读完了医学研究院的博士课程,并在1930年返回祖国。1935年,高士其从《太白》杂志上看到一个新鲜的栏目“科学小品”,萌生了以科学和文学结合推动社会进步的愿望。在友人鼓励下,他一口气发表了《细菌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抗敌英雄》《虎烈拉》三篇文章,并把自己的名字从“高仕錤”改成了“高士其”,用意是“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决心与旧制度彻底决裂。1935年到1937年,高士其克服重重困难,发表了近百篇科学小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49年到1965年,他又以惊人的毅力写下60多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创作了2000多行诗歌,出版了20余部作品。此后他的作品数量仍在不断增长……
奔腾不息的生命激流在人们眼里,高士其的一生是苦难而悲壮的,但他却从来没有在他的言语中和文章里表露过自怨自艾、绝望沉沦的情绪,也从来不甘心向命运强加给他的厄运屈服。许多年以前,他的一位老朋友常常跟他谈起,生活的重压、环境的迫害,常常使自己觉得到了“非要持刀杀人便不能忍受的地步”。他却安抚朋友说:“我比你更苦,因为连持刀削苹果都很困难。”高士其刚患病时,一个外国医生曾预言他活不过5年,可人们看到了“奇迹”!高士其的儿子高志其早时常为父亲伤心遗憾,然而在高志其眼中,父亲却又十分乐观:他的话别人听不懂,自己也说得十分费劲,他就笑称自己的话是“高语”;他写的字别人看不懂,自己看了也发笑,就戏称自己的字是“天书”。他非常珍惜他的工作权利和有限的生命。挂点滴治疗时他总是要求挂在左手上,尽管左手静脉已经扎得不能再扎也不愿伸出右手。他说:“右手是要工作的,谁也不能剥夺我工作的权利。”于是,医护人员和病友们常常能够看到的一幕是:他左手打着点滴,右手还在颤抖着写字。1984年12月,高士其亲笔写下自己的座右铭:“我能做的是有限的,我想做的是无穷的。从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我当尽力使有限向无穷延伸。”
△邓颖超看望高士其
学习科学、研究科学、传播科学,一直贯穿在高士其漫长的病残生涯里,他为科学文艺的通俗化和大众化,奉献了成功的、极具说服力的范例。 1974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筹备期间,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名:“高士其代表科普。”天津人大代表选区的小组讨论会上,高士其给总理递了一张条子:“科学普及工作现在无人过问,工农兵群众迫切需要科学知识的武装,请您对科学普及工作给予关心、支持!”周总理对此予以高度评价,并做了贯彻落实的指示。在高士其的提议支持下,几年后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后更名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成立,随后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国科普研究所)创建。德高望重的高士其,成了“中国科普的一面旗帜”。1988年12月19日凌晨,高士其与世长辞,享年83岁。党和国家按国家领导人规格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确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1999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81年发现、国际编号为3704号的小行星获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命名为“高士其星”。今天,我们追忆高士其,既为他崇高的理想、执著的追求和惊人的毅力而震撼,也为他渊博的学识、高超的笔法所折服。他是用人类的科学、文化和哲学全副武装起来的科学家、作家。也唯有如此,才能成为指引成千上万人走上科学道路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