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回眸,看高士其的故事
为纪念高士其先生的110周年诞辰,“弘扬高士其精神繁荣科普创作座谈会”于2015年12月7日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
高士其与儿子高志其
高士其被誉为“中国科普的一面旗帜”。他年纪轻轻就不幸遭受病魔的摧残,生生地被囚禁在轮椅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可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他,却写下了洋洋数百万字的科普著作。他的作品通俗易懂,深受群众欢迎,影响了好几代人。
1928年,23岁的高士其被芝加哥大学聘请为细菌学系实验室助理。他最初的研究课题所涉及的“小魔王”,是“食物毒细菌”。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他竟然亲口吞食减毒的食物毒细菌做自身传染试验。这年暑假之后的一天,他在返回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研究脑炎病毒时,实验室里一个盛着过滤性脑炎病毒的瓶子突然破裂。此时高士其正值左耳发炎,病毒顺耳膜侵入他的大脑,不久即显现脑炎病的症状,以致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造成了他终生不治的残疾。
然而,坚强的高士其还是坚持读完了医学研究院的博士课程,并在1930年返回祖国。起初,他在南京中央医院任检验科主任,可不久就因为看不惯院长的贪赃枉法,愤而辞职。随后,他做过翻译和家庭教师,又在上海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一起创办了儿童科学通讯学校,参与编写《儿童科学丛书》。
在1935年到1937年两年多的时间里,身残志坚的高士其克服重重困难,发表了近百篇科学小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37年11月25日,他历尽艰险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热烈欢迎,被誉为“新中国第一个红色科学家”。从1949年到1965年间,高士其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下了60多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创作了2000多行诗歌,出版了20余部作品。在后来的岁月里,他的作品数量,仍在不断地增长……
他寄语《青春》杂志的青少年读者时这样说道:“我已经78岁了,已在垂暮之年,更需要抓紧我的时间,留住每一寸的光阴。谁说年老之躯没有生命的朝气,不能炽烈奔放?不!让生命继续闪耀火花,去点燃人们思想的灯!让点点火花,形成熊熊燎原的烈火,去照亮探索自然、征服宇宙的道路。”
1984年12月,高士其又亲笔写下了自己的座右铭:“我能做的是有限的,我想做的是无穷的。从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我当尽力使有限向无穷延伸。”这的确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本文出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2016年1月刊《高士其:不屈的“科普战士”》一文,作者:尹传红,审稿:高志其,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自知识就是力量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