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宏嘉与上大
黄宏嘉教授(1924─),微波和光波导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从中科院上海光学与精密机械研究所调任上海科技大学,历任副校长、名誉校长。1994年至今,为上海大学名誉校长、通信与信息学科带头人。
1949年8月某日,美国,沃汉夫妇收到一封友人的信。信中说:“我急于回国的唯一原因,我想,不是我爱美国少一点,而是我爱中国多一点。我爱中国的整个,不仅爱她的美德,而且甚至也爱她的贫困和不幸……”如诗般的语句表露了这位友人急于返国报效的心迹。这位友人就是正在美国求学的中国青年黄宏嘉。
1987年4月至8月,也是在美国,康宁城的康宁研究所和康宁博物馆广场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的是表示对一位来此讲学的中国科学家的尊敬。这位科学家就是黄宏嘉。
跨越38年的人生轨迹,勾勒了黄宏嘉一段精彩的科学生涯。
黄宏嘉,祖籍湖南临澧,1924年8月生于北京,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49年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研究生院,获理学硕士,正准备继续留美攻读博士,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旋即迎着新中国的曙光回国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10月,美国报纸在报道当时正在美国召开的第十届国际光纤通信会议时,把黄宏嘉和其他4位科学家并誉为“光纤之父”。
黄先生长期从事微波与光纤传输研究,创立了“超模式”概念,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使微波与光纤研究的模式耦合理论建立在理想模式、本地模式和超模式的完整理论体系上。他是我国单模光纤技术的开拓者,最早研制出了中国的单模光纤,为我国微波技术及光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黄先生是一位与众不同的科学家。说他与众不同,不仅是因为他登上了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科学高峰,更是因为他近乎“不近人情”──不喜欢接待礼节性访问。他曾经说过:“我一生有两个地方对我格外重要,一个地方是我家,另一个则是实验室,但归结起来实质上又只有一块,因为它们都叫工作阵地。”他把实验室当成家。他的助手说:“每到中午时分,我就很矛盾,到底是打断还沉浸在研究状态中的黄老师呢,还是忍心看着他空着肚子继续干下去?”研究所的门卫说:“每人都遵守八小时的工作制度,惟独他‘违背’,每人都有双休日的权利,就是他被‘剥夺’了。”周围的年轻人说:“如果你想受感动,去看黄院士做实验,你一定会学到很多。”1980年前后,为研制单模光纤,他连续三年春节是在实验室度过的。黄先生也把家当成实验室。学校党委书记春节到他家拜年,也知道不能超过半小时,就是在这半小时内,黄先生说得最多的还是他的研究情况。当年震惊国内外的国产单模光纤问世,第一根光纤居然是他在家里的煤气灶上拉制出来的,一时传为科坛“逸闻”。
黄先生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迄今,他已是成果累累:他39岁时出版的《微波原理》是国内在该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被国际学界称作是一本“为中国人争气的书”;他的“耦合模式理论研究”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贡献奖”,“单模光纤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耦合模式理论及其在微波与光纤传输中的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8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等。但他从来不曾为个人荣誉所累,他说:“我是一直在努力成为一个实在的、忠实的、老实的,不是虚夸的、虚假的科学工作者,做一个纯粹的真正搞科学的科学工作者,这是我的目标。”为了追寻这个目标,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过着简单而又充实的科研生活,把钻研学问和探求真理作为自己终生的爱好。
黄先生是个颇有情趣的科学家。“文革”刚结束,他游览黄山,心情格外舒畅,有感而发,即吟诗一首:“奇峰千仞入云端,鱼背桥横铁索寒。斯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观。”春节回赠学校党委书记贺卡,则随赋古体诗一首,使得这位书记一说起黄先生的才情就感叹不已。他的诗学功底确实也源自“家学”。黄氏家族世代书香门弟,在故乡有着极高的声望,有诗云“湘西两黄诗千古,书香门第耀神州”,“两黄”就是指黄先生的曾祖父黄道让和他的父亲黄右昌。黄道让,晚清著名诗人、科举进士,某日重登岳麓山,写下了“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的传世绝唱,至今还悬挂在岳麓书院。黄右昌,著名法学家、诗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专研西法,1917年受蔡元培之聘,成为北京大学法科教授、法律系主任,1948年回乡担任湖南大学法律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受周恩来之邀,赴京任中央文史馆馆员。黄右昌一生极喜赋诗作词,公开发表的诗作达224首。据黄先生说,当年他父亲就希望他报考文科,光大家传。不过,若先辈在天有灵,喜见黄先生如今在微波世界傲游,正用光纤书写人间最优美的诗篇,也会感到十分欣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