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黄士松:慧眼识风云

作者:齐琦 张晔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19-03-12

2017年11月13日,98岁高龄的南京大学教授黄士松离开了我们,挥手作别奉献一生的气象事业。

1920年10月27日,黄士松生于浙江省金华市,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年轻时的黄士松血气方刚,立志要投身航空事业。1938年高中毕业后,他怀着科技救国的雄心壮志,考进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但在“飞机必须在空中飞行,再高明的航空师也离不开气象预报”的朦胧信念推动下,黄士松转入地理系气象专业。1945年9月,黄士松被选派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系实习,并于1946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气象系深造。

1949年7月,黄士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通过博士学位初试后不久,新中国诞生了,南京大学校长潘菽教授向他发出了回国任教的邀请。听到祖国的召唤,他毅然舍弃博士学位,于1951年2月离美回国,走上南京大学气象系(后改为大气科学系,现大气科学学院)的讲台。

黄士松从事气象事业60年,在副热带高压变动规律、大气环流形成机理、暴雨台风灾害性天气过程以及东亚夏季风体系结构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卓著。

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系统研究中,黄士松首次在国际上指出了副热带高压的细微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及其在大气环流中的作用。

由于他在副热带高压领域做出的开创性工作,黄士松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黄士松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他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半个世纪,亲自撰写了《天气学》讲义和我国首部《大气环流》讲义。

他不但重视书本教学,还特别重视天气预报实践。他亲自领导和建立了南京大学天气预报台,和教师及预报台工作人员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进行天气预报。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黄士松:慧眼识风云

作者:齐琦 张晔 来源:科技日报 日期:2019-03-12

2017年11月13日,98岁高龄的南京大学教授黄士松离开了我们,挥手作别奉献一生的气象事业。

1920年10月27日,黄士松生于浙江省金华市,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和气象教育家,是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年轻时的黄士松血气方刚,立志要投身航空事业。1938年高中毕业后,他怀着科技救国的雄心壮志,考进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但在“飞机必须在空中飞行,再高明的航空师也离不开气象预报”的朦胧信念推动下,黄士松转入地理系气象专业。1945年9月,黄士松被选派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气象系实习,并于1946年进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气象系深造。

1949年7月,黄士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通过博士学位初试后不久,新中国诞生了,南京大学校长潘菽教授向他发出了回国任教的邀请。听到祖国的召唤,他毅然舍弃博士学位,于1951年2月离美回国,走上南京大学气象系(后改为大气科学系,现大气科学学院)的讲台。

黄士松从事气象事业60年,在副热带高压变动规律、大气环流形成机理、暴雨台风灾害性天气过程以及东亚夏季风体系结构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成果卓著。

在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系统研究中,黄士松首次在国际上指出了副热带高压的细微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及其在大气环流中的作用。

由于他在副热带高压领域做出的开创性工作,黄士松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

黄士松是一位学者,更是一位诲人不倦的好老师。他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半个世纪,亲自撰写了《天气学》讲义和我国首部《大气环流》讲义。

他不但重视书本教学,还特别重视天气预报实践。他亲自领导和建立了南京大学天气预报台,和教师及预报台工作人员共同制定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并指导学生进行天气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