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月经涂长望介绍,黄士松到位于重庆北碚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员,在测候组工作,与朱岗昆、程纯枢、郑子政等共事。从此真正迈进了气象研究的大门。

1928年6月9日,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其直属机构气象研究所也随之成立,竺可桢为气象研究所的首任所长,选定南京钦天山北极阁为所址,并在那里建气象台,1928年5月动工,12月竣工迁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极阁山顶成为军事要地,所部分人员于8月20日迁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办公。11月23日在北极阁的气象观测被迫中断,使竺可桢“希望有整整十年不间断的南京气象资料”的愿望(只差40天)未能实现。1937年9月2日,气象研究所首批职员12人撤往汉口,留下八九人坚持工作。

1937年12月,气象研究所的职工全部集中到汉口后,因租赁的扬子江街广东银行四楼的房屋不够使用,加之敌机骚扰,警报频繁,工作受影响,所以决定将天气预报部分迁往重庆。同年12月21日,预报员卢鋈、么枕生,助理曾广琼、陈学溶等一行6人由卢鋈率领前往重庆,于1938年1月10日抵达,后在重庆通远门外兴隆街19号租赁房屋做办公和宿舍用。1月29日吕炯及其他人员全部到达,房屋不够用了,于是又会同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共同租用了曾家岩(中四路139号)颖庐二楼的全部房间,至此研究所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秩序才有所恢复。

日本侵略军在1939年“五三”和“五四”对重庆大轰炸,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必须尽快疏散,气象研究所除大气预报部分因工作需要暂留颖庐外,其余部分于5月11日撤离重庆市区到郊区北碚镇暂借西部科学院图书馆办公,7月在北碚张家沱租赁三栋房屋作办公和宿舍用。10月2日天气预报部分迁来北碚。1940年3月竺可桢来北碚察看新所址,决定在北碚象山购买土地四亩八分,另建房屋。1940年11月全部竣工,命名为“象庄”,气象研究所于1940年12月迁入象庄,结束了三年多居无定所的不安定局面。

象庄离北碚大概20分钟的路程,在一个小山上面,这个小山叫做象山,上有松竹,因而竺可桢把研究所所在地命名为“象庄”。虽离嘉陵江稍远,但山下有一口井,用水也很方便。附近还有一座较好的防空洞,也是一个较好的条件。一进大门正面就是一个大的办公楼,里边分隔成好几个房间,分别是资料室、天气室(画天气图的房间)、统计室、收报室(接收各地气象记录报文的),以及测报人员、研究助理员的工作室,也是研究所最大的一个房间。右面一座楼有办公室和卧室,竺可桢每次来就住在这个房子里面。左面是图书馆,图书馆旁边是饭厅、厨房。再往里进去,就是家属宿舍和单身职工宿舍。当时有许多职工住在外面,也有住在里面的。黄士松到所里后就住在单身宿舍,后来程纯枢家也搬到里面来了,就在黄士松房间对面。所有房屋除了图书馆是砖木结构外,其他都是竹木结构。

黄士松到气象研究所时,竺可桢仍是所长。由于竺可桢还是浙江大学校长,难以顾及所里日常事务,因此所中日常工作就由代所长吕炯负责主持。当时气象研究所人员尚不足20人,测候员和助理员有朱岗昆、郑子政、程纯枢等,还有测报、统计、报务人员以及文书、图书管理、事务各一人。一直在所里面做研究工作的人很少,兼职研究员多。

进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日期:2017-04-27

1943年1月经涂长望介绍,黄士松到位于重庆北碚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任研究助理员,在测候组工作,与朱岗昆、程纯枢、郑子政等共事。从此真正迈进了气象研究的大门。

1928年6月9日,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其直属机构气象研究所也随之成立,竺可桢为气象研究所的首任所长,选定南京钦天山北极阁为所址,并在那里建气象台,1928年5月动工,12月竣工迁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极阁山顶成为军事要地,所部分人员于8月20日迁往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办公。11月23日在北极阁的气象观测被迫中断,使竺可桢“希望有整整十年不间断的南京气象资料”的愿望(只差40天)未能实现。1937年9月2日,气象研究所首批职员12人撤往汉口,留下八九人坚持工作。

1937年12月,气象研究所的职工全部集中到汉口后,因租赁的扬子江街广东银行四楼的房屋不够使用,加之敌机骚扰,警报频繁,工作受影响,所以决定将天气预报部分迁往重庆。同年12月21日,预报员卢鋈、么枕生,助理曾广琼、陈学溶等一行6人由卢鋈率领前往重庆,于1938年1月10日抵达,后在重庆通远门外兴隆街19号租赁房屋做办公和宿舍用。1月29日吕炯及其他人员全部到达,房屋不够用了,于是又会同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共同租用了曾家岩(中四路139号)颖庐二楼的全部房间,至此研究所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秩序才有所恢复。

日本侵略军在1939年“五三”和“五四”对重庆大轰炸,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必须尽快疏散,气象研究所除大气预报部分因工作需要暂留颖庐外,其余部分于5月11日撤离重庆市区到郊区北碚镇暂借西部科学院图书馆办公,7月在北碚张家沱租赁三栋房屋作办公和宿舍用。10月2日天气预报部分迁来北碚。1940年3月竺可桢来北碚察看新所址,决定在北碚象山购买土地四亩八分,另建房屋。1940年11月全部竣工,命名为“象庄”,气象研究所于1940年12月迁入象庄,结束了三年多居无定所的不安定局面。

象庄离北碚大概20分钟的路程,在一个小山上面,这个小山叫做象山,上有松竹,因而竺可桢把研究所所在地命名为“象庄”。虽离嘉陵江稍远,但山下有一口井,用水也很方便。附近还有一座较好的防空洞,也是一个较好的条件。一进大门正面就是一个大的办公楼,里边分隔成好几个房间,分别是资料室、天气室(画天气图的房间)、统计室、收报室(接收各地气象记录报文的),以及测报人员、研究助理员的工作室,也是研究所最大的一个房间。右面一座楼有办公室和卧室,竺可桢每次来就住在这个房子里面。左面是图书馆,图书馆旁边是饭厅、厨房。再往里进去,就是家属宿舍和单身职工宿舍。当时有许多职工住在外面,也有住在里面的。黄士松到所里后就住在单身宿舍,后来程纯枢家也搬到里面来了,就在黄士松房间对面。所有房屋除了图书馆是砖木结构外,其他都是竹木结构。

黄士松到气象研究所时,竺可桢仍是所长。由于竺可桢还是浙江大学校长,难以顾及所里日常事务,因此所中日常工作就由代所长吕炯负责主持。当时气象研究所人员尚不足20人,测候员和助理员有朱岗昆、郑子政、程纯枢等,还有测报、统计、报务人员以及文书、图书管理、事务各一人。一直在所里面做研究工作的人很少,兼职研究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