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黄祖洽:八十杂忆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校报      日期:2015-07-03

我从12岁开始离开家。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心理上总觉得自己还是12岁,没有意识到在不断长大。考虑问题也老是保持12岁的少年心态。1950年遇了车祸,出院后,头上缠着纱布条,行动迟缓,步态蹒跚,有点“老气”,不少人叫我“黄老”,我感到奇怪:自己还年轻,怎么一下子就被称“黄老”了!后来身体慢慢恢复,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工作忙起来也没有功夫想到自己的年龄了。改革开放以后,环境变得更宽松,心情也感到更轻快。虽然还是和过去一样工作,耳边听到的表扬声却多起来。不少好心人都夸我干劲足,不像快八十的人!其实我也不过是尽量用“做一个劳动者”、“爱岗敬业”的要求来督促自己,不敢怠惰、偷懒罢了。近年来,随着体力衰退,倒确实有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年岁不饶人”的感觉。过去作学术报告、讲课,站着4个小时,边讲、边走动,还觉得神清气爽。今年站着讲两个小时的课,下来已觉足跟生疼了。看来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还是真老了。

现在要回忆往事,不禁想到1985年7月,我随周培源教授夫妇去巴西圣保罗州坎皮那斯(里约热内卢附近)参加PugwashConference第35次年会的事。周老那时已83岁高龄,仍是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在我们晚辈前面,一点也不掩饰和老伴拌嘴中“精神胜利”的乐趣。闲暇时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往事娓娓道来,听了颇受教益。他又说,老年人对过去事情的记忆,是:“‘古代史’清楚,‘近代史’模糊,‘现代史’转眼就忘。”当时我刚年过花甲,居然也有同感,可能是我年轻时遭遇车祸,得过脑震荡,记忆力衰退更快所致。现在年将八十,真体会周先生的话了,果然对青少年时代的有些经历,印象深刻,想起来还历历如画。后来的事,只有对照所能找到的片段有关资料,才能唤醒模糊的记忆,追想起来,加以叙述。否则便都是依稀仿佛,说不清楚了。例如,对几次留苏的经历,有些还有点文字记录帮助回忆,能写得具体些,有些没有依据,就只好一带而过;又如,对参加核武器研制过程中做过的、发生过的事,由于(按保密规定)个人不能保存工作纪录和文字资料,时间已经过去好多年,即使还有些印象,考虑到涉及敏感问题,也是“少说为佳”了。

好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一书收录了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的自述,当时记忆力还略好些,对有关经历有个概括的交代。该书已出版多年,没有听说对我那篇“自述”提到的事实有什么异议,想来没有差错。就干脆收入本文集的“杂文”部分,并在下面“杂忆”中引用它了。以下按大致的年代时序,拉杂地谈些回想得起来的往事,就算讲故事吧。(摄影:栾敬)

编者按:黄祖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资深教授。他192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参加并领导了我国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理论的研究,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黄祖洽先生文学功底深厚,其文学作品收录于《三杂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从本期起,本报开始选登其中的部分文章,在此感谢黄先生的信任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黄祖洽:八十杂忆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校报 日期:2015-07-03

我从12岁开始离开家。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心理上总觉得自己还是12岁,没有意识到在不断长大。考虑问题也老是保持12岁的少年心态。1950年遇了车祸,出院后,头上缠着纱布条,行动迟缓,步态蹒跚,有点“老气”,不少人叫我“黄老”,我感到奇怪:自己还年轻,怎么一下子就被称“黄老”了!后来身体慢慢恢复,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工作忙起来也没有功夫想到自己的年龄了。改革开放以后,环境变得更宽松,心情也感到更轻快。虽然还是和过去一样工作,耳边听到的表扬声却多起来。不少好心人都夸我干劲足,不像快八十的人!其实我也不过是尽量用“做一个劳动者”、“爱岗敬业”的要求来督促自己,不敢怠惰、偷懒罢了。近年来,随着体力衰退,倒确实有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年岁不饶人”的感觉。过去作学术报告、讲课,站着4个小时,边讲、边走动,还觉得神清气爽。今年站着讲两个小时的课,下来已觉足跟生疼了。看来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还是真老了。

现在要回忆往事,不禁想到1985年7月,我随周培源教授夫妇去巴西圣保罗州坎皮那斯(里约热内卢附近)参加PugwashConference第35次年会的事。周老那时已83岁高龄,仍是精神矍铄,谈笑风生,在我们晚辈前面,一点也不掩饰和老伴拌嘴中“精神胜利”的乐趣。闲暇时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往事娓娓道来,听了颇受教益。他又说,老年人对过去事情的记忆,是:“‘古代史’清楚,‘近代史’模糊,‘现代史’转眼就忘。”当时我刚年过花甲,居然也有同感,可能是我年轻时遭遇车祸,得过脑震荡,记忆力衰退更快所致。现在年将八十,真体会周先生的话了,果然对青少年时代的有些经历,印象深刻,想起来还历历如画。后来的事,只有对照所能找到的片段有关资料,才能唤醒模糊的记忆,追想起来,加以叙述。否则便都是依稀仿佛,说不清楚了。例如,对几次留苏的经历,有些还有点文字记录帮助回忆,能写得具体些,有些没有依据,就只好一带而过;又如,对参加核武器研制过程中做过的、发生过的事,由于(按保密规定)个人不能保存工作纪录和文字资料,时间已经过去好多年,即使还有些印象,考虑到涉及敏感问题,也是“少说为佳”了。

好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一书收录了我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写的自述,当时记忆力还略好些,对有关经历有个概括的交代。该书已出版多年,没有听说对我那篇“自述”提到的事实有什么异议,想来没有差错。就干脆收入本文集的“杂文”部分,并在下面“杂忆”中引用它了。以下按大致的年代时序,拉杂地谈些回想得起来的往事,就算讲故事吧。(摄影:栾敬)

编者按:黄祖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低能核物理研究所资深教授。他192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参加并领导了我国核反应堆、原子弹、氢弹理论的研究,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设计定型及其他一系列科学试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黄祖洽先生文学功底深厚,其文学作品收录于《三杂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从本期起,本报开始选登其中的部分文章,在此感谢黄先生的信任和出版社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