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春天,因父亲工作调动,经福谦又回到了南京,就读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金陵中学)的高一,至1947年秋天高二下学期结束。在南京,经福谦大部分时间和父亲及继母生活在一起,短期与祖母生活在一起。经福谦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平静的学习机会,愈发刻苦,他曾经回忆:
抗战胜利后第二学期读了金大附中,这个学校中反动官僚和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学很多,他们的派头比我以前在一些小城市学校里的派头要大得多,他们整天胡闹,不好好读书,使我有些看不起他们。
经福谦暗下决心,要把过去由于颠沛辗转落下的功课补起来。1946年全年在金大附中住读,到了1947年上半年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好改为走读。
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和金陵大学同一校训,为“诚、真、勤、仁”。以诚为本、以仁为怀、勤勉执着、唯真求是,形成了金陵中学独具的特色。
金陵中学名师辈出,长期以来,形成了“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严谨治学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推崇教师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关注个性相结合,重视英语、体育、实验、阅读、课外活动”的优良办学传统与特色,出类拔萃的校友数以百计。经福谦于1946年进入金陵中学,得以在众多优秀的老师教导下完成高中学业。
当时学校分为文科、理科班,经福谦就读的是理科班。班上有四五十人。经福谦在金陵中学读高二时,当时的课程有公民、国文、英文、代数、化学、本国史、本国地理、体育、图画、音乐,每周32至36课时。
金陵中学历来重视英语,选用的教材多是英文原版,教师往往自编高水平的讲义。1936年金陵中学毕业,后来长期从事英文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的张兆锟校友,在回忆录《别具一格的英语教学》中谈道:“就教材而言,高一开始就读《格列佛游记》,高二是用一本《世界短篇小说选》,高三读英国“太史公”Macaulay写的《约翰逊行述记》,外加一份《密勒氏评论周报》。图书馆里还有一份英文《大陆报》。英文文法课和阅读课不放在一起,每周另有3课时,用的课本是《正确英语》。高二语法课本用的是一本《世纪手册》。在教法上亦与今日的教法迥异。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三到四页课预习,学生回去查字典,弄懂课文。第二节课,由学生提问,不论是语音、语法、内容,教师只负解答之责,很少领读课文;既不是传统的翻译法教学,也不是填鸭式的词句分析,一切由学生自己去掌握。第三节课,教师给学生进行小测验,每次都认真记分,作为平时成绩。第四节课,教师进行小结,提纲挈领地再理顺课文,加深所学印象。因此,教师必先深入细致地备课,以便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为学生解惑。”
即便在今天看来,金陵中学当时的英语教学模式都是非常先进的,教材丰富多彩,教学生动有趣。同时要求也非常严格。
英语课要求比较严格一点,比其他的学校要求更严格一点。以要求学生要好好学英语,我记得当时学英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英语的刘老师,每天会布置一些阅读或背诵的作业,第二天要检查,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因为金陵中学对学习要求严格,当天讲的东西都要自己消化,做好复习。
在金陵中学,经福谦得以系统地学习英语,由于基础太弱,英语成绩一直在70分左右,但对于频繁更换学校的经福谦来说实属不易。
金陵中学另一个教学特点是重视实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齐备,实验仪器都为进口,实验用煤气由老师自制,显微镜保证人手一架,图书充实。经福谦在金陵中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余寿熙回忆:学校要求我们比较严格,化学也好,物理也好,实验条件都比南京的其他中学要好得多。”经福谦在金陵中学就表现出对物理课的兴趣,喜欢动手做实验,金陵中学的求学经历更是为他今后科研工作的实验能力打下了基础,他曾经在大学毕业自我鉴定时评价自己动手能力强。同学余寿熙还记得,经福谦上课听讲非常认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下课后还积极和老师讨论。
学校还规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评分标准、升留级制度、招生制度,一律不准“开后门”。因此,学生们都非常刻苦,尽管学校距离新街口等闹市区很近,但晚自习时,谁都不敢稍稍放松学习,否则就可能考试不及格,两门功课不及格就要留级,这也督促经福谦倍加努力地汲取知识。
课间,经福谦偶尔也会和同学聊起时事,因为家庭背景和一直生活在国统区,他一直认为蒋介石是民族的抗日英雄,虽然也知道国民党内部的腐朽,但总认为这完全是孔祥熙、宋子文等人所致,因此对国民党的每次改组都曾寄予了希望,而对共产党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家中长辈也告诫他不要入仕途,所以经福谦一直以成为科学家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经福谦在高中阶段除了喜欢物理,还曾经喜欢看文学书籍,最初是看巴金、茅盾的小说,很欣赏小说中的一些革命思想;后来又开始看一些外国小说,如《少年维特的烦恼》《琥珀》《飘》,对苏联的革命小说更是感兴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与此同时,经福谦开始尝试写一些文章并向报纸、杂志投稿。在1946年的秋末冬初,中央日报副刊连续刊出了他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题为《小桥流水》,大意是:寂寞中怀念起早死的母亲,心中感到孤独,一个人走在屋后的小桥上,无言地将手中的花朵,一瓣一瓣地向水中丢去,任花瓣随波逝去,飘向天涯海角。文字虽然不多,却表述了母亲逝去后自己内心的孤寂。
在1947年的暑假,经福谦连续写了多篇文章,先后在《南京日报》副刊、《曙光》半月刊、《徐州日报》副刊上发表。其中一篇名为《星夜》的散文,大意是在一个繁星的夜晚,在荒凉寂静的原野的旅途中迷了路,后来看到天际处的大熊星,方才看到了希望。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经福谦内心情感的细腻及浪漫主义情怀。
金陵中学优良的教学质量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给经福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半的学习,给一直颠沛流离的经福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使得他能有机会将从前薄弱的学习基础夯实一些。
面对艰苦的学习环境和因不断转学带来的学习中断、知识的无法衔接,经福谦没有气馁,他积极想办法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他曾经回忆:
我中学时曾用暑假两个星期的补习时间,学完了中学三角知识。数学逻辑性很强,这是我培养纵向思维方法的起点。我的自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短时间里集中学习一门,二是在不同的环境里向各有特长的老师学习。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完比较多的课程,就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在老师启发性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同时由于不可能做大量的作业,只能挑选部分能反映问题特征的习题,以掌握它的内在规律性。社会环境和学习条件经常改变,促使我思维方法向多向性发展,随时都要考虑应付变迁,另辟蹊径,进行多谋善断的横向思维。
1946年春天,因父亲工作调动,经福谦又回到了南京,就读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金陵中学)的高一,至1947年秋天高二下学期结束。在南京,经福谦大部分时间和父亲及继母生活在一起,短期与祖母生活在一起。经福谦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平静的学习机会,愈发刻苦,他曾经回忆:
抗战胜利后第二学期读了金大附中,这个学校中反动官僚和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学很多,他们的派头比我以前在一些小城市学校里的派头要大得多,他们整天胡闹,不好好读书,使我有些看不起他们。
经福谦暗下决心,要把过去由于颠沛辗转落下的功课补起来。1946年全年在金大附中住读,到了1947年上半年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好改为走读。
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和金陵大学同一校训,为“诚、真、勤、仁”。以诚为本、以仁为怀、勤勉执着、唯真求是,形成了金陵中学独具的特色。
金陵中学名师辈出,长期以来,形成了“人文主义与科学精神相结合、严谨治学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推崇教师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全面发展与关注个性相结合,重视英语、体育、实验、阅读、课外活动”的优良办学传统与特色,出类拔萃的校友数以百计。经福谦于1946年进入金陵中学,得以在众多优秀的老师教导下完成高中学业。
当时学校分为文科、理科班,经福谦就读的是理科班。班上有四五十人。经福谦在金陵中学读高二时,当时的课程有公民、国文、英文、代数、化学、本国史、本国地理、体育、图画、音乐,每周32至36课时。
金陵中学历来重视英语,选用的教材多是英文原版,教师往往自编高水平的讲义。1936年金陵中学毕业,后来长期从事英文翻译和英语教学工作的张兆锟校友,在回忆录《别具一格的英语教学》中谈道:“就教材而言,高一开始就读《格列佛游记》,高二是用一本《世界短篇小说选》,高三读英国“太史公”Macaulay写的《约翰逊行述记》,外加一份《密勒氏评论周报》。图书馆里还有一份英文《大陆报》。英文文法课和阅读课不放在一起,每周另有3课时,用的课本是《正确英语》。高二语法课本用的是一本《世纪手册》。在教法上亦与今日的教法迥异。教师先给学生布置三到四页课预习,学生回去查字典,弄懂课文。第二节课,由学生提问,不论是语音、语法、内容,教师只负解答之责,很少领读课文;既不是传统的翻译法教学,也不是填鸭式的词句分析,一切由学生自己去掌握。第三节课,教师给学生进行小测验,每次都认真记分,作为平时成绩。第四节课,教师进行小结,提纲挈领地再理顺课文,加深所学印象。因此,教师必先深入细致地备课,以便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为学生解惑。”
即便在今天看来,金陵中学当时的英语教学模式都是非常先进的,教材丰富多彩,教学生动有趣。同时要求也非常严格。
英语课要求比较严格一点,比其他的学校要求更严格一点。以要求学生要好好学英语,我记得当时学英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教英语的刘老师,每天会布置一些阅读或背诵的作业,第二天要检查,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因为金陵中学对学习要求严格,当天讲的东西都要自己消化,做好复习。
在金陵中学,经福谦得以系统地学习英语,由于基础太弱,英语成绩一直在70分左右,但对于频繁更换学校的经福谦来说实属不易。
金陵中学另一个教学特点是重视实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齐备,实验仪器都为进口,实验用煤气由老师自制,显微镜保证人手一架,图书充实。经福谦在金陵中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余寿熙回忆:学校要求我们比较严格,化学也好,物理也好,实验条件都比南京的其他中学要好得多。”经福谦在金陵中学就表现出对物理课的兴趣,喜欢动手做实验,金陵中学的求学经历更是为他今后科研工作的实验能力打下了基础,他曾经在大学毕业自我鉴定时评价自己动手能力强。同学余寿熙还记得,经福谦上课听讲非常认真,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向老师请教,下课后还积极和老师讨论。
学校还规定了严格的考试制度、评分标准、升留级制度、招生制度,一律不准“开后门”。因此,学生们都非常刻苦,尽管学校距离新街口等闹市区很近,但晚自习时,谁都不敢稍稍放松学习,否则就可能考试不及格,两门功课不及格就要留级,这也督促经福谦倍加努力地汲取知识。
课间,经福谦偶尔也会和同学聊起时事,因为家庭背景和一直生活在国统区,他一直认为蒋介石是民族的抗日英雄,虽然也知道国民党内部的腐朽,但总认为这完全是孔祥熙、宋子文等人所致,因此对国民党的每次改组都曾寄予了希望,而对共产党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同时家中长辈也告诫他不要入仕途,所以经福谦一直以成为科学家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经福谦在高中阶段除了喜欢物理,还曾经喜欢看文学书籍,最初是看巴金、茅盾的小说,很欣赏小说中的一些革命思想;后来又开始看一些外国小说,如《少年维特的烦恼》《琥珀》《飘》,对苏联的革命小说更是感兴趣,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与此同时,经福谦开始尝试写一些文章并向报纸、杂志投稿。在1946年的秋末冬初,中央日报副刊连续刊出了他的两篇文章,其中一篇题为《小桥流水》,大意是:寂寞中怀念起早死的母亲,心中感到孤独,一个人走在屋后的小桥上,无言地将手中的花朵,一瓣一瓣地向水中丢去,任花瓣随波逝去,飘向天涯海角。文字虽然不多,却表述了母亲逝去后自己内心的孤寂。
在1947年的暑假,经福谦连续写了多篇文章,先后在《南京日报》副刊、《曙光》半月刊、《徐州日报》副刊上发表。其中一篇名为《星夜》的散文,大意是在一个繁星的夜晚,在荒凉寂静的原野的旅途中迷了路,后来看到天际处的大熊星,方才看到了希望。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经福谦内心情感的细腻及浪漫主义情怀。
金陵中学优良的教学质量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给经福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年半的学习,给一直颠沛流离的经福谦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使得他能有机会将从前薄弱的学习基础夯实一些。
面对艰苦的学习环境和因不断转学带来的学习中断、知识的无法衔接,经福谦没有气馁,他积极想办法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他曾经回忆:
我中学时曾用暑假两个星期的补习时间,学完了中学三角知识。数学逻辑性很强,这是我培养纵向思维方法的起点。我的自学有两个特点,一是在短时间里集中学习一门,二是在不同的环境里向各有特长的老师学习。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完比较多的课程,就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在老师启发性指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同时由于不可能做大量的作业,只能挑选部分能反映问题特征的习题,以掌握它的内在规律性。社会环境和学习条件经常改变,促使我思维方法向多向性发展,随时都要考虑应付变迁,另辟蹊径,进行多谋善断的横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