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善宝(1895-1997年),浙江诸暨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艺系,1932年春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之后到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研究作物育种和栽培,1933年1月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南京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等。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农业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被选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九三学社第六、第七届中央副主席,第八、第九届中央名誉主席,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金善宝毕生从事小麦科学研究,对中国小麦育种、小麦种质资源分类、小麦区划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小麦育种方面,金善宝1924年改良了中国第一批农家小麦品种南京赤壳、武进无芒;1926年改良了早熟、丰产、抗病、优质的农家品种江东门;与此同时,引进意大利小麦“Ardito”,选育成矮立多。1934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劝业农场种植了收集自国内各地的小麦品种2100余种,搜集了国外的小麦品种千余种,从这一大批原始材料中择优进行了混合选择,育成小麦“中大2419”,先后在南京、重庆、成都三地试验种植,表现甚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大2419”改名“南大2419”,在长江中下游20多个省、市推广,年推广面积最高达7000分余万亩,衍生品种110多个,种植年限长达41年,是迄今为止种植年限最长的小麦品种,为我国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1966年,金善宝倡导小麦育种南繁北育、异地加代,缩短小麦育种年限,使小麦新品种育成时间从10年左右缩短为3-4年,在他主持下育成了“京红8号”“京红9号”两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70年代,主持育成“中7606”“中791”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开启了国产面包小麦的先河。在小麦品种资源研究方面,早在1925年,金善宝就开始了我国小麦地方品种的搜集和研究,1928年发表了中国第一部小麦分类文献“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1942年发现了我国独有的小麦品种云南小麦,同时进行了中国小麦区域的研究。从1954年开始,他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持“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研究”,为中国小麦的起源、进化和分布、小麦分类学和区划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善宝193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1942年与蔡旭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小麦改进史料“中国近三十年小麦改进史”。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1-3辑)》《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中国小麦生态》等专著。
金善宝献身农业教育近30年,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其中不少学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支援抗日战争、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促进祖国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善宝集小麦专家、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于一身,又曾任九三学社副主席、身兼数职,这就决定了采集工作的复杂性、多面性和艰巨性。而“金善宝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式启动于2016年10月,距离金善宝教授102岁高寿辞世之年已达20年之久,了解他的亲友、同学都早已去世,甚至他当年亲自授业的学生也大多辞世,因而增加了采集工作的难度。为此采集小组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为了抢救现存为数不多、鲜活的记忆,首先从采集口述资料开始,先后赴江南各地,采访了金善宝的学生、科研助手、学术秘书以及曾与金老共事的研究人员13人。
我们第一站来到南京农业大学,在采集金善宝和他母校的各种资料时,无论遇到何人,均被告曰:“这件事你要去问沈丽娟,她最了解!”沈丽娟是金老40年代的学生,自从1958年金老调离南京农业大学以后,他和南京农业大学的联系大都是通过沈丽娟沟通完成的······但是,当我们来到沈丽娟教授家时,一个月前信件联系时还交谈顺畅的沈教授,由于突发疾病,对我们的采访只能作简单的回答了。
如我们问:您还记得金善宝老先生吗?
答:他是我的老师!
问:什么时候的老师?
答:抗战时期在重庆,有一次讲课时,他昏倒了!他很穷!
问:你们的师生关系怎么样?
答:我在他家里住了有半年呢!我和朱立宏结婚,他是我们的证婚人。
问:1956年他入党时的介绍人是谁?
答:他找我和顾民做他的入党介绍人…………
这样简短、被动、一问一答的对话,虽然不能满足采集的要求,却也让我们感受到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金善宝教学的艰辛和那难能可贵的师生情。幸好我们从沈丽娟家中找到了她之前写过的多篇回忆文章,如:“金师对农业教育、小麦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卓越的农业教育家小麦专家金善宝教授”“金善宝教授在农业教育思想和学术观点及在小麦研究上的贡献”“金善宝教授和南京农学院”,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以十分详尽的资料弥补了她口述的不足,说明了金善宝在抗战烽火中教书育人,新中国成立后为把南京农学院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学的迁校之争,1977年对南京农学院复校的支持等。
曾任南京农学院院长的夏祖灼和校长的盖钧镒,用大量的事实介绍了金善宝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对南农迁校、复校作出的贡献。
原小麦品种研究室的教授陈佩度、周朝飞,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金老的指导下,完成了艰难的南繁任务,育成了小麦良种的喜悦。
中国科学院院士,101岁高龄的庄巧生老先生回忆、讲述了几件与金老交往记忆深刻的往事;小麦专家、91岁的黄佩民和86岁的钱曼懋先生分别叙述了与金老一起主持编写《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学》和三本《中国小麦品种志》的全过程。
跟随金老从事春小麦育种研究长达30年之久的助手、小麦专家杜振华深情回顾了金老关爱青年、提携年轻一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冲破重重阻力,倡导小麦南繁北育、异地加代的故事,以及金老对小麦育种研究和小麦品质研究的贡献;曾任金老秘书、作物所所长的吴景锋详细介绍了金老在“文化大革命”中捍卫农业科学,“文化大革命”后为作物所主持组织全国小麦育种“六五”-“八五”攻关、改善科研条件而奔波;曾任金老秘书和助手的尹福玉回忆了金老关爱青年和生活朴实无华的许多往事…………
第二步,在访谈的基础上对金善宝生平的著作、传记、手稿、报道、档案、信件、照片等各项资料进行大规模的采集。两年多来,采集小组分赴国家图书馆、国家农业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南京农业大学档案馆、南京大学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中国农业科学院综合处、中国农业科学院老干部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档案室、中央档案馆等地,先后采集到传记26件、论著111篇、信件207件、手稿96件、报道117件、照片741张、档案42件、证书45件、其他资料48件、音视频32件。
第三步,将以上采集的资料和采访记录按时间顺序、分类整理。于是,少年金善宝艰难的求学之路,“立志兴农报国”的志愿,献身小麦的喜悦,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抗战烽火中的科研与教学,艰难困苦岁月中浓浓的师生情谊,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无私无畏捍卫农业科学的精神,金老的一生宛如一张张五彩缤纷的图片,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譬如:
我们借去浙江大学档案馆采集档案资料之便,来到了金善宝的故乡诸暨石峡口村和到他的故居余庆堂门前,看到坐落在会稽山下群山环抱的石峡口村,确有青山奇峰、潺潺流水之美景,他的故居余庆堂却是既破旧又杂乱,里面住着众多的金氏族人,属于金善宝的仅仅一间祖屋,这间祖屋也于1994年被长期借住者占为已有;看到上山打柴的小道上,布满了乱石、荆棘杂草丛生,就会想到金善宝光着脚丫上山打柴的情景;看到堆放在余庆堂门前那架土制缫丝机,又会想到金善宝帮母亲缫蚕丝,被开水烫伤、终生不能伸直的左手食指…………少年金善宝求学之艰难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在绍兴一中的档案室,我们虽然只采集到1917年毕业学生的名单(金善宝也名列其中),却有幸参观了一百多年前原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蔡元培所建的“养新书藏”(图书馆),馆内陈列的蔡元培为开阔学生视野、增设新课目,建立图书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等;参观了鲁迅任教务主任时,矢志教育、严谨治学、沥血桃李的工作室;徐锡麟烈士留下的革命诗篇和“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豪言壮语。金善宝在这充满民主革命思想的校园里,生活学习了四年,原浙江省第五中学是少年金善宝产生“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思想的摇篮,联想到金善宝朴实的故乡、艰难的农村生活,进一步理解了他立志兴农报国的志愿。
在采集金善宝1917-1947年的档案时,南京大学档案馆提供了大量资料,包括: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入学新生名单、三年级毕业生名单及毕业论文题目;1920年皇城小麦试验场技术员证明;1921-1927年东南大学大胜关农事实验总场技术员金善宝及其工资条;1926年东南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名单等,为金善宝这一段学术生涯提供了有力见证。在金善宝早年的手稿和有关著作中,我们看到1920年之后他在实验农场的七年里,改良了南京赤壳、武进无芒等小麦良种,搜集了全国790个县的小麦品种进行分类整理,对小麦育种与品种分类作了深入研究,1928年发表了中国小麦分类的第一篇文献《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并将小麦试验场七年研究的经验、成果编成讲义,此讲稿得到了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好评。在这七年中他对玉米、大豆等作物也进行了广泛研究,2006年11月,我们采访南京农业大学大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盖钧镒时,惊讶地发现在中国大豆先驱的榜上列有金善宝的照片。盖院士笑称:榜上所列的人物是我们大豆研究的“祖师爷”。原来,金善宝早年发表的有关玉米、大豆的论文,在时间上都是中国的先驱。为此,采集小组认为金善宝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麦专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农业科学家。
1917-1927年的10年,是金善宝从一个山村农家孩子,成长为中国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最为关键的10年。
1930-1933年金善宝去美国留学期间,我们从国家图书馆保存的《中华农学会报》上看到,每一期《中华农学会报》都有固定的栏目发表留美学生的译作,介绍国外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理论,金善宝担任了《中华农学会报》在美国的联系人,积极为该报投稿、组稿,成为国外留学生与祖国联系的桥梁。1932年8月,金善宝与马保之、卢守耕等6名留美学生联名发起成立“中华作物改良学会”在《中华农学会报》103期发表公报,金善宝担任在美国的联系人,成立中华作物改良学会的照片和1935年他们先后回国后聚于“中华作物改良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合影,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当年海外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农业的赤子之情。
金善宝留美期间是否获得学位,以往的传记说法不一,有的说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有的说获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有的避而不谈。曾任金老秘书的吴景锋说:“我问过金老,在康奈尔大学有没有拿一个学位?”金老回答说:“没有。我是公费出国,时间、经费都有限,拿一张学位文凭,要花很长时间查阅文献,划不来呀!”据此,采集小组一致认为“划不来”三个字,说明了传主“不图文凭、只求真知”的求学精神。在采集中我们发现,这种精神普遍存在于20世纪30年代海外留学的学子中,金善宝的老师邹秉文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邹秉文15岁出国留学,先读中学、后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毕业后仅在该校研究生院读了一年,并没有拿到任何学位便匆忙回国,为中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等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金善宝以老师为榜样,不拿文凭,利用这段做论文的时间,到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麦育种。1933年回国,1934年就培育出在中国小麦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小麦良种“中大2419”,同年又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
对金善宝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应该如何采集?小组认为,重点应放在抗战期间。这段时间仅有沈丽娟一位采访对象。幸好家属提供一本1985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农学家、教育家金善宝》,这部传记内容虽少,却搜集了十几名专家学者对金善宝抗战期间教书育人的回忆。家属还提供了金善宝亲自撰写的“抗战时期在重庆”手稿一篇、《科技日报》发表的“抗战烽火中的教与学”,用毛笔工工整整写成的“作物学”“麦作学”讲义;他身着破旧棉袍,年龄不到五十却白发苍苍、面容瘦削的照片。通过照片和资料,我们看到了一个贫病交困、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认真备课、昏倒在课堂上的穷教授画面,学生们勒紧裤腰带买了补养品送给老师、目睹老师生活的清苦,临别时阵阵心酸的动人情景…………
1958-1997年是金善宝在中国农业科学院40年的经历,我们查阅了他大量手稿、照片、“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交代材料”、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科协座谈会上的发言、报刊报道等资料,加上小组成员有的是他的科研助手、有的曾任他的秘书,对这段历史大都是共同经历、感同身受。“大跃进”时期,他坚持真理反对浮夸,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冲破重重阻力倡导小麦育种南繁北育、异地加代;面对权威,他无私无畏捍卫农业科学;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他为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学院作出巨大努力;为作物所主持、组织全国小麦育种“六五”-“八五”攻关研究、修建实验室、办公大楼、购买昌平试验地、保留东门外的永久绿地所付出的辛劳,他所作的贡献,都呈现在眼前。他坚持真理、凌霜傲雪、刚正不阿、老骥伏枥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含着泪水和敬仰之情记录下了这一篇篇真实的历史。
我们翻阅了已出版的金善宝传记,发现他的传记虽多,主要的、最真实的传记是1985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农学家传》、199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1993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200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之中的4篇。这4篇传记各有干秋,文字在1万字左右,因篇幅所限,不可能完整、深入地表述科学家漫长的一生。2008年金城出版社出版的《金善宝》一书,第一次用20多万字的翔实资料介绍了这位百岁老人献身中国农业科学教育、风云变幻、丰富多彩的一生;8年后遵照编委会的要求修改补充,于2015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再次出版。但因作者写书初衷,只求通俗性、真实性和可读性,对于农业科学、小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问题一带而过,更没有从科技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他的成长道路,故而离“采集工程”的要求差距较大。
为此,我们对金善宝的学术人生重新进行了分析,他从1920年起,在大胜关农业实验场的研究,除小麦之外还包括玉米、大豆等其他作物,而小麦的研究之中又有小麦育种、小麦种质资源和小麦品质研究等多项内容,1928年他又走上了农业教育的岗位,研究、工作都是在相互交替中进行的,这种学术生涯的多样性,给按时间顺序为纵线的传记体裁造成了很大难度。故而,我们考虑在研究报告的结构上以时间为主线、各类研究、教育、工作为章节,在相互交错安排下,重点突出了小麦研究部分,合计十二章。
第一章,会稽山麓走出来的农家子。着重叙述了“不寻常的母亲”“师从名师邹秉文”两节,强调了母亲是他求学路上的坚强后盾、邹秉文是他学术成长的指路明灯。
第二章,农事实验场的技术员。反映了1920-1927年金善宝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实验农场长达7年广泛的农业科学实践,不仅改良了多个农家小麦品种,而且对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的研究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育出了第一批小麦改良品种,也完成了补修一年的大学全部学业,于1926年东南大学农艺系本科毕业。
第三章,执教浙大,赴美深造。分为两部分:执教浙大劳农学院,叙述了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就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得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好评;同时在浙大笕桥农场作了小麦开花试验并引进了意大利小麦品种Arito进行种植试验。赴美深造,阐述了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不图文凭,只求真知”的留学生涯,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留学生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农业的一片赤子之情。
第四章,应聘中央大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归国后,1933年7月,受中央大学农学院之邀,回到母校任教。金善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受到学生们欢迎;他多年来对多种农作物的科学试验,获得了丰硕成果;他每天晚上提着马灯观察小麦开花情况、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令学生们十分钦佩;他火烧病麦,立志自主创新、培育小麦良种的爱国情怀,令同学们难以忘怀。二是,1937年7月,中央大学内迁重庆。金善宝和蔡旭历尽艰辛,将培育的小麦良种“中大2419”和“矮立多”带到重庆,种植在沙坪坝的松林坡上。后又与四川农业改进所合作试验,将这两个小麦良种迁到广阔的成都平原,1942年在四川省推广种植。在战争的炮火中,金善宝与吴董成合作完成了《中国小麦区域》一文,和蔡旭合作完成了“中国近三十年来小麦改进史”手稿一篇。在贫病交困中,他独自一人走遍了澜沧江流域,登上了海拔1700米的高原,发现了我国独有的小麦一云南小麦。三是,用众多学生的亲身经历,回忆了金善宝在抗战的烽火中,贫病交困的日子里,教书育人的动人事例以及浓浓的师生情。
第五章,雾都灯塔指引下。讲述了抗战期间的金善宝,在《新华日报》的启发下,初识周恩来、心向延安、七七献金等事例;抗战胜利后金善宝受到毛主席接见,看到了新中国曙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善宝接到了五张任命书,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建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
第六章,南京农学院首任院长。这里特别强调了“首任”二字,因为万事开头难,刚刚成立的南京农学院面临着许多难题。文中叙述了他怎样正确对待中大、金大两校合并之后的“门户之见”,以挚诚平息了风波,团结奋斗办校;为教学奠定基础,培养师资队伍、改善教学环境、探寻农业院校的办学之路,开创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形式;建立中国第一个农业遗产研究机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为南京农学院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等。金善宝和蔡旭、吴兆苏等人精心培育的小麦“中大2419”,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最高年推广面积达到7000万亩;与此同时,他和吴兆苏、沈丽娟等开始了“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金善宝从一个辛勤耕耘的园丁、小麦试验场的技术员,成长为一个有高度战略远见的农业教育家、农业科学家的过程。
第七章,奉调北京创建小麦品种研究室。主要叙述了三方面内容。一是,面向生产服务农村。多年来,他连续深入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通辽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等边远地区考察,分析了青藏高原小麦高产的奇迹,总结了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并对稻麦两熟地区的小麦生产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二是,打破惯例,在冬麦区选育春麦,开展了“京红1号-5号”小麦的选育。三是,创建小麦品种研究室。叙述了小麦品种研究室创建的起源,全室职工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育成“南农大黑芒”“钟山2号”“钟山6号”“宁丰小麦”“宁麦3号”“宁麦6号”。与此同时,还完成了“我国小麦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整理和研究”以及潘氏世界小麦的整理编目工作。
第八章,动乱中南繁北育创新路。“南繁北育”思想起于“文化大革命”之始,“创举”于“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这个历史背景给“创举”增加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难度!本章作者真实地记载了一位古稀老人怎样冲破重重阻力、历尽艰辛,带领小麦品种研究室和春麦组成员,坚持南繁北育,异地加代,终使春小麦一年繁殖三代获得成功。育成“京红8号”“京红9号”“宁麦3号”等小麦良种,分别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一等奖。
第九章,第八十二个春天。从《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以“第八十二个春天”为题,报道金善宝“要把八十二岁当作二十八岁来过”谈起,叙述了自1977年邓小平科教座谈会之后,金善宝为恢复“文化大革命”对农业科研发展的创伤,收回中国农业科学院下放所、重建科研队伍、为南京农学院复校、为“六五”至“八五”攻关,改善科研条件等付出的辛劳、收到的成效,记录了一位耄耋老人为捍卫、发展农业科学,无私无畏的奉献。
第十章,小麦品质育种的探索。文中列举了40多年来金善宝对小麦品质问题的探索和论述,在艰难的南繁北育历程中,不仅缩短了春小麦育种年限,在育成“京红8号”“京红9号”小麦的同时,也育出了优质小麦品种“中7606”“中791”,经北京、南阳两处专家组鉴定,提供鉴评的两个春小麦品种所烤制的面包,综合指标已接近或达到了用进口小麦所烤制的优质面包的水平,开启了国产面包小麦之门。
第十一章,小麦科学理论的创新及相关著作。系统论述了这批著作的编著过程,介绍了每一本著作的内容、章节,且详尽地论述了成书的前前后后,有矛盾、有冲突,有主编的关注、指导;更有众多编者付出的辛劳,还有著名专家的评价,上级单位颁发的各类奖状。以此证明,这些著作出版的意义和它们在农业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第十二章,百岁人生家国情。从小麦是我的宝,踏遍山川人未老,关爱年轻一代,鼎力创新人才,朴实无华、平易近人,情牵海峡彼岸、难忘生身故土、国际往来、九十三岁贺“九三”、浓浓桃李情、风雨六十年、党的信任与关怀等方方面面,反映金善宝百岁人生的家国情怀,试图从金善宝学术成长的另一侧面,托出他爱国情怀的内涵。
结语从传主金善宝山村农家子的出身、崇尚名师邹秉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谈起,从他历年来发表的文章、手稿、讲话,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分析,总结出他近百年来学术成长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和十个特点;以他众多的学生誉之为“凌霜傲雪一枝春”为题,概括了他为科教兴国、实事求是、追求科学真理、风云变幻的一生。
金善宝(1895-1997年),浙江诸暨人。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1926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农艺系,1932年春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之后到明尼苏达大学农学院研究作物育种和栽培,1933年1月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南京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等。曾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农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农业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被选为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九三学社第六、第七届中央副主席,第八、第九届中央名誉主席,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金善宝毕生从事小麦科学研究,对中国小麦育种、小麦种质资源分类、小麦区划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小麦育种方面,金善宝1924年改良了中国第一批农家小麦品种南京赤壳、武进无芒;1926年改良了早熟、丰产、抗病、优质的农家品种江东门;与此同时,引进意大利小麦“Ardito”,选育成矮立多。1934年,他在南京中央大学劝业农场种植了收集自国内各地的小麦品种2100余种,搜集了国外的小麦品种千余种,从这一大批原始材料中择优进行了混合选择,育成小麦“中大2419”,先后在南京、重庆、成都三地试验种植,表现甚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大2419”改名“南大2419”,在长江中下游20多个省、市推广,年推广面积最高达7000分余万亩,衍生品种110多个,种植年限长达41年,是迄今为止种植年限最长的小麦品种,为我国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1966年,金善宝倡导小麦育种南繁北育、异地加代,缩短小麦育种年限,使小麦新品种育成时间从10年左右缩短为3-4年,在他主持下育成了“京红8号”“京红9号”两个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0世纪70年代,主持育成“中7606”“中791”优质面包小麦品种,开启了国产面包小麦的先河。在小麦品种资源研究方面,早在1925年,金善宝就开始了我国小麦地方品种的搜集和研究,1928年发表了中国第一部小麦分类文献“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1942年发现了我国独有的小麦品种云南小麦,同时进行了中国小麦区域的研究。从1954年开始,他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持“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研究”,为中国小麦的起源、进化和分布、小麦分类学和区划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善宝193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1942年与蔡旭合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小麦改进史料“中国近三十年小麦改进史”。金善宝主编《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品种志(1-3辑)》《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小麦学》《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作物卷》《中国小麦生态》等专著。
金善宝献身农业教育近30年,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其中不少学生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支援抗日战争、建设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促进祖国农业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金善宝集小麦专家、农学家、农业教育家于一身,又曾任九三学社副主席、身兼数职,这就决定了采集工作的复杂性、多面性和艰巨性。而“金善宝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正式启动于2016年10月,距离金善宝教授102岁高寿辞世之年已达20年之久,了解他的亲友、同学都早已去世,甚至他当年亲自授业的学生也大多辞世,因而增加了采集工作的难度。为此采集小组决定分三步走。
第一步,为了抢救现存为数不多、鲜活的记忆,首先从采集口述资料开始,先后赴江南各地,采访了金善宝的学生、科研助手、学术秘书以及曾与金老共事的研究人员13人。
我们第一站来到南京农业大学,在采集金善宝和他母校的各种资料时,无论遇到何人,均被告曰:“这件事你要去问沈丽娟,她最了解!”沈丽娟是金老40年代的学生,自从1958年金老调离南京农业大学以后,他和南京农业大学的联系大都是通过沈丽娟沟通完成的······但是,当我们来到沈丽娟教授家时,一个月前信件联系时还交谈顺畅的沈教授,由于突发疾病,对我们的采访只能作简单的回答了。
如我们问:您还记得金善宝老先生吗?
答:他是我的老师!
问:什么时候的老师?
答:抗战时期在重庆,有一次讲课时,他昏倒了!他很穷!
问:你们的师生关系怎么样?
答:我在他家里住了有半年呢!我和朱立宏结婚,他是我们的证婚人。
问:1956年他入党时的介绍人是谁?
答:他找我和顾民做他的入党介绍人…………
这样简短、被动、一问一答的对话,虽然不能满足采集的要求,却也让我们感受到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金善宝教学的艰辛和那难能可贵的师生情。幸好我们从沈丽娟家中找到了她之前写过的多篇回忆文章,如:“金师对农业教育、小麦科学事业的无私奉献”“卓越的农业教育家小麦专家金善宝教授”“金善宝教授在农业教育思想和学术观点及在小麦研究上的贡献”“金善宝教授和南京农学院”,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以十分详尽的资料弥补了她口述的不足,说明了金善宝在抗战烽火中教书育人,新中国成立后为把南京农学院发展成为现代化大学的迁校之争,1977年对南京农学院复校的支持等。
曾任南京农学院院长的夏祖灼和校长的盖钧镒,用大量的事实介绍了金善宝理论联系实际、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对南农迁校、复校作出的贡献。
原小麦品种研究室的教授陈佩度、周朝飞,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金老的指导下,完成了艰难的南繁任务,育成了小麦良种的喜悦。
中国科学院院士,101岁高龄的庄巧生老先生回忆、讲述了几件与金老交往记忆深刻的往事;小麦专家、91岁的黄佩民和86岁的钱曼懋先生分别叙述了与金老一起主持编写《中国小麦栽培学》《中国小麦学》和三本《中国小麦品种志》的全过程。
跟随金老从事春小麦育种研究长达30年之久的助手、小麦专家杜振华深情回顾了金老关爱青年、提携年轻一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冲破重重阻力,倡导小麦南繁北育、异地加代的故事,以及金老对小麦育种研究和小麦品质研究的贡献;曾任金老秘书、作物所所长的吴景锋详细介绍了金老在“文化大革命”中捍卫农业科学,“文化大革命”后为作物所主持组织全国小麦育种“六五”-“八五”攻关、改善科研条件而奔波;曾任金老秘书和助手的尹福玉回忆了金老关爱青年和生活朴实无华的许多往事…………
第二步,在访谈的基础上对金善宝生平的著作、传记、手稿、报道、档案、信件、照片等各项资料进行大规模的采集。两年多来,采集小组分赴国家图书馆、国家农业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南京农业大学档案馆、南京大学档案馆、江苏省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浙江大学档案馆、中国农业科学院综合处、中国农业科学院老干部处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档案室、中央档案馆等地,先后采集到传记26件、论著111篇、信件207件、手稿96件、报道117件、照片741张、档案42件、证书45件、其他资料48件、音视频32件。
第三步,将以上采集的资料和采访记录按时间顺序、分类整理。于是,少年金善宝艰难的求学之路,“立志兴农报国”的志愿,献身小麦的喜悦,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的爱国情怀,抗战烽火中的科研与教学,艰难困苦岁月中浓浓的师生情谊,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无私无畏捍卫农业科学的精神,金老的一生宛如一张张五彩缤纷的图片,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譬如:
我们借去浙江大学档案馆采集档案资料之便,来到了金善宝的故乡诸暨石峡口村和到他的故居余庆堂门前,看到坐落在会稽山下群山环抱的石峡口村,确有青山奇峰、潺潺流水之美景,他的故居余庆堂却是既破旧又杂乱,里面住着众多的金氏族人,属于金善宝的仅仅一间祖屋,这间祖屋也于1994年被长期借住者占为已有;看到上山打柴的小道上,布满了乱石、荆棘杂草丛生,就会想到金善宝光着脚丫上山打柴的情景;看到堆放在余庆堂门前那架土制缫丝机,又会想到金善宝帮母亲缫蚕丝,被开水烫伤、终生不能伸直的左手食指…………少年金善宝求学之艰难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在绍兴一中的档案室,我们虽然只采集到1917年毕业学生的名单(金善宝也名列其中),却有幸参观了一百多年前原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蔡元培所建的“养新书藏”(图书馆),馆内陈列的蔡元培为开阔学生视野、增设新课目,建立图书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等;参观了鲁迅任教务主任时,矢志教育、严谨治学、沥血桃李的工作室;徐锡麟烈士留下的革命诗篇和“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的豪言壮语。金善宝在这充满民主革命思想的校园里,生活学习了四年,原浙江省第五中学是少年金善宝产生“科学救国”“教育救国”思想的摇篮,联想到金善宝朴实的故乡、艰难的农村生活,进一步理解了他立志兴农报国的志愿。
在采集金善宝1917-1947年的档案时,南京大学档案馆提供了大量资料,包括: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入学新生名单、三年级毕业生名单及毕业论文题目;1920年皇城小麦试验场技术员证明;1921-1927年东南大学大胜关农事实验总场技术员金善宝及其工资条;1926年东南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名单等,为金善宝这一段学术生涯提供了有力见证。在金善宝早年的手稿和有关著作中,我们看到1920年之后他在实验农场的七年里,改良了南京赤壳、武进无芒等小麦良种,搜集了全国790个县的小麦品种进行分类整理,对小麦育种与品种分类作了深入研究,1928年发表了中国小麦分类的第一篇文献《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并将小麦试验场七年研究的经验、成果编成讲义,此讲稿得到了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好评。在这七年中他对玉米、大豆等作物也进行了广泛研究,2006年11月,我们采访南京农业大学大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盖钧镒时,惊讶地发现在中国大豆先驱的榜上列有金善宝的照片。盖院士笑称:榜上所列的人物是我们大豆研究的“祖师爷”。原来,金善宝早年发表的有关玉米、大豆的论文,在时间上都是中国的先驱。为此,采集小组认为金善宝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小麦专家,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农业科学家。
1917-1927年的10年,是金善宝从一个山村农家孩子,成长为中国著名农学家、农业教育家最为关键的10年。
1930-1933年金善宝去美国留学期间,我们从国家图书馆保存的《中华农学会报》上看到,每一期《中华农学会报》都有固定的栏目发表留美学生的译作,介绍国外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与理论,金善宝担任了《中华农学会报》在美国的联系人,积极为该报投稿、组稿,成为国外留学生与祖国联系的桥梁。1932年8月,金善宝与马保之、卢守耕等6名留美学生联名发起成立“中华作物改良学会”在《中华农学会报》103期发表公报,金善宝担任在美国的联系人,成立中华作物改良学会的照片和1935年他们先后回国后聚于“中华作物改良学会第二届年会”上的合影,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当年海外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心系祖国农业的赤子之情。
金善宝留美期间是否获得学位,以往的传记说法不一,有的说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有的说获明尼苏达大学硕士学位,有的避而不谈。曾任金老秘书的吴景锋说:“我问过金老,在康奈尔大学有没有拿一个学位?”金老回答说:“没有。我是公费出国,时间、经费都有限,拿一张学位文凭,要花很长时间查阅文献,划不来呀!”据此,采集小组一致认为“划不来”三个字,说明了传主“不图文凭、只求真知”的求学精神。在采集中我们发现,这种精神普遍存在于20世纪30年代海外留学的学子中,金善宝的老师邹秉文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邹秉文15岁出国留学,先读中学、后入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毕业后仅在该校研究生院读了一年,并没有拿到任何学位便匆忙回国,为中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学等各个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金善宝以老师为榜样,不拿文凭,利用这段做论文的时间,到明尼苏达大学研究小麦育种。1933年回国,1934年就培育出在中国小麦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小麦良种“中大2419”,同年又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小麦专著《实用小麦论》。
对金善宝近三十年的教育生涯应该如何采集?小组认为,重点应放在抗战期间。这段时间仅有沈丽娟一位采访对象。幸好家属提供一本1985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著名农学家、教育家金善宝》,这部传记内容虽少,却搜集了十几名专家学者对金善宝抗战期间教书育人的回忆。家属还提供了金善宝亲自撰写的“抗战时期在重庆”手稿一篇、《科技日报》发表的“抗战烽火中的教与学”,用毛笔工工整整写成的“作物学”“麦作学”讲义;他身着破旧棉袍,年龄不到五十却白发苍苍、面容瘦削的照片。通过照片和资料,我们看到了一个贫病交困、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认真备课、昏倒在课堂上的穷教授画面,学生们勒紧裤腰带买了补养品送给老师、目睹老师生活的清苦,临别时阵阵心酸的动人情景…………
1958-1997年是金善宝在中国农业科学院40年的经历,我们查阅了他大量手稿、照片、“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交代材料”、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科协座谈会上的发言、报刊报道等资料,加上小组成员有的是他的科研助手、有的曾任他的秘书,对这段历史大都是共同经历、感同身受。“大跃进”时期,他坚持真理反对浮夸,受到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冲破重重阻力倡导小麦育种南繁北育、异地加代;面对权威,他无私无畏捍卫农业科学;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他为恢复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学院作出巨大努力;为作物所主持、组织全国小麦育种“六五”-“八五”攻关研究、修建实验室、办公大楼、购买昌平试验地、保留东门外的永久绿地所付出的辛劳,他所作的贡献,都呈现在眼前。他坚持真理、凌霜傲雪、刚正不阿、老骥伏枥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含着泪水和敬仰之情记录下了这一篇篇真实的历史。
我们翻阅了已出版的金善宝传记,发现他的传记虽多,主要的、最真实的传记是1985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农学家传》、1991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1993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200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之中的4篇。这4篇传记各有干秋,文字在1万字左右,因篇幅所限,不可能完整、深入地表述科学家漫长的一生。2008年金城出版社出版的《金善宝》一书,第一次用20多万字的翔实资料介绍了这位百岁老人献身中国农业科学教育、风云变幻、丰富多彩的一生;8年后遵照编委会的要求修改补充,于2015年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再次出版。但因作者写书初衷,只求通俗性、真实性和可读性,对于农业科学、小麦研究领域中的学术问题一带而过,更没有从科技史的角度深入分析他的成长道路,故而离“采集工程”的要求差距较大。
为此,我们对金善宝的学术人生重新进行了分析,他从1920年起,在大胜关农业实验场的研究,除小麦之外还包括玉米、大豆等其他作物,而小麦的研究之中又有小麦育种、小麦种质资源和小麦品质研究等多项内容,1928年他又走上了农业教育的岗位,研究、工作都是在相互交替中进行的,这种学术生涯的多样性,给按时间顺序为纵线的传记体裁造成了很大难度。故而,我们考虑在研究报告的结构上以时间为主线、各类研究、教育、工作为章节,在相互交错安排下,重点突出了小麦研究部分,合计十二章。
第一章,会稽山麓走出来的农家子。着重叙述了“不寻常的母亲”“师从名师邹秉文”两节,强调了母亲是他求学路上的坚强后盾、邹秉文是他学术成长的指路明灯。
第二章,农事实验场的技术员。反映了1920-1927年金善宝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实验农场长达7年广泛的农业科学实践,不仅改良了多个农家小麦品种,而且对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的研究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育出了第一批小麦改良品种,也完成了补修一年的大学全部学业,于1926年东南大学农艺系本科毕业。
第三章,执教浙大,赴美深造。分为两部分:执教浙大劳农学院,叙述了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第一次走上大学讲台就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得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好评;同时在浙大笕桥农场作了小麦开花试验并引进了意大利小麦品种Arito进行种植试验。赴美深造,阐述了他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不图文凭,只求真知”的留学生涯,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留学生身在海外、心系祖国农业的一片赤子之情。
第四章,应聘中央大学。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归国后,1933年7月,受中央大学农学院之邀,回到母校任教。金善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受到学生们欢迎;他多年来对多种农作物的科学试验,获得了丰硕成果;他每天晚上提着马灯观察小麦开花情况、对科学孜孜以求的精神,令学生们十分钦佩;他火烧病麦,立志自主创新、培育小麦良种的爱国情怀,令同学们难以忘怀。二是,1937年7月,中央大学内迁重庆。金善宝和蔡旭历尽艰辛,将培育的小麦良种“中大2419”和“矮立多”带到重庆,种植在沙坪坝的松林坡上。后又与四川农业改进所合作试验,将这两个小麦良种迁到广阔的成都平原,1942年在四川省推广种植。在战争的炮火中,金善宝与吴董成合作完成了《中国小麦区域》一文,和蔡旭合作完成了“中国近三十年来小麦改进史”手稿一篇。在贫病交困中,他独自一人走遍了澜沧江流域,登上了海拔1700米的高原,发现了我国独有的小麦一云南小麦。三是,用众多学生的亲身经历,回忆了金善宝在抗战的烽火中,贫病交困的日子里,教书育人的动人事例以及浓浓的师生情。
第五章,雾都灯塔指引下。讲述了抗战期间的金善宝,在《新华日报》的启发下,初识周恩来、心向延安、七七献金等事例;抗战胜利后金善宝受到毛主席接见,看到了新中国曙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善宝接到了五张任命书,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建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历经沧桑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历程。
第六章,南京农学院首任院长。这里特别强调了“首任”二字,因为万事开头难,刚刚成立的南京农学院面临着许多难题。文中叙述了他怎样正确对待中大、金大两校合并之后的“门户之见”,以挚诚平息了风波,团结奋斗办校;为教学奠定基础,培养师资队伍、改善教学环境、探寻农业院校的办学之路,开创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形式;建立中国第一个农业遗产研究机构-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为南京农学院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等。金善宝和蔡旭、吴兆苏等人精心培育的小麦“中大2419”,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最高年推广面积达到7000万亩;与此同时,他和吴兆苏、沈丽娟等开始了“中国小麦的种类及其分布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金善宝从一个辛勤耕耘的园丁、小麦试验场的技术员,成长为一个有高度战略远见的农业教育家、农业科学家的过程。
第七章,奉调北京创建小麦品种研究室。主要叙述了三方面内容。一是,面向生产服务农村。多年来,他连续深入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通辽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等边远地区考察,分析了青藏高原小麦高产的奇迹,总结了小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并对稻麦两熟地区的小麦生产提出了合理的建议。二是,打破惯例,在冬麦区选育春麦,开展了“京红1号-5号”小麦的选育。三是,创建小麦品种研究室。叙述了小麦品种研究室创建的起源,全室职工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和取得的科研成果,育成“南农大黑芒”“钟山2号”“钟山6号”“宁丰小麦”“宁麦3号”“宁麦6号”。与此同时,还完成了“我国小麦地方品种资源的征集整理和研究”以及潘氏世界小麦的整理编目工作。
第八章,动乱中南繁北育创新路。“南繁北育”思想起于“文化大革命”之始,“创举”于“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这个历史背景给“创举”增加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难度!本章作者真实地记载了一位古稀老人怎样冲破重重阻力、历尽艰辛,带领小麦品种研究室和春麦组成员,坚持南繁北育,异地加代,终使春小麦一年繁殖三代获得成功。育成“京红8号”“京红9号”“宁麦3号”等小麦良种,分别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3年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奖一等奖。
第九章,第八十二个春天。从《人民日报》记者纪希晨以“第八十二个春天”为题,报道金善宝“要把八十二岁当作二十八岁来过”谈起,叙述了自1977年邓小平科教座谈会之后,金善宝为恢复“文化大革命”对农业科研发展的创伤,收回中国农业科学院下放所、重建科研队伍、为南京农学院复校、为“六五”至“八五”攻关,改善科研条件等付出的辛劳、收到的成效,记录了一位耄耋老人为捍卫、发展农业科学,无私无畏的奉献。
第十章,小麦品质育种的探索。文中列举了40多年来金善宝对小麦品质问题的探索和论述,在艰难的南繁北育历程中,不仅缩短了春小麦育种年限,在育成“京红8号”“京红9号”小麦的同时,也育出了优质小麦品种“中7606”“中791”,经北京、南阳两处专家组鉴定,提供鉴评的两个春小麦品种所烤制的面包,综合指标已接近或达到了用进口小麦所烤制的优质面包的水平,开启了国产面包小麦之门。
第十一章,小麦科学理论的创新及相关著作。系统论述了这批著作的编著过程,介绍了每一本著作的内容、章节,且详尽地论述了成书的前前后后,有矛盾、有冲突,有主编的关注、指导;更有众多编者付出的辛劳,还有著名专家的评价,上级单位颁发的各类奖状。以此证明,这些著作出版的意义和它们在农业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
第十二章,百岁人生家国情。从小麦是我的宝,踏遍山川人未老,关爱年轻一代,鼎力创新人才,朴实无华、平易近人,情牵海峡彼岸、难忘生身故土、国际往来、九十三岁贺“九三”、浓浓桃李情、风雨六十年、党的信任与关怀等方方面面,反映金善宝百岁人生的家国情怀,试图从金善宝学术成长的另一侧面,托出他爱国情怀的内涵。
结语从传主金善宝山村农家子的出身、崇尚名师邹秉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针谈起,从他历年来发表的文章、手稿、讲话,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分析,总结出他近百年来学术成长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和十个特点;以他众多的学生誉之为“凌霜傲雪一枝春”为题,概括了他为科教兴国、实事求是、追求科学真理、风云变幻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