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5 月,林秉南和许协庆一同从干校返回北京后,原想回到水 科院工作,但却被尴尬地告知水科院不愿接收他。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 动”的年代,一些本是国家宝贵财富的高级知识分子和老专家反而被原 单位避之唯恐不及。当时水利电力部有个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任是 白凡,她很有远见,也有魄力,主动收留了一批“无家可归”的老专家。 2012 年,92 岁高龄的林秉南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谈起当时的情景说道:“我 印象特别深刻的,到情报所的第一天,白凡召集大家说,可把你们都请来 了!”A如今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当时竟然令那些“臭老九”们个个激 动不已。虽说40 年过去了,但说及此处,林秉南的眼圈一下子又红了起 来。想想这些学富五车却一度被划入另册的大知识分子们,蒙受了多少的 羞辱和委屈,就为一句久违的诚挚与敬重,几十年后仍如此动情,可见人 格与尊严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当时的水利科技研究工作犹如一片荒 漠。饱受身心伤害的林秉南,总在苦苦寻觅重新工作的机会。虽然在情报 所不能从事自己钟爱的水力学科研工作,但令林秉南欣慰的是,在情报所 能够接触到许多的外文科技文献,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都有。而那时 的情报所,“大知识分子不少,英文、日本、德文、法文都有人精通”B。 林秉南在美国读博士时,选修了德文与法文,各读过一学期。“美国人做 事有一样好,很认真,即使是二外,也要求能看书”。这一严格的要求使 林秉南在博士毕业20 多年之后,还能用德文、法文阅读专业文献。靠查 字典和与有关专家讨教,几年的时间里,林秉南等专家充分利用情报所的 文献优势,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编译出版了一批专题综述成果,了解 了国际上水利科技的发展动态,事实上他们的工作为即将来到的“科学春 天”做了很好的准备。

经过“文化大革命”,能够安静地坐下来看资料、搞翻译,林秉南 感到机会难得,对时间也格外珍惜。情报所文献很丰富,尽自己所能把 已有的文献挖掘出来,并介绍给大家,这样就能够发挥作用了。“在情 报所工作期间,我写了两个小册子”,这是林秉南乐道的事。“第一篇 是《国外过鱼工程》。”20 世纪70 年代初,葛洲坝工程已开工建设,遇 到如何解决过鱼工程的问题。情报所要针对葛洲坝的过鱼问题专门编写 出版一本专辑,确定由林秉南负责编写。林秉南收集了一大批英、法文 献,据此对美、加、欧等地的过鱼工程尽可能给予介绍和总结,这对葛 洲坝评估选择适宜的过鱼方式提供了参考。长江的洄游水族有鲟鱼、白 鳍豚等,鲟鱼成鱼可长达3 米以上。如用鱼梯过鱼,鱼梯将十分庞大, 但鱼数又较少(估计每年近千条),所以用鱼梯并不合算。根据这本小 册子,葛洲坝后来合理采用了坝下人工养殖、流放鱼苗的办法。“应该 说建设葛洲坝我还是蛮有贡献的”,92 岁高龄的林秉南在接受采访时调 侃着说。

“另一篇是关于高速水流的”林秉南说。当时国内正在建设的刘家峡 水电站是座高坝。林秉南查阅了大量资料,1975 年编写出一本小册子《国 外高水头泄水建筑物》(水利电力部信息所报告),对坝面溢流、隧洞泄 洪、泄槽溢洪道、厂房顶溢流、薄拱坝开孔泄流等泄水建筑物布置,气 蚀、磨损、动水压力等泄水建筑物的破坏形式以及岩基冲刷的研究近况等 作了详细的综述,成为国内高坝建设的一份重要的参考文献。

除了上述两本小册子之外,林秉南在情报所期间还充分利用能接触到 外文科技文献的条件,阅读整理了大量资料。在人们的印象中,当时的情 报所,跑资料室最勤的是林秉南,整天泡在资料室里时间最长的也是林秉 南。同时期在情报所工作的唐友一也是从事不恒定流方面研究的,他曾对 陆吉康说起当时的情景:“‘文化大革命’期间,外面还很乱,情报所却显 得很清静。林秉南经常一个人在那儿看东西,坐在那儿查资料,搞翻译”, 他高度评价了林秉南这一时期的工作对不恒定流研究的贡献B。这期间 林秉南翻译整理的许多资料,对于水科院恢复重建后及时把握科研发展方 向、高起点培养研究生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潜心文献

日期:2017-04-27

1972 年5 月,林秉南和许协庆一同从干校返回北京后,原想回到水 科院工作,但却被尴尬地告知水科院不愿接收他。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 动”的年代,一些本是国家宝贵财富的高级知识分子和老专家反而被原 单位避之唯恐不及。当时水利电力部有个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主任是 白凡,她很有远见,也有魄力,主动收留了一批“无家可归”的老专家。 2012 年,92 岁高龄的林秉南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谈起当时的情景说道:“我 印象特别深刻的,到情报所的第一天,白凡召集大家说,可把你们都请来 了!”A如今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句话,当时竟然令那些“臭老九”们个个激 动不已。虽说40 年过去了,但说及此处,林秉南的眼圈一下子又红了起 来。想想这些学富五车却一度被划入另册的大知识分子们,蒙受了多少的 羞辱和委屈,就为一句久违的诚挚与敬重,几十年后仍如此动情,可见人 格与尊严在他们心中的分量。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当时的水利科技研究工作犹如一片荒 漠。饱受身心伤害的林秉南,总在苦苦寻觅重新工作的机会。虽然在情报 所不能从事自己钟爱的水力学科研工作,但令林秉南欣慰的是,在情报所 能够接触到许多的外文科技文献,英文的、法文的、德文的都有。而那时 的情报所,“大知识分子不少,英文、日本、德文、法文都有人精通”B。 林秉南在美国读博士时,选修了德文与法文,各读过一学期。“美国人做 事有一样好,很认真,即使是二外,也要求能看书”。这一严格的要求使 林秉南在博士毕业20 多年之后,还能用德文、法文阅读专业文献。靠查 字典和与有关专家讨教,几年的时间里,林秉南等专家充分利用情报所的 文献优势,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编译出版了一批专题综述成果,了解 了国际上水利科技的发展动态,事实上他们的工作为即将来到的“科学春 天”做了很好的准备。

经过“文化大革命”,能够安静地坐下来看资料、搞翻译,林秉南 感到机会难得,对时间也格外珍惜。情报所文献很丰富,尽自己所能把 已有的文献挖掘出来,并介绍给大家,这样就能够发挥作用了。“在情 报所工作期间,我写了两个小册子”,这是林秉南乐道的事。“第一篇 是《国外过鱼工程》。”20 世纪70 年代初,葛洲坝工程已开工建设,遇 到如何解决过鱼工程的问题。情报所要针对葛洲坝的过鱼问题专门编写 出版一本专辑,确定由林秉南负责编写。林秉南收集了一大批英、法文 献,据此对美、加、欧等地的过鱼工程尽可能给予介绍和总结,这对葛 洲坝评估选择适宜的过鱼方式提供了参考。长江的洄游水族有鲟鱼、白 鳍豚等,鲟鱼成鱼可长达3 米以上。如用鱼梯过鱼,鱼梯将十分庞大, 但鱼数又较少(估计每年近千条),所以用鱼梯并不合算。根据这本小 册子,葛洲坝后来合理采用了坝下人工养殖、流放鱼苗的办法。“应该 说建设葛洲坝我还是蛮有贡献的”,92 岁高龄的林秉南在接受采访时调 侃着说。

“另一篇是关于高速水流的”林秉南说。当时国内正在建设的刘家峡 水电站是座高坝。林秉南查阅了大量资料,1975 年编写出一本小册子《国 外高水头泄水建筑物》(水利电力部信息所报告),对坝面溢流、隧洞泄 洪、泄槽溢洪道、厂房顶溢流、薄拱坝开孔泄流等泄水建筑物布置,气 蚀、磨损、动水压力等泄水建筑物的破坏形式以及岩基冲刷的研究近况等 作了详细的综述,成为国内高坝建设的一份重要的参考文献。

除了上述两本小册子之外,林秉南在情报所期间还充分利用能接触到 外文科技文献的条件,阅读整理了大量资料。在人们的印象中,当时的情 报所,跑资料室最勤的是林秉南,整天泡在资料室里时间最长的也是林秉 南。同时期在情报所工作的唐友一也是从事不恒定流方面研究的,他曾对 陆吉康说起当时的情景:“‘文化大革命’期间,外面还很乱,情报所却显 得很清静。林秉南经常一个人在那儿看东西,坐在那儿查资料,搞翻译”, 他高度评价了林秉南这一时期的工作对不恒定流研究的贡献B。这期间 林秉南翻译整理的许多资料,对于水科院恢复重建后及时把握科研发展方 向、高起点培养研究生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