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

李东英-说起钛 我就不觉得累

来源:陕西华辰钛业限责任公司      日期:2016-07-22

李东英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中国稀有金属和稀土材料研究领域,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他,主持研究成功了钛、锆、铪、锂、铍、钽、铌等30余种稀有金属的生产方法,保证了“两弹一星”等军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他,见证了中国钛工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主持钛的应用推广工作20多年,经济效益显著;他,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稀土微量元素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普遍增产、优质和抗逆效果;他,多次获得中国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曾获1987年、1989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功勋卓著、德高望重,深受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敬仰。他,就是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

2001 年,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四届材料大会上,记者第一次见到李东英院士,听他侃侃而谈中国稀有金属材料的概况和发展,听他对中国稀土研究应用和资源保护振臂疾呼,惊鸿一瞥,却苦于会议日程很紧,没有机会深入采访。10年后的今天,借第十二届世界钛会在中国召开的东风,记者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1 节约资源刻不容缓

90岁高龄的李东英院士看上去神采奕奕,不见丝毫的倦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我已经很多年没管钛这一块了,我只能说说中国钛业的历史。”李东英院士开门见山,“虽然早在2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钛,但是钛材登上历史舞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事业,却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8年,真正称得上工业化生产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钛的密度小、比强度高、耐腐蚀、无磁性,钛从一开始工业化生产,就受到先进国家的重视,始终把它当作良好的航空材料。我国的钛工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开发出来的,早在1954 年,有色金属实验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前身)就开始从钛铁精矿中提取钛的研究,中国是世界第五个生产钛的国家。1956年,我们开始设计钛生产厂,结合前苏联的经验,采用了电炉脱铁炼高钛渣—制团竖炉氯化—收尘、淋洗、蒸馏分馏、精制四氯化钛—镁热还原—真空蒸馏—海绵钛的流程。这种流程比当时美国采用的工艺先进,奠定了我国海绵钛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一直沿用至今。”

提起一辈子醉心的钛,李老兴致盎然,思维敏捷,妙语连珠,透着一种科学工作者特有的深沉和睿智。“钛虽然属于稀有金属,但是,要我说啊,钛并不稀有。我国的钛资源应该是很丰富的,在量上我们占优势,但是矿质比较差, 难处理。”说到这里,李老话锋一转,“但是资源再丰富,也要重视节约的问题。”他说,“矿产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吃点少点。如果不贯彻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方针,避免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就会面临一个严峻的局面。我们国家的钨矿,就吃了这个亏。世界的钨矿储量约有一半在中国,可是经过乱采滥挖乱出口后,到了20世纪末我国钨精矿出口量开始下降,国内钨市场亦内需不足,导致世界和国内钨市场的低迷。”

“如今,钛和稀土也面临同样的局面。”李老说:“目前,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正在下大力气进行整顿。这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当然,矿山整顿牵扯到方方面面,工作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再不容易也要坚持去做。节约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靠科技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我们要从全球的角度去考虑,解决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切实注意环保,减少污染,避免重复建设,实现钛工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国家大剧院:中国钛业的遗憾

“我国钛材的冶炼和应用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的,优良的性能决定了钛的用途广泛。”说到我国钛的推广和应用,一股笑意从李老的嘴角开始蔓延。

“钛的应用最大的障碍就是一个字:贵。”李老扳着指头开始计算,“钛应用的障碍不在明白钛的人身上,主要是成本高,制约了钛的普及和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基本采用镁热还原法生产钛,用一种形象点的话说,就是要4个镁换1个钛,能不贵吗?但是,仔细算算,用钛的效益却是很高的。 20世界80年代,有人计算过,无论是飞机上还是其他民用方面,每使用1 t钛,可以创造8万~10万元的效益。这样算起来,钛也就不贵了。”

“我国对钛的推广应用一直不遗余力,即使在“文革”中也没有停顿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也高度重视,方毅副总理和其他领导都曾多次批示。1974年,由原冶金部、化工部和轻工部联合组织在上海召开的钛的民用推广会议,对中国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会上各有关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钛的优良性能、试用效果和国内钛的生产状态,起到了良好的交流推广作用,钛材用量也从1972年的200多吨增加到1978年的500多吨。”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钛工业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海绵钛产量约5万t,钛材产量约3万t,已经超过美国。对此,李老深感欣慰。?“受益最大的还是钛的应用者,在这方面,民用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天,小到眼镜架、餐具、高尔夫球杆、医疗器材,大到航空航天和舰船,钛的应用已经很普遍。”李老笑着说,“当年,我们在前门饭店开钛的推广会议,饭店的一位大师傅曾说,钛这么好,要是能用钛做成厨具就好了,这句话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进口海绵钛和各类钛材约2 290 t,出口约3 310 t,净出口1 000 t以上。相对中国5万t海绵钛和3万t钛材的产量,几千吨的海绵钛和钛材的进出口量不算很大,因此,中国钛工业总体上说还是一个内向型行业,在国内推广钛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这里, 李老忽然面色一凝,“和世界先进国家比,我国钛加工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在钛的民用方面最大的标志性工程,首推国家大剧院。但是就这个标志性工程,由于国内企业当时的加工和表面处理技术方面的差距,最终采用了日本产的钛板。”李老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不遗余力地推广了这么多年,结果全帮日本人推广了。作为一个钛业大国,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钛业的一个遗憾。”

3 有生之年期望看到电解法生产钛

对钛工业的未来,李东英院士充满了信心。他说:“作为新崛起的第三金属,在新的历史时期,钛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钛永远不可能被全部替代。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回升和中国大飞机计划的实施,中国对高品质钛加工材的需求也会稳定增长。因此,钛生产企业应该逐步转变发展方式。目前,我国钛工业的产能和规模上去了,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一现状,李老说:“今后几年,要不断丰富钛材的品种和规格,尤其是大规格、 高性能的钛合金棒材和宽幅板材,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钛深加工产品,努力开拓和促进钛产品在医疗、汽车和海洋工程等领域中的新应用。同时,应该加强基础研究,争取在钛的提取和冶炼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

说到基础研究,李老不无遗憾:“我已经90岁了,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期望看到钛能实现电解法生产。那样,钛的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钛的普及应用、真正成为第三金属也就为期不远了。”

“这次世界钛会在中国召开,是中国钛工业争取了20年才取得的成果,各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李老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世界钛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虚心地向人家学习,包括市场和学术方面的信息,都是我们需要的,要广听各方面的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很快过去了。我们不敢占用李老过多的时间,起身告辞:“过几天就是李老的90寿诞了,我们预祝李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耽误了您这么长时间,让您受累了。”

李老闻言哈哈大笑:“我不累,只要说起钛,我就永远不觉得累!”爽朗的笑声像一群报春的鸟雀,卜楞楞地振翅飞向远方。

为真实全面展现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收集保存反映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的宝贵资料,特邀请您向采集工程捐献传记、证书、信件、手稿、著作等学术成长过程相关的各类资料。2021年采集工程项目申报现已启动,火热报名中!

详细

李东英-说起钛 我就不觉得累

来源:陕西华辰钛业限责任公司 日期:2016-07-22

李东英 男 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中国稀有金属和稀土材料研究领域,有一个名字如雷贯耳。他,主持研究成功了钛、锆、铪、锂、铍、钽、铌等30余种稀有金属的生产方法,保证了“两弹一星”等军工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尖端技术所急需的新材料;他,见证了中国钛工业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主持钛的应用推广工作20多年,经济效益显著;他,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稀土微量元素用于农业生产实际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普遍增产、优质和抗逆效果;他,多次获得中国国家级、省部级奖励,曾获1987年、1989年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他,功勋卓著、德高望重,深受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敬仰。他,就是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

2001 年,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工程院第四届材料大会上,记者第一次见到李东英院士,听他侃侃而谈中国稀有金属材料的概况和发展,听他对中国稀土研究应用和资源保护振臂疾呼,惊鸿一瞥,却苦于会议日程很紧,没有机会深入采访。10年后的今天,借第十二届世界钛会在中国召开的东风,记者这个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1 节约资源刻不容缓

90岁高龄的李东英院士看上去神采奕奕,不见丝毫的倦色,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我已经很多年没管钛这一块了,我只能说说中国钛业的历史。”李东英院士开门见山,“虽然早在200多年前,人类就发现了钛,但是钛材登上历史舞台,应用于航空、航天、航海事业,却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8年,真正称得上工业化生产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钛的密度小、比强度高、耐腐蚀、无磁性,钛从一开始工业化生产,就受到先进国家的重视,始终把它当作良好的航空材料。我国的钛工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科技力量开发出来的,早在1954 年,有色金属实验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前身)就开始从钛铁精矿中提取钛的研究,中国是世界第五个生产钛的国家。1956年,我们开始设计钛生产厂,结合前苏联的经验,采用了电炉脱铁炼高钛渣—制团竖炉氯化—收尘、淋洗、蒸馏分馏、精制四氯化钛—镁热还原—真空蒸馏—海绵钛的流程。这种流程比当时美国采用的工艺先进,奠定了我国海绵钛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一直沿用至今。”

提起一辈子醉心的钛,李老兴致盎然,思维敏捷,妙语连珠,透着一种科学工作者特有的深沉和睿智。“钛虽然属于稀有金属,但是,要我说啊,钛并不稀有。我国的钛资源应该是很丰富的,在量上我们占优势,但是矿质比较差, 难处理。”说到这里,李老话锋一转,“但是资源再丰富,也要重视节约的问题。”他说,“矿产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吃点少点。如果不贯彻可持续发展资源战略方针,避免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加强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就会面临一个严峻的局面。我们国家的钨矿,就吃了这个亏。世界的钨矿储量约有一半在中国,可是经过乱采滥挖乱出口后,到了20世纪末我国钨精矿出口量开始下降,国内钨市场亦内需不足,导致世界和国内钨市场的低迷。”

“如今,钛和稀土也面临同样的局面。”李老说:“目前,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正在下大力气进行整顿。这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只有这样才能保护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当然,矿山整顿牵扯到方方面面,工作做起来很不容易,可是再不容易也要坚持去做。节约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依靠科技综合开发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我们要从全球的角度去考虑,解决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切实注意环保,减少污染,避免重复建设,实现钛工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国家大剧院:中国钛业的遗憾

“我国钛材的冶炼和应用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的,优良的性能决定了钛的用途广泛。”说到我国钛的推广和应用,一股笑意从李老的嘴角开始蔓延。

“钛的应用最大的障碍就是一个字:贵。”李老扳着指头开始计算,“钛应用的障碍不在明白钛的人身上,主要是成本高,制约了钛的普及和推广应用。降低成本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基本采用镁热还原法生产钛,用一种形象点的话说,就是要4个镁换1个钛,能不贵吗?但是,仔细算算,用钛的效益却是很高的。 20世界80年代,有人计算过,无论是飞机上还是其他民用方面,每使用1 t钛,可以创造8万~10万元的效益。这样算起来,钛也就不贵了。”

“我国对钛的推广应用一直不遗余力,即使在“文革”中也没有停顿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也高度重视,方毅副总理和其他领导都曾多次批示。1974年,由原冶金部、化工部和轻工部联合组织在上海召开的钛的民用推广会议,对中国钛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会上各有关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钛的优良性能、试用效果和国内钛的生产状态,起到了良好的交流推广作用,钛材用量也从1972年的200多吨增加到1978年的500多吨。”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钛工业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到2010年,我国海绵钛产量约5万t,钛材产量约3万t,已经超过美国。对此,李老深感欣慰。?“受益最大的还是钛的应用者,在这方面,民用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天,小到眼镜架、餐具、高尔夫球杆、医疗器材,大到航空航天和舰船,钛的应用已经很普遍。”李老笑着说,“当年,我们在前门饭店开钛的推广会议,饭店的一位大师傅曾说,钛这么好,要是能用钛做成厨具就好了,这句话在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进口海绵钛和各类钛材约2 290 t,出口约3 310 t,净出口1 000 t以上。相对中国5万t海绵钛和3万t钛材的产量,几千吨的海绵钛和钛材的进出口量不算很大,因此,中国钛工业总体上说还是一个内向型行业,在国内推广钛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说到这里, 李老忽然面色一凝,“和世界先进国家比,我国钛加工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在钛的民用方面最大的标志性工程,首推国家大剧院。但是就这个标志性工程,由于国内企业当时的加工和表面处理技术方面的差距,最终采用了日本产的钛板。”李老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不遗余力地推广了这么多年,结果全帮日本人推广了。作为一个钛业大国,这不能不说是中国钛业的一个遗憾。”

3 有生之年期望看到电解法生产钛

对钛工业的未来,李东英院士充满了信心。他说:“作为新崛起的第三金属,在新的历史时期,钛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钛永远不可能被全部替代。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回升和中国大飞机计划的实施,中国对高品质钛加工材的需求也会稳定增长。因此,钛生产企业应该逐步转变发展方式。目前,我国钛工业的产能和规模上去了,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针对这一现状,李老说:“今后几年,要不断丰富钛材的品种和规格,尤其是大规格、 高性能的钛合金棒材和宽幅板材,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钛深加工产品,努力开拓和促进钛产品在医疗、汽车和海洋工程等领域中的新应用。同时,应该加强基础研究,争取在钛的提取和冶炼方法上取得重大突破。”

说到基础研究,李老不无遗憾:“我已经90岁了,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有生之年,期望看到钛能实现电解法生产。那样,钛的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钛的普及应用、真正成为第三金属也就为期不远了。”

“这次世界钛会在中国召开,是中国钛工业争取了20年才取得的成果,各方面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李老语重心长地说,“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世界钛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虚心地向人家学习,包括市场和学术方面的信息,都是我们需要的,要广听各方面的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不知不觉中,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很快过去了。我们不敢占用李老过多的时间,起身告辞:“过几天就是李老的90寿诞了,我们预祝李老生日快乐,健康长寿。耽误了您这么长时间,让您受累了。”

李老闻言哈哈大笑:“我不累,只要说起钛,我就永远不觉得累!”爽朗的笑声像一群报春的鸟雀,卜楞楞地振翅飞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