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更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家,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的奠基人。1952年他从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封禹王台农事实验场做技术工作,任农场技术员和农业化学组组长、技术室副主任。1954年被推荐选拔并于1955年留学苏联,在莫斯科大学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土壤与作物耕作学。1959年获苏联农学副博士学位(后转为博士),同年5月回国,分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事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研究工作。在职务方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肥料室副主任、主任,祁阳红壤实验站站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在技术职称方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在学术方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常委,国家科委发明奖评选委员会审查员,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一届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地学学科部评审组成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在学术领域,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主编,《中国农业科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壤》编辑委员等职。

刘更另院士的研究工作分可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1975年),低产田改良研究。第二阶段(1982-1992年),建立南方红(黄)壤地区裸露荒山植被恢复实验研究基地和系列土壤肥力长期定位实验、全国土壤肥力监测网建设。第三阶段(1985-2002年),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第四阶段(1992-2010年),开展山区资源调查研究和科技扶贫。刘更另院士共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11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1978年获湖南省中低产田改良成果奖;1983年,“紫色泥田施用锌肥防治水稻僵苗”获农牧渔业部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5年,“深泥脚田水稻垄栽增产技术体系”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红壤稻田持续高产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盐湖钾肥合理使用和农业评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南方红壤综合改良及粮食持续增产配套技术”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2年,“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获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88篇,出版专著5部。

围绕刘更另院士学术成长线索,追踪刘更另院士的求学、工作足迹,采集小组的调研工作遍布全国。采用“访、问、查、阅、编、撰、改”的工作方法,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

访。刘更另1929年出生于湖南桃源,童年生活在一个农民家庭。他是从湖南祁阳鸭屎泥田里走出来的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长期扎根农村基地,深入调查研究,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28年的农村基地工作经历,就没有今天的成就”。采集组全体成员,抱着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老科学家本人负责的态度,决定从“访”开始,寻找、挖掘资料。

2014年9月,采集组首先来到北京,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刘更另共同做研究工作长达40余年的同事陈福兴、陈永安、张马祥、江朝余等。接着,赴湖南衡阳、零陵两地市,采访与刘更另长期一起工作的地方离退休领导,原祁东县委书记、衡阳地委副书记、零陵地委书记唐盛世,原祁阳县委书记、零陵地区副专员、永州市人大副主任郑纯发。之后又驱车赶往长沙、衡阳、祁阳,采访20世纪60年代在祁阳官山坪“中央省地县中低产田改良联合工作组”副组长、湖南省农业厅84岁高龄的农业高级专家余太万、83岁的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刘运武研究员和祁阳县农业局的老专家刘继善、易耀环、吴巾栋等。在他们的回忆中,受益最大的是当地老百姓,因此,回到祁阳官山坪,采访官山坪大队83岁老支部书记王凤元、84岁原团支部书记邹石生等。

经过连续奔赴、行程万余公里的“追踪”采访,发现刘更另的“足迹”遍布了除台湾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其目的就是调查全国不同的土壤类型(东北黑土、西北黄土、新疆荒漠土、华北褐土、中原潮土、四川紫色土、南方红壤、华南赤红壤、高肥力水稻土)、山区(武陵山、五岭山、雪峰山、罗霄山、乌蒙山、峨眉山、太行山、燕山、沂蒙山、长白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全国各地的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贫困人口与生产水平、粮食产量与资源匮乏关系等,全面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组织科技攻关,逐一解决问题。

问。刘更另院士2010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因为其本人为独子,且祖父、父亲也为独子,没有直系亲属,这使资料采集工程的难度增大。虽然通过“跟踪”采访,获得了刘更另科学研究工作的大量信息资料,但对其家庭背景、留苏经历、家庭生活等情况一无所知。

项目组负责人带领采集小组四人,四次奔赴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与其家属多次交流,获得刘更另的夫人陈文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女儿刘科沙、儿子刘尽晖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通过多次采访陈文新、刘科沙、刘尽晖,对其在武汉大学、留苏期间的求学背景和家庭生活等获得许多新的信息资料。

我们与刘更另院士夫人陈文新及其子女有了深入的情感交流,了解到许多刘更另的家庭生活、子女生活情况。其家属被我们的真诚所感动,将刘更另院士生前留下的证书、照片、手稿资料共100余件,全部捐赠给采集小组。

查。刘更另从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成长为我国著名的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科学家。最初,对于他的求学经历、师承关系,以及对刘更另的科研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国内外学术交流中的关键、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我们一无所知。为此,采集小组分四次奔赴湖南桃源县第二中学、武汉大学档案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中国工程院,采访刘更另的亲友、武汉大学的同学,查阅刘更另学籍、人事档案,共获得档案资料54件。

阅。刘更另院士一生留下大量的文字手稿、信件、笔记、论文原稿和著作,这是我们采访中获得的最大文献资料财富。大量的原始文稿为我们提供了刘更另半个世纪科学研究中的科研项目时段、研究方法、国内外学术交流历程,以及取得重大成果的团队成员和时间、地点、方法等系统资料。这些“文库”中蕴藏着他一生的科学研究经历和系列科学成果的精华。经过一年多的资料分类、整理,共获手稿、信件、笔记、报道、论文专著等原件1126件、非原件152件,总数共1278件。资料真实、系统、完整地再现了刘更另院士成长为我国著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家和土壤肥料长期定位监测奠基人的学术成长历程。

编。掌握了刘更另院士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信息,采集组开始着手编制《刘更另资料长编》《刘更另年表》和编写《刘更另传》目录。经精选编制,编写完成《刘更另资料长编》《刘更另年表》。在此基础上,以时间节点为序,以刘更另院士家庭背景、求学经历、科学研究时段及重大科研成果为依据,编制出传记提纲。

撰。经过反复阅读“采集工程”原有范本,2015年6月开始动笔,撰写传记。这期间共查阅与研究报告相关文献、历史书籍、手稿、传记、书信、档案、著作、论文、口述整理稿等160余册、300余万字。2016年8余幅。月底完成传记《大地情怀:刘更另传》初稿,共11章,精选照片资料100余幅。

改。在完成初稿后,2016年9月25日,邀请国内外土壤学、农学、历史学专家和刘更另家属共20余人,对《刘更另传》《刘更另资料长编》《刘更另年表》进行座谈、讨论修改。共收到修改建议18条,改正错误10余处,补充、新增内容3处。2017年1-3月,按照“采集小组结题验收会议”专家组评议的意见要求,对传记进行认真、反复修改、补充完善。从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根据中国科协专家组专家对传记的审读意见,再次对研究报告中的图片、注释、传记、附件等相关内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完成上述系列工作,采集小组在档案、手稿、书信、实物和音视频等方面获得了大量重要成果:

(1)档案方面。通过多次与院士当年求学的武汉大学档案馆、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档案馆等联系沟通,获得了院士1948年在武汉大学的学籍档案和1955年留苏学籍档案、1960年以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相关档案,包括武汉大学学习成绩表及武汉大学入党及整党文件、干部履历表、任命文件、业务往来报告等。

(2)手稿方面。经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的院士办公室、中国工程院等多次接触协调,将北京院士办公室有关刘更另院士的40余箱资料,全部寄回湖南祁阳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由刘更另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办公室进行分类整理。采集小组同时将祁阳站资料室有关刘更另手稿、图纸、科技文献、笔记本等资料也全部分类整理。经一年多时间的资料分类、整理,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原件。其中,1959年、1960年,刘更另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撰写的广播稿两篇3000余字,由钢板刻写、油墨印刷的资料稿件,关于“土壤供给植物水分和灰分等营养元素,在大气因子和有机体共同作用下,相互制约而发展成一个基本特性-肥力”;1964年,刘更另等绘制“湖南省祁阳县官山坪大队耕地、养分分布图”“冬作物分布图”等12幅;从1964年至2009年(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写2年)共43年,刘更另坚持每天写工作日记,共30万余字;工作笔记本22本,记录了科研、日常工作与会议等的详细时间、地点、内容;刘更另《“文化大革命”自传》20余万字手稿等。这些资料为寻找刘更另院士学术成长的科学研究历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依据。

(3)照片方面。通过采集小组拍照、家属捐赠,以及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河北燕山科学实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单位联系,获得大量的照片资料。采集小组对照片的拍摄时间、拍摄背景,主要人物等进行辨识,获得刘更另院士从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以及留苏毕业的免冠照8张,1960-2008年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国内外考察和访问等一批历史照片120余张,具有重要回顾与展示价值。

(4)证书方面。通过采集小组与刘更另院士家属数次交流、沟通,共获得刘更另院士家属提供的国务院、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颁发的聘书、证书原件30余份。采集小组得到刘更另院士获得的重要奖项、证书的扫描件共25件,包括院士证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证书和留苏副博士学位证书等。

(5)音视频方面。通过间接采访30余人,共获得1300分钟音视频资料,整理口述稿21篇、12万余字。

(6)实物方面。通过采集小组在刘更另院士创办并在此工作28年的农村科研基地湖南祁阳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收集实物原件19件。包括1957-1998年,野外科学研究使用的游标卡尺、挂式温湿度计、乔灌木植株高度测量仪(视距测高仪)、照度计、农用显微镜、野外土壤养分速测箱等和农村基地实验室使用的最精密仪器万分之一电光分析天平、土壤样品筛、土壤和植物样品碾钵、室内分析使用的试管移动架等,以及在农村基地讲学、作学术报告用的投影仪。

本传记根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相关规定,依据采集到的刘更另档案、照片、手稿、信件、科研成果、新闻报道以及访谈口述等资料而完成。

本传记的思路是按照年代顺序,根据刘更另院士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学术成长经历,围绕幼年奔波一国内求学-留学苏联一归国潜心科研一湖南祁阳低产田改良-“文化大革命”科研中断一下放安阳劳动锻炼一随北京农业大学迁陕西劳动建校一再回祁阳红壤实验站,继续稻田持续高产研究-湖南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选址、生态农业研究-南方红壤综合治理一山区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一情牵“三农”,建言献策这一主线开展撰写工作,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烽火年代三次辍学(1929-1947年)。梳理刘更另院士家庭背景、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历程。叙述了刘更另在抗战烽火年代降生,4岁随父母读《三字经》,7岁入私塾读书,后入天禄学堂、国立八中、湖南省第十四中学,直到18岁高中毕业。在这期间,由于战乱、父亲去世,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转学、三次辍学,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求学的决心,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完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求学经历。

第二章:走出大山 武汉大学求学(1948-1952年)。本章叙述刘更另考入武汉大学后,勤俭苦读,完成大学学业;接受进步思想、参加革命活动,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知识改变人生、立志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将原名“刘更麟”改名为“刘更另”,决心跟党走,一切从头开始,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工作者的决心和立场、世界观转变历程。

第三章:祖国挑选 留学苏联(1953-1959年)。叙述刘更另被推荐选拔为留苏预备生,参加俄语培训以及留学经历。根据传记、家属和同事口述、手稿、人事档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志》等资料,本章对刘更另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北方农村调查研究,制作有机肥;被推荐获选为留苏预备生;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参加留苏俄文培训班;留学苏联深造,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土壤耕作学;获苏联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在留苏期间,考察苏联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体农庄,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等进行梳理。

第四章:苏联学成回国 步入农业科研领域(1960-1962年)。本章叙述刘更另从苏联回国后,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报到;积极参加全国土壤普查;根据我国国情,筹建“农业土壤学”学科;申请入驻黑龙江五常一年,调查农业土壤,开展技术革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肥料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有机肥腐解研究”。

第五章:鸭屎泥田 低产改良(1963-1966年)。本章叙述刘更另在祁阳官山坪建立了“祁阳科学工作站”;施用磷肥改良冬干鸭屎泥田“坐秋”;建立“磷素活化,泥团融化,生土熟化”的科学理论;在衡阳、零陵等湖南中南地区推广官山坪低产田改良经验;发展双季稻,实现“晚稻超早稻”产量的重大突破,为当地大幅度提升水稻产量作出重大贡献。

第六章:“文化大革命”期间 科研中断(1967-1972年)。本章叙述刘更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河南安阳“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的历程,以及调离中国农业科学院,去北京农业大学任教的经历。随北京农业大学迁居到陕北清泉沟,参加劳动建校、住窑洞;染得严重“克山病”和“心肌损伤”,病情严重,被迫回京治疗的历程。治疗“克山病”期间,一边中医治病,一边翻译德国尤·李比希名著《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自学英文和日文;身体逐渐恢复的历程。

第七章:梦寐以求 再回祁阳(1973-1977年)。本章叙述刘更另返回湖南祁阳官山坪科研基地,重整科研队伍,恢复科研工作;持续“三熟制”高产研究,推广双季晚稻新品种;对南方潜育性低产田、紫色泥田的低产原因进行科学研究和改良、发现常宁“砷毒田”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历程。

第八章:建桃源现代农业基地 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1978-1979年)。本章叙述刘更另借调中国科学院期间,在湖南桃源县选址,筹建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兼任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水稻生态研究项目,建立全方位生态观测点,探索水稻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完成《关于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汇报》考察报告;提出“湖南桃源如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和“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几个问题的建议”的历程。

第九章:南方红壤 综合治理(1980-1988年)。本章叙述刘更另院士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建立南方红壤生态植被恢复实验基地;建立水田旱地土壤肥料长期定位实验;建设全国土壤肥力监测网;建立孟公山实验基地,开展红壤全方位研究与国际合作研究领域的历程。

第十章:综合考察山区资源(1980-1993年)。本章叙述刘更另综合考察山区资源,科学谋划,建立山区研究室;建设河北燕山科学实验站,开展山区科学研究;晚年开展科技扶贫的历程。

第十一章:跟踪科学前沿 关注农业发展(1994-2010年)。本章叙述刘更另院士,从中外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建议;从我国农村人口脱贫现状,立足国情,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中国农业的建议;考察新疆、内蒙古土地资源,提出关于新疆农业发展的建议、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大型工业企业兴办农业的建议;针对全国土壤污染、肥力衰退状况,提出我国“关于发展有机肥料的建议”。

导言

日期:2022-06-29

刘更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家,国家土壤肥力与肥料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的奠基人。1952年他从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开封禹王台农事实验场做技术工作,任农场技术员和农业化学组组长、技术室副主任。1954年被推荐选拔并于1955年留学苏联,在莫斯科大学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土壤与作物耕作学。1959年获苏联农学副博士学位(后转为博士),同年5月回国,分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从事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研究工作。在职务方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肥料室副主任、主任,祁阳红壤实验站站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在技术职称方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在学术方面,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常委,国家科委发明奖评选委员会审查员,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一届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地学学科部评审组成员,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常委、副主任。在学术领域,曾任中国土壤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主编,《中国农业科学》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壤》编辑委员等职。

刘更另院士的研究工作分可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60-1975年),低产田改良研究。第二阶段(1982-1992年),建立南方红(黄)壤地区裸露荒山植被恢复实验研究基地和系列土壤肥力长期定位实验、全国土壤肥力监测网建设。第三阶段(1985-2002年),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第四阶段(1992-2010年),开展山区资源调查研究和科技扶贫。刘更另院士共获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成果奖11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人,1978年获湖南省中低产田改良成果奖;1983年,“紫色泥田施用锌肥防治水稻僵苗”获农牧渔业部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5年,“深泥脚田水稻垄栽增产技术体系”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红壤稻田持续高产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盐湖钾肥合理使用和农业评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1年,“南方红壤综合改良及粮食持续增产配套技术”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2年,“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2年,获河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发表学术论文188篇,出版专著5部。

围绕刘更另院士学术成长线索,追踪刘更另院士的求学、工作足迹,采集小组的调研工作遍布全国。采用“访、问、查、阅、编、撰、改”的工作方法,循序渐进,分阶段推进。

访。刘更另1929年出生于湖南桃源,童年生活在一个农民家庭。他是从湖南祁阳鸭屎泥田里走出来的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长期扎根农村基地,深入调查研究,在生产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没有28年的农村基地工作经历,就没有今天的成就”。采集组全体成员,抱着对历史负责、对国家负责、对老科学家本人负责的态度,决定从“访”开始,寻找、挖掘资料。

2014年9月,采集组首先来到北京,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刘更另共同做研究工作长达40余年的同事陈福兴、陈永安、张马祥、江朝余等。接着,赴湖南衡阳、零陵两地市,采访与刘更另长期一起工作的地方离退休领导,原祁东县委书记、衡阳地委副书记、零陵地委书记唐盛世,原祁阳县委书记、零陵地区副专员、永州市人大副主任郑纯发。之后又驱车赶往长沙、衡阳、祁阳,采访20世纪60年代在祁阳官山坪“中央省地县中低产田改良联合工作组”副组长、湖南省农业厅84岁高龄的农业高级专家余太万、83岁的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刘运武研究员和祁阳县农业局的老专家刘继善、易耀环、吴巾栋等。在他们的回忆中,受益最大的是当地老百姓,因此,回到祁阳官山坪,采访官山坪大队83岁老支部书记王凤元、84岁原团支部书记邹石生等。

经过连续奔赴、行程万余公里的“追踪”采访,发现刘更另的“足迹”遍布了除台湾地区外的全国各地。其目的就是调查全国不同的土壤类型(东北黑土、西北黄土、新疆荒漠土、华北褐土、中原潮土、四川紫色土、南方红壤、华南赤红壤、高肥力水稻土)、山区(武陵山、五岭山、雪峰山、罗霄山、乌蒙山、峨眉山、太行山、燕山、沂蒙山、长白山、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等)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全国各地的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贫困人口与生产水平、粮食产量与资源匮乏关系等,全面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组织科技攻关,逐一解决问题。

问。刘更另院士2010年6月30日在北京逝世,因为其本人为独子,且祖父、父亲也为独子,没有直系亲属,这使资料采集工程的难度增大。虽然通过“跟踪”采访,获得了刘更另科学研究工作的大量信息资料,但对其家庭背景、留苏经历、家庭生活等情况一无所知。

项目组负责人带领采集小组四人,四次奔赴北京中国农业大学与其家属多次交流,获得刘更另的夫人陈文新(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女儿刘科沙、儿子刘尽晖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通过多次采访陈文新、刘科沙、刘尽晖,对其在武汉大学、留苏期间的求学背景和家庭生活等获得许多新的信息资料。

我们与刘更另院士夫人陈文新及其子女有了深入的情感交流,了解到许多刘更另的家庭生活、子女生活情况。其家属被我们的真诚所感动,将刘更另院士生前留下的证书、照片、手稿资料共100余件,全部捐赠给采集小组。

查。刘更另从一个农民家庭的孩子成长为我国著名的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科学家。最初,对于他的求学经历、师承关系,以及对刘更另的科研成就产生深刻影响的工作环境、国内外学术交流中的关键、重大事件和重要节点我们一无所知。为此,采集小组分四次奔赴湖南桃源县第二中学、武汉大学档案馆、武汉大学图书馆、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中国工程院,采访刘更另的亲友、武汉大学的同学,查阅刘更另学籍、人事档案,共获得档案资料54件。

阅。刘更另院士一生留下大量的文字手稿、信件、笔记、论文原稿和著作,这是我们采访中获得的最大文献资料财富。大量的原始文稿为我们提供了刘更另半个世纪科学研究中的科研项目时段、研究方法、国内外学术交流历程,以及取得重大成果的团队成员和时间、地点、方法等系统资料。这些“文库”中蕴藏着他一生的科学研究经历和系列科学成果的精华。经过一年多的资料分类、整理,共获手稿、信件、笔记、报道、论文专著等原件1126件、非原件152件,总数共1278件。资料真实、系统、完整地再现了刘更另院士成长为我国著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家和土壤肥料长期定位监测奠基人的学术成长历程。

编。掌握了刘更另院士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信息,采集组开始着手编制《刘更另资料长编》《刘更另年表》和编写《刘更另传》目录。经精选编制,编写完成《刘更另资料长编》《刘更另年表》。在此基础上,以时间节点为序,以刘更另院士家庭背景、求学经历、科学研究时段及重大科研成果为依据,编制出传记提纲。

撰。经过反复阅读“采集工程”原有范本,2015年6月开始动笔,撰写传记。这期间共查阅与研究报告相关文献、历史书籍、手稿、传记、书信、档案、著作、论文、口述整理稿等160余册、300余万字。2016年8余幅。月底完成传记《大地情怀:刘更另传》初稿,共11章,精选照片资料100余幅。

改。在完成初稿后,2016年9月25日,邀请国内外土壤学、农学、历史学专家和刘更另家属共20余人,对《刘更另传》《刘更另资料长编》《刘更另年表》进行座谈、讨论修改。共收到修改建议18条,改正错误10余处,补充、新增内容3处。2017年1-3月,按照“采集小组结题验收会议”专家组评议的意见要求,对传记进行认真、反复修改、补充完善。从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根据中国科协专家组专家对传记的审读意见,再次对研究报告中的图片、注释、传记、附件等相关内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补充完善。

完成上述系列工作,采集小组在档案、手稿、书信、实物和音视频等方面获得了大量重要成果:

(1)档案方面。通过多次与院士当年求学的武汉大学档案馆、工作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档案馆等联系沟通,获得了院士1948年在武汉大学的学籍档案和1955年留苏学籍档案、1960年以后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相关档案,包括武汉大学学习成绩表及武汉大学入党及整党文件、干部履历表、任命文件、业务往来报告等。

(2)手稿方面。经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的院士办公室、中国工程院等多次接触协调,将北京院士办公室有关刘更另院士的40余箱资料,全部寄回湖南祁阳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由刘更另院士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小组办公室进行分类整理。采集小组同时将祁阳站资料室有关刘更另手稿、图纸、科技文献、笔记本等资料也全部分类整理。经一年多时间的资料分类、整理,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原件。其中,1959年、1960年,刘更另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撰写的广播稿两篇3000余字,由钢板刻写、油墨印刷的资料稿件,关于“土壤供给植物水分和灰分等营养元素,在大气因子和有机体共同作用下,相互制约而发展成一个基本特性-肥力”;1964年,刘更另等绘制“湖南省祁阳县官山坪大队耕地、养分分布图”“冬作物分布图”等12幅;从1964年至2009年(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写2年)共43年,刘更另坚持每天写工作日记,共30万余字;工作笔记本22本,记录了科研、日常工作与会议等的详细时间、地点、内容;刘更另《“文化大革命”自传》20余万字手稿等。这些资料为寻找刘更另院士学术成长的科学研究历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史料依据。

(3)照片方面。通过采集小组拍照、家属捐赠,以及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河北燕山科学实验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单位联系,获得大量的照片资料。采集小组对照片的拍摄时间、拍摄背景,主要人物等进行辨识,获得刘更另院士从小学毕业、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以及留苏毕业的免冠照8张,1960-2008年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国内外考察和访问等一批历史照片120余张,具有重要回顾与展示价值。

(4)证书方面。通过采集小组与刘更另院士家属数次交流、沟通,共获得刘更另院士家属提供的国务院、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颁发的聘书、证书原件30余份。采集小组得到刘更另院士获得的重要奖项、证书的扫描件共25件,包括院士证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证书和留苏副博士学位证书等。

(5)音视频方面。通过间接采访30余人,共获得1300分钟音视频资料,整理口述稿21篇、12万余字。

(6)实物方面。通过采集小组在刘更另院士创办并在此工作28年的农村科研基地湖南祁阳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收集实物原件19件。包括1957-1998年,野外科学研究使用的游标卡尺、挂式温湿度计、乔灌木植株高度测量仪(视距测高仪)、照度计、农用显微镜、野外土壤养分速测箱等和农村基地实验室使用的最精密仪器万分之一电光分析天平、土壤样品筛、土壤和植物样品碾钵、室内分析使用的试管移动架等,以及在农村基地讲学、作学术报告用的投影仪。

本传记根据“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项目”相关规定,依据采集到的刘更另档案、照片、手稿、信件、科研成果、新闻报道以及访谈口述等资料而完成。

本传记的思路是按照年代顺序,根据刘更另院士学习、工作和科学研究学术成长经历,围绕幼年奔波一国内求学-留学苏联一归国潜心科研一湖南祁阳低产田改良-“文化大革命”科研中断一下放安阳劳动锻炼一随北京农业大学迁陕西劳动建校一再回祁阳红壤实验站,继续稻田持续高产研究-湖南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选址、生态农业研究-南方红壤综合治理一山区资源综合利用研究一情牵“三农”,建言献策这一主线开展撰写工作,具体结构如下。

第一章:烽火年代三次辍学(1929-1947年)。梳理刘更另院士家庭背景、从小学到高中的求学历程。叙述了刘更另在抗战烽火年代降生,4岁随父母读《三字经》,7岁入私塾读书,后入天禄学堂、国立八中、湖南省第十四中学,直到18岁高中毕业。在这期间,由于战乱、父亲去世,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转学、三次辍学,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刻苦求学的决心,在亲朋好友的资助下完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的求学经历。

第二章:走出大山 武汉大学求学(1948-1952年)。本章叙述刘更另考入武汉大学后,勤俭苦读,完成大学学业;接受进步思想、参加革命活动,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知识改变人生、立志科学报国的赤子之心;将原名“刘更麟”改名为“刘更另”,决心跟党走,一切从头开始,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工作者的决心和立场、世界观转变历程。

第三章:祖国挑选 留学苏联(1953-1959年)。叙述刘更另被推荐选拔为留苏预备生,参加俄语培训以及留学经历。根据传记、家属和同事口述、手稿、人事档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志》等资料,本章对刘更另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在北方农村调查研究,制作有机肥;被推荐获选为留苏预备生;进入北京外国语学校,参加留苏俄文培训班;留学苏联深造,在莫斯科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土壤耕作学;获苏联农业科学副博士学位;在留苏期间,考察苏联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集体农庄,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等进行梳理。

第四章:苏联学成回国 步入农业科研领域(1960-1962年)。本章叙述刘更另从苏联回国后,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报到;积极参加全国土壤普查;根据我国国情,筹建“农业土壤学”学科;申请入驻黑龙江五常一年,调查农业土壤,开展技术革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肥料研究室副主任,主持“有机肥腐解研究”。

第五章:鸭屎泥田 低产改良(1963-1966年)。本章叙述刘更另在祁阳官山坪建立了“祁阳科学工作站”;施用磷肥改良冬干鸭屎泥田“坐秋”;建立“磷素活化,泥团融化,生土熟化”的科学理论;在衡阳、零陵等湖南中南地区推广官山坪低产田改良经验;发展双季稻,实现“晚稻超早稻”产量的重大突破,为当地大幅度提升水稻产量作出重大贡献。

第六章:“文化大革命”期间 科研中断(1967-1972年)。本章叙述刘更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河南安阳“五七”干校劳动锻炼的历程,以及调离中国农业科学院,去北京农业大学任教的经历。随北京农业大学迁居到陕北清泉沟,参加劳动建校、住窑洞;染得严重“克山病”和“心肌损伤”,病情严重,被迫回京治疗的历程。治疗“克山病”期间,一边中医治病,一边翻译德国尤·李比希名著《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自学英文和日文;身体逐渐恢复的历程。

第七章:梦寐以求 再回祁阳(1973-1977年)。本章叙述刘更另返回湖南祁阳官山坪科研基地,重整科研队伍,恢复科研工作;持续“三熟制”高产研究,推广双季晚稻新品种;对南方潜育性低产田、紫色泥田的低产原因进行科学研究和改良、发现常宁“砷毒田”并进行科学研究的历程。

第八章:建桃源现代农业基地 研究我国农业现代化(1978-1979年)。本章叙述刘更另借调中国科学院期间,在湖南桃源县选址,筹建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兼任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主持水稻生态研究项目,建立全方位生态观测点,探索水稻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完成《关于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几点汇报》考察报告;提出“湖南桃源如何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和“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几个问题的建议”的历程。

第九章:南方红壤 综合治理(1980-1988年)。本章叙述刘更另院士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建立南方红壤生态植被恢复实验基地;建立水田旱地土壤肥料长期定位实验;建设全国土壤肥力监测网;建立孟公山实验基地,开展红壤全方位研究与国际合作研究领域的历程。

第十章:综合考察山区资源(1980-1993年)。本章叙述刘更另综合考察山区资源,科学谋划,建立山区研究室;建设河北燕山科学实验站,开展山区科学研究;晚年开展科技扶贫的历程。

第十一章:跟踪科学前沿 关注农业发展(1994-2010年)。本章叙述刘更另院士,从中外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建议;从我国农村人口脱贫现状,立足国情,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中国农业的建议;考察新疆、内蒙古土地资源,提出关于新疆农业发展的建议、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大型工业企业兴办农业的建议;针对全国土壤污染、肥力衰退状况,提出我国“关于发展有机肥料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