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志和《岩心钻探规程》的故事
刘广志,地质学家、探矿工程学家。从事探矿工程事业55年,涉足于石油、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钻探、掘进工程,是新中国勘探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经济恢复时期,刘广志在白云鄂博、白银厂、攀枝花、铜官山等大型矿区组织多工种综合勘探工作,上技术课、抓管理、推广快速钻进规范等,钻探水平迅速提高;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钻探工程六项质量指标”,并根据中国国情,组织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岩心钻探规程》;
60年代,为了提高钻探效率,积极倡导发展小口径金刚石钻探配套技术,经近20年全体职工的努力奋斗,中国人造金刚石钻探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成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获奖人,为中国钻探技术变革作出了重大贡献;80年代,组织领导研究推广受控定向钻探高新技术,加速了中条山、铜官山等一大批重要矿区急需的深部后备资源的勘探,并将全方位受控定向钻探高新技术用于水溶对接井采卤;
80年代中期,由他倡议并担任会议主席的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国际钻探研讨会,于1985年在中国无锡成功召开,17个国家23名外宾、约百名中国代表出席会议,这是联合国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一次大型钻探研讨会,这是中国钻探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钻探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
刘广志最早倡导在中国开展大陆科学钻探。早在1979年在北戴河探矿工程学术会上,首次提出了考虑将来在中国开展大陆科学钻探的刍议,并撰写了几十篇关于超深井钻探与深部地质学的文章。其后,为了追踪这门前沿科学的动态,组织收集、翻译、编辑出版了《科学钻探文集》(共8集3卷),约250万字。还出版了《刘广志论科学钻探》一书,以及多次出国(前苏联、德国、日本、加拿大)进行考察交流等活动。
由于这些前期思想舆论和奠基工作做得比较充分,得到了许多地质、物探专家学者的响应与支持,开创了地质学向深部地球研究的先河,为1991年地矿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先行研究”立项;为1995年地矿部开始申报国家重大科学项目;
为1997年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批准列为“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先行研究、施工技术方案论证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主导的作用。他积极倡导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实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及与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用10年时间,这个号称伸入地球望远镜的5000米深钻孔终于在2001年8月4日在江苏省东海县正式开工。
在水文水井钻探方面,刘广志1960年在上海地面沉降研讨会上,他根据油田采油出现地面沉降的科学分析,指出上海地面沉降主要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土层压密造成的,提出了边采边向含水层回灌注水的建议,协助上海市地质局设计施工了全国第一批高精度基岩标、分层标监测孔,以及在不同地区应用动压或静压回灌注水法、“夏注冬用”等;
10年实践,使上海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地面沉降逐渐得到控制。90年代后,这一“模式”已被全国许多大城市所采用。他创造性地倡导与领导了在内陆干旱缺水地区采用空气钻探新技术,支援老少边穷地区,促进西部水资源开发步伐。